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定心的头像

潘定心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02
分享

第七炷香

七炷香的习俗,是乡村普遍的存在,即大家熟悉的“七文化”。老父亲病逝次日的虚日起七天后,是头七,我和家族的亲人给他焚烧了稻草制作的往生圈,之后就回归了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七七四十九天内,我的右膝盖一直疼痛,浑身酸痛,且严重地感冒了一次,在村卫生所打针输液治疗后才有所缓解。参加老人殡葬礼仪的过程中不停的跪拜,超标的体重让我的右膝盖严重受伤,长达一百多天无法正常地下蹲、站立,如厕时需坐便或者借助手扶拐杖才能站起来,喝了三个多月的六味地黄丸、贴了很多膏药,隔三岔五的用喷涂药剂按摩膝盖疼痛点才基本痊愈。父亲病逝后的“断七”日即49天后,我在办公室或者卧室伸展时,右膝盖关节经常发出“咯吱”的声音,每次敷用丁香、花椒、薄荷、野菊花、醋氯酸己定熬制的药膏,都会让膝盖温热许久。这样的药膏皮肤渗透吸收率接近18%,一些平台把这些成分制作的成品药剂称为氨糖,其实是不严谨的,我们国家的氨糖制品有处方剂维固力,通过硫酸氨基葡萄糖(结晶型)刺激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抑制炎症因子(IL-1β、COX-2),国际主流的OTC氨糖产品产自美国和德国。

回忆父亲的“七七时日”,记忆自身的伤痛,真的是感知与理性并存,也许与我们正在接受的“中央八项规定”的学习教育有关,八项规定的精神中强调社会交往的理性和社会成员间的零距离,我也希望将我们传承千年的殡葬礼仪文化,以及了解的中医药文化零距离地与大家分享。

头七:第7天(逝者离世当天为第1天)。

二七:第14天。

三七:第21天(部分地方视为重要节点)。

四七:第28天(某些地区简化不祭)。

五七:第35天(通常最隆重,由女儿主持)。

六七:第42天(部分地区简化)。

七七(满七/断七):第49天,结束整个仪式。

我和大姐选择了简化的头七做法,因为外出工作、经商时间比较紧张,从二七到七七都在外地为父亲点燃电子香烛,默念父亲的英灵、播放《地藏经》等宗教音乐,在曲韵声中追忆慈祥、善良、淳朴的农民父亲。

父亲的灵柩在祖先祠堂摆放了三天,然后送去田畈街的火化车间火化,火化后的骨灰盒按照乡村的风俗安葬,等同于城市的文明做法,也是叔父们和村集体一起商议后决定的,与传统经义有所出入。医疗机构规定遗体需24小时内移送殡仪馆,当时安放父亲的棺椁含有自动恒温的功能,确保尸身不腐蚀。

《礼记·丧大记》:“三日成服,拜宾送宾如初”,后朱熹《家礼》细化“朝夕奠”流程,即“三日成服,朝夕奠哭”。《礼记·问丧》:“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即“三日而后殓,以俟其生也”。

父亲在他生前起居的房间着寿衣,然后被送往祖先祠堂。我在次日就披麻戴孝,因为时间有些紧急,寒冬腊月的临近过年,须务实地妥善处理一应事情。我早、晚为父亲点燃香烛、焚烧纸钱,为长明灯添加香油。守候父亲灵柩的亲属群中,经常有女辈哭诉迎接前来祭拜的客人和亲属,那种如泣如诉的说唱,实在考验人的文艺修为。作为现代人,在承继传统的同时,不得不劝慰一众亲属,这种唱念的功法实属不易,可以庄重的悲伤、或者听听音乐,抑或陪同来访者落泪,又说又唱的节奏很难拿捏。当然,与父亲一辈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有很多亲临对的节点和往事,如卧龙吊孝般信手拈来,绵绵不断。幸好我是男儿身,要不然真的不知道如何在哭腔中诉说父亲的过往。

《白虎通义》释“三日”为“天地人三才”周期,完成精气消散的自然过程,今天看来,颇有一番道理。大理白族“三日祭”结合阿吒力教诵经与儒家哭丧礼,纳西族“三日殓”前举行“含殓”礼,由东巴祭司用麦管“导气”。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认为:三日周期体现二元对立(生/死)的调解结构。在福柯治理术视角看来:三日缓冲期是古代权力对死亡确认程序的规训。按照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观点:现代人对三日仪式的坚持,反映对制度化死亡的焦虑抵抗。细细想来,这种跨越三千年的仪式设计,本质是古人用文化建构抵御死亡恐惧的智慧结晶。在急救医学宣告死亡即时确认的今天,“三日”传统呈现出一种独有的时空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处理情感断裂的缓冲带。其真正的意义不在形式本身,而在于对生命尊严的系统性守护。

在父亲出殡前夜,道教的音乐响起,我和亲属们为父亲烧香,次日的上午,又一次为父亲集中烧香。在送父亲安葬的过程中,堂妹赛风、兰凤、五凤夫妇为父亲停棺烧香,小妹巧燕为父亲单独祭拜送行。在道士的指导下,舅舅家的村集体亲属队伍把父亲的遗像、灵幡还给我和堂弟的时候,预计是烧完七炷香的。

在丽江市工作和生活的日子,大姐时常提醒我做好父亲的七日事宜,尤其是女儿主导的五七。我给大姐解释说,生前姐姐足够孝顺,为父亲购买了数年的保健品,并为老人定制了疗养院服务,均为极尽孝道。关于七日的说道十分丰富,有人说七星连珠:对应北斗七星的方位布局(天枢至摇光),《云笈七签》载"北斗注死,南斗注生"。七曜循环: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的更替周期,七窍通灵:人体七窍(双眼、双耳、双鼻、口)作为灵魂出入通道。

关于七炷香的通行解释是这样的, 第1炷香,象征息停,解结滞气,宣告临床死亡时间;第2炷香,象征沐浴,濯形炼质,净身更衣程序启动;第3炷香,象征过冥关,破酆都山,缴纳“买路钱”仪式;第4炷香,象征会先祖,谒九幽,族谱续名程序;第5炷香,象征辨善恶,孽镜台照影,功德陈述环节;第6炷香,象征渡弱水,奈何桥考验,撒纸钱送渡仪式;第7炷香,象征归太虚,返胎始青,封棺落钉时刻。

在老家道教士们振振有词的经文中,我听到了超度和诵唱,唱叙了父亲的一生,生前的亲人、父母、叔父兄弟。老父亲长眠在距离母亲不远的竹林中,那是经风水师堪舆和叔父们议决后的宝地,也是他和母亲生前耕种过的土地不远处的树木和竹林园子。

公元1986年修建的老屋,是父亲和母亲修建的最后一栋木结构砖瓦房,至今几十年了,依然安全可用。隔壁的小楼房也是父亲生前建造的,三层小洋楼凝聚着父亲的心血与政府的关怀。老屋存放着父亲用了一辈子的八仙桌,手工劳作时使用的铁犁、手推车、箩筐、脱粒机、木桶,宛若一座农耕文明博物馆。

晨雾依然漫过门楣,四季的阳光照耀着风雨侵蚀过的木门与铁环,父亲不曾养护过的铁门轴仍在低吟,像他当年晨起经常发出的咳嗽声。八仙桌蒙着一层流动的灰,桌面的纹理嵌着三十年前的稻屑,条案上的不锈钢保温杯结着褐色茶垢,内壁浮着半片舒展的茉莉。父亲总说茶叶要喝到发白才算尽兴,此刻水痕正沿着"重阳节纪念"的字迹洇开。五斗橱第三只抽屉卡住了,这是几十年积攒的“毛病”。晒谷坪的裂缝里嵌着零星的颗粒,经年雨水快要将它们酿成琥珀。东南角凹陷处积着一圈铜钱大的青苔,曾经正是父亲钉耙支地的位置。我蹲下身,看见裂缝深处有白蚁筑起的微型粮仓,那些他弯腰拾穗时漏下的种子,正在混凝土的裂痕里悄然续写春耕秋收。

菜园东侧的竹篱笆松了筋骨,父亲捆扎用的塑料绳早已褪成灰白。腐竹般的绳结里钻出几茎忍冬藤,金黄花苞悬在当年他系蝴蝶结的位置。第三畦茄子地新冒的野苋菜格外肥硕,他生前栽种的包心菜、大白菜长势良好,门前小巧的菜园子现在由隔壁的姑姑打理了。

十来个锄头依然倒立在后堂内,木柄上的包浆泛着体温般的光泽。老衣柜底层的蓝布包袱散着樟脑香,五颗备用纽扣用报纸条缠着,泛黄的字样像是父亲生前圈过的丰收年。我忽然看清墙角修补过的农具:豁口的镰刀焊着自行车钢圈,断柄的钉耙续着杨树枝,瘸腿的板凳绑着输液管——这些他舍不得扔的旧物,原是留给时间的铆钉。

子夜,老式电视机里浮出遥远的戏腔。月光爬上他亲手夯实的砖墙,墙泥里的果壳正在银辉里舒展身姿。当晾衣绳上那件的确良衬衫开始无风自动时,满院子的简朴忽然有了形状:竹筛的经纬是他额头的皱纹,晒匾的弧度是他弯下的脊梁,连瓦檐滴落的水珠都落成他卷烟的长度。

破晓前,最后一批露珠在老屋后的树木上刻碑文。我仔细打量着老屋的陈设,突然读懂父亲留下的生存哲学:老屋的外墙角长着爬山虎,八仙桌每条疤痕里都藏着备用榫头,就连晒谷坪最深的裂缝,也在用青苔绣补丁。

当第一缕炊烟钻进云絮时,菜园新翻的土里钻出鹅黄嫩芽。父亲用一辈子光阴夯实的简朴,正在竹篱笆的裂隙里,长成另一种生生不息。

我站在刺槐树四季常青的树叶挂起的黄昏里,数着青砖墙上偶尔斑驳的旧渍。父亲常坐的木椅还在前堂摇晃,细看才发觉是风在抄写他未完成的夙愿。旧瓷杯底凝结的绿茶残渣,忽然泛起涟漪,惊醒了沉睡在杯壁的指纹。

门环锈迹里渗出他的叹息,窗棂上灰雀抖落的羽毛,竟是他年轻时写给我的家书。

一片杉树叶坠地时,所有尘埃都开始沿着记忆的斜线舞蹈。我看见他略带叹息的音符在月光里重组,凝成掠过池塘的夜鹭,他的老手机在露水中结晶,化作悬铃木梢头的星子。风起时整座庭院都在诉说,瓦当滴落的不是雨水,是他未讲完的睡前故事。

我攥着父亲的旧照片,直到手掌纹与底片的年轮重叠。黎明前最暗的时刻,石阶忽然泛起温热的潮意——原来父亲的亡灵是春汛,是候鸟,是每片新叶背面蛰伏的晨曦。当第一缕光刺穿云层时,所有凋零的槐花都重新挂上枝头,而我的影子正长出他年轻时的轮廓。

……

昨日村集体的微信群中发布了一则讣告,村子里胡氏老奶奶雪兰女士病逝,九十多岁高龄寿终正寝,曾孙都已就读高中,儿孙满堂、福禄双全。

老人生前最后时光的视频曾发布于抖音平台,健康而有活力。回忆老人的一生,我只知道她是嫁入我们村集体的媳妇,一生育有很多儿子,两个女儿,个个都很成器。老人生前非常喜欢听我们喊她奶奶,她的孙子、孙女有的比我年长,有的比我小,有一个与我同年,生活在江苏淮安,同年的女儿业已成年,儿子正在读中学。

胡氏奶奶平时喜欢微笑,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这份微笑既来自她的内在修养,也缘于家庭的和睦、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老人的丧事都是集体统一安排,这次轮值到我做“八仙”抬棺,三千里外的我正忙于紧急的工作,飞回老家似乎无解,于是赶紧请叔父代劳,叔父虽然已有七十岁,但非常健朗。相信抬棺的人一定可以把高寿的胡氏奶奶送入公墓或更好的风水宝地、入土为安。

村集体还发出了守夜的名单,我排在了第三夜,第四夜也安排了人守灵,都是村集体的户主。远在外地务工或工作的乡亲们纷纷返乡参与,在附近城市、长三角地区的人多数开车回村。当时为父亲守灵的乡亲个个自带电烤炉,从夜幕直至凌晨,不畏严寒、不计辛劳,写尽了乡亲们的共情、饶州府的传承。

逝者已矣,为亡故者守灵是我们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守夜期间不停地"烧纸钱"。福建闽南地区用"阵头"表演,将哀悼仪式转化为社区艺术展演。老家除了道教的道场法事外,新增鼓乐演奏,悠长的曲韵带给我们无限哀思。为亡故者守灵是我们代际教化机制,长辈们用守夜讲述家族历史,用自身的言传身教让青少年在烛火中接受生命教育。云南纳西族的"热美蹉"舞蹈,将死亡观融入集体歌舞传承。为亡故者守灵,是危机缓冲装置,集中的人力调配有效应对丧事突发状况,华北农村至今保留"丧事会"互助组织,成员轮流值守减轻主家负担。

城市化进程中守夜时间从7天压缩至3天,但核心环节仍被保留。深圳农民工群体发展出"夜间视频守灵"的变通形式。全国各地专业殡葬服务兴起的同时,江浙地区出现"电子香烛+真人守灵"的混合模式,传统符号与现代技术达成妥协。非遗保护政策推动下,黔东南侗族"停棺待葬"习俗被博物馆化,守夜传统成为地方文化名片。

在委托长者守灵的同时,我深切缅怀一位高寿老人的一生,只要时机允许,一定会亲临老家现场,为仙游者守灵抬棺,这是社会整合理论的新注脚,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现代性焦虑的缓冲剂,在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守夜传统为都市人提供面对死亡的精神范式。上海殡仪馆推出的"现代守灵服务",预约量年增长30%。

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实践,既是乡土中国精神世界的活态呈现,也是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文化方案。在机械化殡葬流程普及的今天,守夜习俗呈现了老家秀美乡村的人性化温度,持续为现代社会提供情感疗愈的可能空间。其存续密码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对"慎终追远"文化内核的创造性转化。

三千里外,为胡氏奶奶点燃七炷香,愿一切安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