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湘平的头像

潘湘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12
分享

明月长照:中秋溯往与团圆永恒

总领:中秋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家族团聚、民族认同和对“圆满”的永恒守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秋意正浓,桂子飘香,天心月圆。这一天,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柔的节日——中秋节。月色如水,洒落人间,照见山河,也照进心底。唐朝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轻吟,道尽了天地同辉、万籁俱寂之时,那普天之下共有的期盼:团圆。无论你身在江南水乡,还是塞北边陲;无论你漂泊海外,还是远居异国他乡;无论你是游子归心似箭,还是老人倚门望儿,这一夜,我们仰望的是同一轮明月,心中升起的是同一份思念。我们小时候盼望中秋,盼的是那一块甜糯的月饼,是母亲在院中摆好小桌,父亲轻摇蒲扇,是孩童提灯嬉戏,笑声洒满庭院。长大后,我们仍盼中秋,盼的是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是电话那头一声“爸妈,我今年回不去了”的哽咽,也是视频里孩子喊“爷爷奶奶”的那一瞬泪光。待到年岁渐长,更盼中秋——盼子孙绕膝,盼家声不坠,盼血脉绵延。再高的山峰,再宽的海洋,也阻隔不了我们血脉中的亲情。中秋节,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家族团圆的仪式,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更是千年来,我们对“圆满”最深情的守望。

一、溯源:从祭月古风到团圆佳节

中秋节,这枚镶嵌在时光深处的明珠,其光华,源自多重文化脉络的交织融合。溯其本源,可上溯至上古祭月之俗。《周礼·春官》有载:“中秋夜迎寒,亦如春之夕月。”先民于秋分之夜祭月,感念天地馈赠,祈求五谷丰登。此时的月亮,是自然之神,是农耕文明的时钟。至汉魏时期,祭月之礼渐入民间,与“秋报”习俗相融——秋收之后,以新粮献祭天地祖先,表达感恩,也寄托来年丰收之愿。而真正赋予中秋浪漫色彩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后羿得不死药,其妻嫦娥误服升天,居于月宫,化为月神。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广寒寂寥……这些意象在唐代广泛流传,为清冷的月宫缀上诗意与哀愁。唐宋之际,中秋节终于定型。《唐书·太宗本纪》首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北宋更将此日定为全国性节日,“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从此,赏月、团圆、思亲成为中秋的核心意象,深深镌刻进民族记忆。

二、古人的中秋:风雅与虔敬交织

回望古人中秋行迹,可见一幅幅风雅与虔敬交织的画卷。唐代宫廷,中秋夜灯火通明,通宵设宴。民间亦“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百姓登高望月,饮酒赋诗,长安城外,曲江池畔,游人如织。宋代,中秋之盛更胜前朝。焚香拜月,成为家家户户的仪式。女子拜月,祈愿“容颜如月”;男子望月,寄怀“功名圆满”。更有放水灯者,点点烛火随波漂流,如星落人间,寄托思念与祈愿。饮食亦极讲究。“玩月羹”是宋代贵族中秋夜的珍馐,以莲子、桂圆、糯米熬制,寓意团圆甜美。而“月饼”雏形亦已出现,《梦粱录》载:“市肆以饴糖为馅,巧制异形,谓之‘团圆饼’。”此即后世月饼之源。至明清,中秋已成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南方有“烧塔”之俗:孩童拾瓦片垒成塔形,内填柴草,燃起烈火,火光冲天,寓意“驱邪纳吉”;北方则有“舞火龙”,龙身插满香火,蜿蜒游走,如流星划破夜空。各族各地,以独特方式共祭月华,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三、文人之月:诗词中的千年清辉

文人墨客的吟咏,织就了中秋的文学锦绣。唐代诗人张九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气象浩瀚,情思绵长,将个体思念升华为宇宙共鸣。北宋词人晏殊低吟“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写尽月宫孤寂,也暗喻人间离愁。北宋诗人苏轼把酒问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曲《水调歌头》,道尽人生悲欢,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成为千古绝唱,慰藉无数游子之心。白居易洛阳玩月,叹“月好共传唯此夜,人情自古难全”,道出圆满之难,更显珍惜之重。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写道:“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月圆月缺,似在追问命运无常,却也在静默中寄托深情。清代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则绘出人间喧腾:“银汉无声转玉盘,万家灯火共清欢”,天上月,人间灯,交相辉映,是团圆最温暖的写照。民国以降,诗意未绝。徐志摩视月为“轻裹在云锦之中,遍体蒙纱的女郎”,以现代诗笔写古典情怀。胡适咏叹:“夜半月从江上过,一江江水变银河”,将科学理性与诗意想象完美融合。鲁迅虽以冷峻著称,其日记中却屡见中秋赏月的记录:“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寥寥数字,却见文人对月的深情——无论际遇如何,中秋之夜,总要停箸望月,让清辉洗去尘忧,让心灵归于宁静。

四、今人之月: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2008年,中秋节正式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标志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回归与重光。今人之中秋,虽霓虹渐掩星辉,高楼林立难见完整月轮,但我们对明月的深情,从未消减。我们仍会在阳台摆一桌瓜果月饼,借视频通话与远方亲人“云团圆”;我们会为孩子讲述嫦娥玉兔的故事,也会带他们放一盏电子河灯,许下心愿;我们品尝传统苏式、广式月饼,也尝试冰淇淋、流心奶黄等新式口味。月饼,早已不仅是食物,它是圆月的象征,是亲情的信物,是无论走多远,都舍不得丢下的乡愁。更令人动容的是,中秋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仪式。当十四亿人同仰一轮明月,无论身处何地,心皆有所归。这不仅是家庭的团圆,更是民族的团聚,文明的共振。

结语:明月长照,心有所归

天上月圆依旧,人间情味常新。中秋的真正魅力,不在于精确还原古俗,而在于延续那份“天涯共此时”的宇宙浪漫主义。我们相信,月光能连接相思之心,能照亮归家之路,能见证民族延绵不绝的温情与团结。这轮穿越千年的明月,曾照过唐代诗人李白举杯的身影,曾映过北宋诗人苏轼醉眼的泪光,曾陪伴过无数母亲等待游子的夜晚。而今,它依然高悬天际,照进千家万户的窗棂,照进每一个渴望团圆的心灵。明月长照,心有所归。愿这轮清辉,永远照亮我们的来路,也温柔地,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