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我来说,伴我二十多个春秋。回首这段岁月,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而且是我生活变迁的见证者。它记录着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也陪伴我走过风雨与阳光。
2000年,兄弟老五送我一部“索尼”牌手机。这是一部进口的洋货,外观大方、性能优良,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通讯设备。那时我仍在单位负责劳资与职教工作,外出频繁,手机成了我不可或缺的伙伴。我几乎将它随身携带,寸步不离,仿佛它已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有一次,我与单位领导一同外出,因接听电话而停下脚步,耽误了行程,遭到批评。他语重心长地说:“手机叫移动电话,就是要边走边说,不然和座机有什么区别?”这番话让我深受启发。为了提高效率,我开始将手机放在裤袋里,这样既能随时接听,又不会影响行动。手机与我之间的默契,也在这一刻悄然加深。
然而,这部手机也经历了一场惊险。一年冬天,我在泡脚时不慎将它掉入脚盆。手机瞬间关机,我慌乱地捞起它,尝试重启却无果。无奈之下,我揭开后盖,取出芯片,用电吹风烘干,但终究未能挽救。我将此事隐瞒了多日,生怕老伴责怪我不够珍惜。那段日子,生活与工作都变得不便,我才真正意识到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久后,我换了一部诺基亚翻盖手机,是女儿推荐的,老伴也说翻盖更实用。然而,这款手机功能有限,操作也不够顺手,我很快便再次换机。这次,我选择了一部“摩托罗拉”牌的小型手机,深蓝色,小巧精致,功能齐全。我特意为它配了一个腰盒,挂在皮带上,随身携带,使用多年,感情深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普及。2009年,我来到鹏城,选择了一部华为智能手机。然而,初用智能手机时,我却感到无所适从。不会拍照、不会下载应用,甚至连拼音和五笔输入法都不会。我只能用手写输入,每操作一步都小心翼翼,反复尝试。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学习,逐渐掌握了基本功能。
后来,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应用相继出现,我开始逐渐远离电脑,甚至用手机替代了它。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到后来的写文章、发视频、使用手机银行,手机成了我生活中必须的工具。它让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让我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
然而,手机的使用也伴随着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二维码的扫描、验证码的输入、隐私信息的保护,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麻烦。有一次,我在与老五聊天时,本想回复“好的”,却误打成“妈的”,幸好是自家兄弟,否则难免尴尬。这也提醒我,使用手机时,必须小心谨慎。
令我最难忘的是今年春天,我从超市买菜回家,顺手将手机放在餐桌上,进厨房取早点后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我一度以为它遗落在超市,急忙沿路寻找,却一无所获。正当我焦急万分时,老伴提醒我问问豆豆。果然,小外孙女豆豆不紧不慢地从茶几下层拿出手机,原来她把它拿去充电了。一场虚惊,对我使用多年的手机更加珍惜。
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我对此深有体会,也因此会细心保管。而让我感动的是,我曾四次拾到他人遗失的手机,并成功归还失主。每一次归还,都是一次善意的传递,也让我进一步理解手机背后承载的情感与责任。
手机,从最初的通讯工具,到如今的智能终端,它见证了我生活的点滴,也跟随我走过岁月的风霜。它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让我在不断学习中保持年轻的心态。手机与我,早已不只是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而是一种深深的依恋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