“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人王建一诗道尽中秋时节的绵长思念。虽未至八月十五,然秋意已浓,桂香浮窗,凉风入户,正是思念最深的时节。母亲每每倚门远望,总轻声问儿媳大琼:“三幺她们,什么时候到?”
自我们一家从湘北老家迁居广东,倏忽已七载春秋。七年来,母亲与几位至亲的表妹-尤其是舅爷家的姊妹们音书虽通,却难得见上一面。舅爷一家,曾是她少年时最亲的依靠;那些共耕田垄、同守灶火的岁月,早已深埋心底,成为她暮年最温柔的回响。每逢秋深,她便常常提起:“你舅爷爷一家人,都还好吗?”
终于,2024年10月2日,秋阳朗照,金风送爽,一场久别重逢的亲情之约,如约而至。此行由三幺牵头组织。三幺名多姿,乃舅爷膝下第三女,自幼聪慧灵秀,眉目如画,乡邻皆称“刘家三小姐”。她嫁与邻村曾书记次子,门第相配,姻缘美满。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子承父志,投身建筑行业,踏实肯干;女入金融系统,端庄干练,供职银行。如今三幺退居家中,含饴弄孙,操持家务,温婉如初。
此番远行,一行五人,连同司机,清晨八点便从中山家中启程。座驾是一辆黑色奔驰商务轿车,由三幺老公专职司机驾驶。车轮滚滚,驶过新落成的深中通道,跨珠江,穿深圳,到惠州,一路向东。车窗外,翠绿叠嶂,高楼林立,与湘北的稻浪金黄是另一番感受。
家中早已备下迎客之礼。母亲与孙儿道志提前两日便开始忙碌:清扫屋舍,归整杂物,擦拭门窗,连角落的旧相框也-拂去尘埃。客厅重新布置,简约而温馨,茶几上摆满时令鲜果-阳光玫瑰晶莹如玉,沙田柚红皮金瓣,香蕉垂串如月,苹果饱满如丹,菱角清脆,还有各式湘味糕点、蜜饯零食,琳琅满目,香气氤氲。这不仅是待客之物,更是我们对亲情的郑重表达。母亲因年事已高,为免相见时情绪激动,我先将她安顿在小区内的“丽华园”餐厅等候,叮嘱爱人大琼备好今日菜单。随后,我独自守候在小区大门前,目光频频投向驶来渐近,打着前灯双闪的客人来车。
正午时分,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客人的黑色奔驰缓缓驶来,车身锃亮,映着秋阳,宛如一座流动的墨色酒店。车停稳,车门开启,三幺率先下车,笑容温婉,发丝微卷,虽已年过半百,却仍可见当年风华。我快步迎上,一声“三幺!”脱口而出,她亦含笑唤我乳名。久别重逢,千言万语,尽在相视一笑中。
一行人移步丽华园二楼,圆桌早已备好,花瓶插着几枝桂花,香气幽幽。服务员递上菜单,我执笔点菜,皆是地道湘味:香煎刁子鱼,外焦里嫩,佐以青椒;三鲜牛油火锅,红汤翻滚,辣香扑鼻;焖龙虾,膏黄饱满,酱汁浓郁;梅菜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豆皮火腿、小炒黄牛肉、油焖菜心、黄鳝火锅,一道道皆是家乡滋味;汤则选了排骨莲藕汤,清甜润燥,最宜秋日。饮品备有大窑汽水、椰汁、可乐、鲜榨橙汁,老少咸宜。席间,笑语不断,杯盏交错。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从儿时田埂上的萤火虫,说到村口老槐树下的乘凉夜话;从舅爷当年主持村里的疏通沟渠、植树造林,谈到l鄢姓老外婆帮年青时期的表姐妹们缝补衣服的温情。说到动情处,有人眼眶微湿,有人拊掌大笑。一桌饭菜,吃出了五十年的光阴,也吃出了血脉相连的暖意。
饭毕,母亲叮嘱我未吃完的剩菜打包,晚上作为家人的宵夜。众人移步家中小坐。我引她们穿过小区花园,但见花团锦簇,绿荫如盖,桂花缀满枝头,秋菊争艳吐芳。三幺驻足感叹:“这环境,真像画里走出来的。”我不禁想起杜甫《客至》中那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日之景,恰如诗中所绘-这花径,本为寻常,因你们而来,才真正有了意义;这蓬门,多年未启,今日才真正为亲人敞开。电梯轻升,转瞬入户。门开刹那,家中比熊犬“旺仔”早已按捺不住,摇尾奔出,围着每位客人亲昵蹭蹭,惹得众人欢笑连连。大幺、四幺一进门,便直奔客厅墙边,凝视父亲的遗像良久。父亲离世已逾半载,她们轻声叹道:“哥哥走得早…时间真快啊。”语气中,有惋惜,有思念,更有对生命流转的静默敬畏。随后,众人围坐茶几旁,剥柚子,切苹果,泡上一壶安化黑茶。茶烟袅袅,话语绵绵。她们关切地问起孩子们的学业、工作、婚恋,我亦一一作答。母亲坐在一旁,脸上始终挂着笑意,仿佛这一刻,她缺失多年的亲情拼图,终于完整了一块。
天色渐晚,暮云合璧。我诚邀她们留下共进晚餐,明晨再归。三幺却婉拒:“明早还有事,不便久留。”言语温和,却透着体贴。我知她们一路奔波,本想留客人住一晚,可三幺一再说有急事要处理,我亦不忍强留。送至小区门口,夜风微凉,秋意更浓。临别时,三幺紧握母亲的手:“姐,下次我们接你们到我家住几天。”母亲连连点头,眼中泛光。车影远去,灯火渐隐,我伫立良久,心中却已盘算,待冬日暖阳,我再携带家人回访亲人。
亲情,礼尚往来,从来不是单程的奔赴,而是双向的奔赴。它藏在母亲一次次的询问里,藏在三幺七年的等待里,藏在这一桌热腾腾的湘菜里,藏在秋日桂花飘落的每一寸光阴里。亲戚要时常走动,才不会觉得生疏,情浓谈更长,让亲情温暖每一处秋凉与寒冬,让亲人间彼此互助的手拉的更紧,让亲情一直血脉流淌,一直延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