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轻轻摇晃,泛起细腻的涟漪,光影在其中跳跃,如梦似幻。我与曙光兄对坐,周遭的一切渐渐模糊,恍惚间竟不知今夕何夕。窗外,暮色如墨,缓缓晕染开来,给世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往事如潮水般漫过心头,五十年前那段知青岁月,在记忆里依旧鲜活如初。
那是1974年的秋天,天高气爽,阳光和煦。我们高中刚毕业,怀揣着懵懂与憧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作为中国首批“厂社挂钩”试点知青,奔赴湖北大冶。 初到乡间,眼前的景象既陌生又新奇。广袤无垠的田野像是大自然铺开的绿色绒毯,低矮的土屋错落其间,质朴而宁静。心中既忐忑又充满期待,就这样,这片土地成了我们挥洒青春的战场。
春耕时节,晨曦微露,天边泛起鱼肚白,我们便扛着农具走向田间。泥土的芬芳混着露水的清凉,调皮地沾湿了裤脚。曙光兄总爱哼着不成调的小曲,那欢快的旋律在田间回荡,为枯燥的劳作增添了几分乐趣。他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肥沃的土地,似是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到了夏天,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仿佛要将大地点燃。我们顶着酷暑插秧、除草,豆大的汗珠砸在滚烫的田埂上,转瞬即逝,只留下一抹浅浅的水渍。每一次弯腰、起身,都伴随着酸痛与疲惫,但我们从未放弃。
秋收时,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我们挥舞着镰刀,在田间穿梭,累得直不起腰,却满心都是丰收的喜悦。那一颗颗饱满的稻谷,是我们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我们青春的勋章。
冬天稍闲,我们便围坐在土灶旁,听柴火噼啪作响,那声音仿佛是岁月的歌谣。我们聊着未来的憧憬,心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昏黄的灯光下,我们的脸庞被映得通红,那是青春的色彩。
农闲时,我们总爱结伴“觅食”。漫山遍野地拾菜摘果,像是一群欢快的小鹿。遇到野山楂便一拥而上,那酸甜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至今难忘。去荷塘采藕时,裤腿沾满淤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前仰后合。在红薯地里挖薯,泥土裹满双手,也不觉得辛苦,只沉浸在收获的快乐中。偶尔馋了,还会调皮地捕雀逮鼠,想着法子给自己“加餐”。那时的饭菜简单至极,常常只有白饭配咸菜,没什么荤腥,但因为劳动消耗大,吃得格外香甜。
双抢时节最是难熬,正值三伏天,太阳仿佛要把人烤化。我们在水田里弯腰劳作,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白的盐渍。真正体会到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但我们相互鼓励,咬牙坚持。 多少个朦胧的五更天,我和曙光兄并肩坐在田埂上。远处的村庄还在沉睡,只有虫鸣声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我们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讨论着何时才能走出这片土地,改变命运。那些迷茫与憧憬交织的夜晚,成了我们彼此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五十年过去,皱纹已悄悄爬上眼角,鬓角也染了霜白。但只要与曙光兄相聚,谈起那段岁月,仿佛又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青春时光。杯中酒,眼中泪,都化作对往昔最深情的怀念 ,那是我们回不去却又无比眷恋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