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湘平的头像

潘湘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9
分享

高中的青春回眸

一、再回母校,寻找生命中留下的印记

许多年后,当我再次踏上安乡一中的林荫道,九月的桂花正开得繁盛。那些细碎的金黄花瓣在微风中簌簌落下,像是时光的碎屑,将记忆铺成一条芬芳的小径。我忽然明白,有些地方注定要在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同年轮镌刻在树的内心,任凭岁月流转,始终清晰如初。

二、学府传承:精神的灯塔

安乡一中坐落在县城中心,红墙黑瓦的建筑群在松树的掩映下显得庄重而宁静。校门口"湖南省安乡县第一高级中学"十二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所学府近百年的荣光。

这里是全县学子向往的殿堂。每天清晨,当晨光尚未完全驱散薄雾,校园里便已响起琅琅书声。那些声音年轻而充满渴望,如同春蚕食叶,沙沙作响,汇聚成青春的合奏。

于我而言,考入安乡一中不仅是学业的进阶,更是一种家族情怀的延续。我的祖父曾是安乡一中第三班的学生。他常对我说,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几度迁徙,师生们背着书籍辗转于乡间,在煤油灯下坚持求学。那些发黄的老照片里,祖父和同学们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眼神却明亮如星。

更令人惊叹的是精神的传承。颜老校长虽已退休多年,却仍时常在学校附近的林荫道上散步。他满头银发,步履从容,像是这座校园的活历史。有一次,他竟准确叫出了我的名字,还提起了祖父的往事。"你祖父读书时,门门功课都是优秀。" 清明时节,耄耋老人在校史馆擦拭毕业照,颤巍的手指向1945年的师生合影:“这个英俊后生是你的祖父。”窗外桃花灼灼,我忽然懂得什么叫血脉传承。时光在那一刻仿佛折叠起来,让我看见了几十年前,一个少年在树荫下苦读的身影。

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安乡一中于我而言不再只是一所学校,而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代代学子的前行之路。

三、同窗共读:162班的青春印记

踏入高162班教室的那个秋天,空气里飘着新书本的油墨香和窗外桂花的甜香。五十张略显青涩的面孔在此相聚,命运的红线将我们紧紧系在一起。

班主任龚老师站在讲台上,穿着一件崭新的浅灰色呢子大衣。她齐耳的短发纹丝不乱,眼神锐利而温暖。"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安乡一中的学生了。"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这意味着你们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仅对自己,也对这所学校的荣誉。"

龚老师教语文,讲解《诗经》时,她会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她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她的声音有种魔力,能让两千多年前的诗句在课堂上仿佛活了过来。她常说:"语文不仅是考试科目,更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执教数学的王老师,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她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充满朝气。记得她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披肩的如瀑布的黑发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像个高年级的学姐。然而一旦开始讲课,她的逻辑严密得像一把精准的尺子。有一次,她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复杂的公式,写满整面黑板后突然停住,微微蹙眉:"这里好像有点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在努力理解着老师的思路。这时,坐在后排的黎同学举起了手:"王老师,第二步的转换可能有个小错误。"王老师仔细看了看,恍然大悟:"你说得对!"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表扬了黎同学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一刻,我明白了这所学校的魅力——在这里,真理高于权威。

英语张老师则来自梅景窖,由于面相酷似台湾影星陈德容,是许多男生心目中的女神。她总能用生动的方式让枯燥的语法变得有趣。讲解"时态"时,她让同学们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一天,从"I wake up at six"到"I was dreaming when the alarm rang",课堂变成了语言实践的舞台。

在这个集体里,每个同学都像一颗独特的星星,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班长刘同学是典型的严于律己的模范。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笔记本永远整洁如新,重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晚自习停电,当大家慌乱之际,他已经默默点亮了准备好的蜡烛,分发给同学。那摇曳的烛光映照着他平静的面容,让人瞬间感觉到心安。

余同学则完全是另一种性格。作为蒙古族与汉族混血的他,身上兼具草原的豪迈与江南的细腻。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却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前,他把自己整理的政治笔记复印了五十份,发给每个同学。"要赢就一起赢。"他笑着说,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两条缝。他的侠义之气不仅体现在学习上,更在日常生活中。有次隔壁班的同学欺负我们班的男生,余同学直接去找对方"谈判",不是用拳头,而是用道理说得对方心服口服。

我的同桌蹇同学来自官当镇的屠户家庭。他身上有种泥土般的质朴和坚韧。在乡下的家中,每天清晨五点,他的父亲要起床打理猪肉铺,以至于他从懂事起就没有睡过懒觉,总是每天早起。尽管他家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书本总是带着淡淡的风油精气息,钢笔字却工整秀丽。冬天他的手会生冻疮,握笔时微微发抖,却从未缺交过一次作业。高三毕业,面临填高考志愿之际,"我家里兄妹四人,妈妈身体也不好,家里没钱供我上大学了。"他对我说道。我经过思量,对他说道,那参军考军校,军校不光免学费,还有生活津贴发放。后来他听我的建议考取南京一所军事指挥院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部队军官。

潘同学按辈分是我的叔叔,虽然他只比我大两岁。他性格内敛,做事一丝不苟。有一天放学,龚老师安排我和他一起值日打扫教室。我们分工合作,他扫地我擦黑板,配合默契。打扫完后,他从书包里掏出两个橘子,分我一个:"我妈种的,很甜。"我们坐在打扫干净的教室里,吃着橘子,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将一切都染成金色。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平凡的温暖。

班上的女生们则构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

熊同学是我们班的骄傲。作为村支书的女儿,她身上没有丝毫骄纵之气,反而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她的作息时间表精确到分钟,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背诵英语,晚上十一点准时休息。她的笔记本堪称艺术品,重点、难点、易错点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旁边还附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每次考试她都是年级前三名,大家都认为她铁定能上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然而高考时她发挥失常,最终去了西北工业大学。离校那天,她红着眼睛却依然微笑着:"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后来听说她在大学表现出色,毕业后进入北京某部委工作。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总能重新站起。

颜同学是典型的"书痴"。她身高1.68米,略显丰腴,一双大眼睛清澈如水。她酷爱阅读,课间总是捧着一本小说。有一次语文课上讨论《红楼梦》,她居然能大段背诵其中的诗词,让龚老师都赞叹不已。她的人缘极好,女生们喜欢围在她身边听她讲故事,那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她的描述下变得活灵活现。

黄同学住在邮政局大院,有一张轮廓清晰的大盘脸,说话条理清晰,带着知识分子家庭特有的涵养。她的作文总是被龚老师当作范文朗读,文字间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思考。记得有一次她写故乡的变迁,从一条小河写起,延伸到时代的发展与乡愁的永恒,让不少同学听得眼眶湿润。

这些可爱的同窗,如同调色盘上不同的颜色,共同描绘出我高中时代绚丽的画卷。

四、跨班情谊:校园里的知音

高中生活不仅限于自己的班级,那些跨班的友谊如同细密的网,将整个年级联结在一起。

松同学是157班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图书馆相识。那天下午,我们同时伸手去拿书架最后一本《历代书法鉴赏》,相视一笑,从此成为好友。他是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人,热爱书法和收藏。他的寝室里挂满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从颜真卿的雄浑到王羲之的飘逸,他都能模仿得几分相似。有一次,他神秘地告诉我:"带你看个好东西。"我们来到他做文物生意的朋友那里,那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白瓷碗。碗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注满水后,碗底竟隐约有游龙浮动,仿佛在水中游动。"这是古代的‘影青瓷’,釉料配方特殊,遇水会显现暗纹。"松同学解释道,眼睛闪闪发光。更大胆的是,他曾将收藏的大洋用开水煮沸,待温度稍降后口服。"这是消毒,古人说银能验毒,也能解毒。"他认真地说。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探索,在当时的同龄人中实属罕见。他还拜师习武,师傅在县老船运码头开班授徒。我去看过一次他们的训练,在晨雾缭绕的河滩上,十几个少年随着师傅的口令练习拳法,动作整齐划一,呼喝声惊起了栖息在芦苇丛中的水鸟。松同学的几个师兄都很尊重他,尽管他们年纪更大、家境更好。那位开绿色吉普车的马师兄,载着我们飞驰过县城街道时,对松同学的建议言听计从;身高1.90米的谢师兄家境富裕,他们却总说"松师弟虽年纪小,见识却高"。我想,这种尊重来自于松同学身上那种渊博的学识。

苏同学家住在城南,苗条的身材,穿着时髦的衣服,大家上课时总会看到她照着小镜,往脸蛋抹着胭脂花粉,薄薄的粉黛难以遮住脸上长满的青春豆,她性格温柔,说话柔声细气,人缘很好,常看见她和同学在课间十分打闹,总是逗得周围同学笑声一片,她每天上学骑着一辆十分现代的粉红色的女式自行车,她的行为总是与当时的同龄人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她不怎么爱学习,这让老师既爱又痛惜。

蒋同学是隔壁161班的学生,她的班主任彭老师,也是她的妈妈,高中时期与我大幺既是闺蜜,也是同窗,因此我总觉得有些亲切的尴尬-每次看见她挽着彭老师的手臂走过来,我都会下意识地躲开。蒋同学有着清秀的面容,宽宽的额头和一双会说话的双眼皮大眼睛,性格活泼开朗,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公主。有一天,她神秘地塞给我一张取相单:"帮个忙,去总工会照相馆取一下照片。"我二话不说应承下来。中午放学后,我骑自行车到照相馆,取回一个厚厚的纸皮包裹。出于尊重,我强忍好奇没有偷看里面的照片。回到学校交给她时,一群同学好奇地围上来,她打开信封的瞬间,周围顿时一片雀跃,那是一套艺术写真,在当年可谓相当前卫,照片上的蒋同学穿着红色长裙,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各种造型,既有少女的纯真,又隐约透露出即将成熟的风韵。后来才知道,那是她送给自己的十八岁生日礼物。"女孩要记住自己最美的年纪。"她如是说。那个暗恋她的男生看到照片后更加兴奋不已,但几个同学私下交流,都觉得他配不上蒋同学,然而我们都没有说破,也没有人自信地去追求她,高考在即,谁都不想打扰这最后的冲刺时光。

这些跨班的友谊,如同不同音符的碰撞,奏响了青春的交响曲。

五、校外时光:青春的多彩侧面

高中生活不只有课堂和书本,校外的时光同样丰富多彩,而这些经历往往与青年时代的好友密不可分。

邓同学是我从初中就要好的朋友,他家在县轮船码头开了一家小餐馆。那是个热闹的地方,南来北往的客人在这里歇脚吃饭,讲述着各自的故事。邓叔叔炒得一手好菜,尤其精于酱卤。他家的卤味配方独特,据说传自太祖父那辈,用十几种香料精心熬制,香味能飘满整条街。

我们这群朋友常聚在一起,女生有惠同学、朱同学、李同学,男生有聂同学和我。周末的下午,我们会占据邓同学落成新居的那张大圆桌,打扑克、聊天、分享各自收藏的邮票和明信片。邓同学的家人非常好客,时常端来刚出锅的卤菜让我们品尝。"年轻人就要多在一起交流。"他爸爸总是微笑着对大家说。

那些年,我们一起做过许多疯狂而美好的事。最难忘的是高二那年的"安乡边界行"。某个周六清晨,我们骑着自行车,决定从县城最南端的殡仪馆出发,一路向北到达黄山头国家森林风景区。那是一次长达六小时的骑行,我们穿越稻田、村庄、小河,在颠簸的土路上追逐嬉戏。在殡仪馆外,我们这些少年第一次严肃地讨论生死。"要是有一天我离开了,希望你们记得的是我笑的样子。"女生惠同学突然说道。那时阳光正好,照在她认真的脸庞上,让人莫名感动。而到达黄山头时已是黄昏。我们站在山顶,看着脚下连绵的森林和远处蜿蜒的河流,第一次感受到家乡的辽阔壮美。"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今天的风景。"聂同学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女生惠同学是个细心的女孩,她送给我的浅蓝色相册我至今保存着,扉页上她娟秀的字迹依然清晰:"愿友谊如初,岁月留痕。"而那支刻有龙凤纹饰的钢笔,因多次搬家已不知所踪,但我却始终记得用它写下第一篇获奖作文时的激动。女生李同学则是我高中时期特别的存在。她成绩优异,特别是文科,却能以理科生的数据分析来理解世界。高三那年,她把自己整理了三年的课堂笔记全部送给了我。"好好用,别辜负了它们。"她说这话时神情庄重,仿佛在完成某种仪式。我曾单独去过她家一次,那是暑假的一个下午。她的房间简洁整齐,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几个可爱的布偶。她很少让男生进她的房间,我却成了例外,我们聊了很久,从理想的大学到未来的憧憬,直到夕阳西下。大学时期,我去长沙河东去看过她一次,她为我预定了酒店,大清早还特地送来新毛巾和牙刷。"怕你忘记带。"她笑着说,那一刻,我深深感动于这份纯粹友谊,如同兄妹的亲情。

这些校外的友谊和经历,与校内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高中记忆。它们让我明白,青春不仅仅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珍视的宝贵阶段。

六、时光回响:永远的青春故乡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安乡一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网络全覆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室标配。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在塑胶跑道上奔跑,在风雨走廊里嬉戏,他们的笑声和当年的我们如此相似。我早晚漫步校园,看到教室内如饥似渴求知的学子,让我想起于谦的那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母校的三年,让我领悟了古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道理,读书是件幸福的事情。

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朋友们,如今散落在天涯各地。有人成了军官,有人成了公务员、有人经商、有人教书……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却共享着同一段青春记忆。偶尔相聚,提及往事,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画面便会苏醒,带着青春的气息,在脑海闪现。站在母校的操场上,看着夕阳为教学楼镀上金边,我忽然明白:安乡一中不仅仅是我们曾经求学的地方,更是青春的故乡。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成长,如何坚持,如何珍惜。

那些往事,那些人,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而青春,从来不会真正逝去,它藏在记忆深处,每当回首,便能听见那清脆的回响-是上课的铃声,是翻书的沙沙声,是球场上的欢呼,是毕业时的歌声……所有这些,汇成生命的河流,奔向远方,永不停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