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汉平的头像

潘汉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5
分享

青春在黄土地与宣纸上流淌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循着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期,千万城镇知青奔赴乡野,践行“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誓言。其间涌现出邢燕子这样的扎根典型,也铸就了“北大荒人”这样的时代群像。“贫下中农”与“知识青年”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词,而关于这场运动是“镀金”还是“变相劳改”、该“扎根”还是“拔根”的争议,也催生出《今夜有暴风雪》《孽债》等作品,演绎着激情与悲凉交织的人生故事。

当时的上山下乡有支援边疆、插队落户、投亲靠友、厂社挂钩等多种形式。1974年10月,我作为首批厂社挂钩试点青年,来到湖北大冶金牛镇号称“十万八千担”的南城畈。揣着一腔热忱,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两年零两个多月。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鞭牛耕田、插秧收割,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独立生活。到村第二天便投入秋收,望着漫山遍野金灿灿的稻谷,既为丰收欣喜,又发愁手工收割何时是头。每天从晨曦微露干到暮色沉沉,这般连轴转持续了半月有余。那时常暗自怅惘:落到这地方,我的书法天地何在?如今想来,这实在是浅见。劳动本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艺术的源泉正源于生活底层。若没有当年的磨砺,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坚韧,更不会有今日的感悟。

初到的几个月,为熟悉环境,在简陋的居所与极度的疲惫中,学习成了奢望,书法修炼更似空想,随身携带的文房四宝几乎闲置。从决定下乡起,我便想着要真正走入社会,不再依赖家庭,心中虽有理想萌芽,却深知落脚点绝不止于这片黄土地。半年后,南城公社三大队知青点在密林中建起,我们终于有了“巢”。这时,研习书法的念头愈发强烈。同住的挚友曾写过一篇《梅花香自苦寒来》(1995年5月14日《黄石日报》刊发),文中与其说是记录我的习书历程,不如说是真实描绘了我们在特殊环境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知青点藏于茂密林场,宛如世外桃源,是劳作、学习、修身的佳处。此事传开,公社一位负责人找我,说乡里修水库,要我在堤坝上写四米见方的“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这可是从未尝试过的巨幅榜书。虽懂些字的结构,但用毛笔直接书写如此大字,心里实在没底,暗悔不该在知青点“献丑”。硬着头皮琢磨数日,字总算拼凑成型,第一次验收未通过,几经修改才终得认可,也赢得了领导和同伴的赞许。

这件事让我明白:凡事敢于面对,便不怕不成;若不敢担当,才会一事无成。在南城畈的数百个日夜,不仅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更让我尝遍了人生价值的甘苦,丰富了对艺术人生的感悟。

毛泽东的远见卓识,非寻常人所能企及。他号召知识青年奔赴广阔天地,既必要且意义深远。中国的现在与将来,需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年乃至后人,不仅现在,未来更需要“经风雨,见世面”——唯有如此,才能迎接那道终将显现的美丽彩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