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驶进城市时,已是深夜。
晓明看看手机,又看了看窗外。
他的家,就在附近的铁路边上。那里,离闹市区有30多公里的路程。
晓明在一个靠窗的空位坐下,向窗外张望。对面小区的楼顶上,早已亮起一束光。结婚6年来,只要晓明服务的列车从这里经过,妻子就会在楼顶上亮起一束光。那是妻子报平安的信号,同时也是给晓明传递问候信息。
晓明掏出手电筒,贴近玻璃窗,朝小区楼顶上照射,以此来回应。4年前,女儿学会使用手电筒之后,就当起了手电筒的“管理员”,她总是把手电筒摇来晃去,光线也跟随摇来晃去。
这一回,晓明把手电筒的光来回晃了几圈,楼顶上那束光线却没有反应。晓明用餐巾纸来回擦拭手电筒的镜片,重新打开开关,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楼顶那束光还是没有反应。最后,他收起手电筒,叹息着把头靠在靠背上。
“女儿是不是生病啦?”最终,晓明掏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
“女儿早就睡着了。”妻子说。
“这趟列车晚点。刚才用手电筒打信号时,不见女儿回应,怄气了?”
“哪里?”妻子说,“吃晚饭的时候,我看到新闻了,就没有提前上楼顶。”
“原来,你早就盯着新闻看我的车次呢。”晓明心里暖烘烘的。
妻子说:“你的月饼可把女儿馋坏了。她一下子说,‘帮爸爸吃月饼,是为了防止过期’;不久,她又换另一个说辞说,‘买月饼回来不是为了摆设,肯定要吃……’反正,她有大多的理由来吃月饼,我都说不过她了。”
那是北京的月饼。前阵子,晓明让同事帮忙购买。到货后,因为临近节日,客流量大,晓明临时被安排加班,只能让同事帮忙把月饼送回家。晓明回应妻子说:“孩子在长身体,能吃就好。”
“女儿逢人就夸,‘我爸爸从北京买回来的月饼,一口咬下去,又香又软,层次分明’。她现在连做梦都喊‘月饼’,小嘴巴‘吧嗒吧嗒’响。前天,女儿还带幼儿园的小朋友回来分享月饼呢!”妻子笑着说。
晓明笑了,心里像吃了月饼一样甜。
“只要听见屋外有响声,女儿就会问:‘是不是爸爸回来吃月饼了?’”妻子接着说。
“忙着咧,再等等吧。”晓明说,“对门的罗阿姨,你不给她分享北京的月饼吗?她经常帮我们呢。”
“我当然给了。上次女儿发烧,还是罗阿姨帮忙送医。女儿送月饼过去时,罗阿姨还问你中秋节回不回来呢。”妻子答。
电话里,晓明又跟妻子聊起中秋节回家看望老人的事。
妻子说:“先回爷爷家还是先回外公家,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呢。”
“往年,都是你自己拿主意,”晓明就问妻子,“你今年怎么啦?”
“等我想好了再说,”妻子说,“女儿最近老是说:‘去火车站看爸爸’……”
转眼间,列车已经在车站里徐徐停下。车厢里,乘客一窝蜂往外挤:站台上,等候乘坐列车的旅客排起长龙。晓明帮乘客提行李下车,又要检票验票,忙得团团转。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有一个小女孩高声喊“爸爸”,声音异常熟悉。
晓明循声望去,只见妻子牵着女儿的手,穿过人群朝他走来。
女儿的右手,还提着一盒月饼。从包装来看,那是北京的月饼。
“这月饼,你们怎么没吃?”晓明问。
“吃啦,”女儿说,“妈妈说:‘留下这盒等中秋节晚上我们一起吃’。”
晓明哽咽说道:“好,这回我们在车厢里过一个‘移动的中秋节’。”
一旁,妻子小声告诉晓明:“女儿先前吃的月饼,是我从超市买回来充数的。”
不知怎么的,晓明的双眼,突然泛起涟漪。晓明揉揉双眼,反问妻子:“你刚才不是说,女儿睡着了吗?”
妻子笑眯了眼睛,说:“女儿天天数着手指,问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爸爸?’,兴奋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那是谁在楼顶上发出那一束光?”晓明问。
“那肯定是罗阿姨呀。她早就知道,我们经常在楼顶上亮灯给你报平安,
妻子说,“我们出来的时候,在小区门口碰面了,罗阿姨以为我们要回老家,还特意跟我说,你服务的这趟列车要晚点,到时她帮忙到楼顶给你亮一束光。”
晓明和妻子眼神交汇的那一刻,真情在心中翻滚。(全文1539字,2025年9月24日在《教师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