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门外种丝瓜,盛夏乘凉共赏花。
秋日巧烧汤一碗,香飘几里到谁家。
我家院子靠围墙边上的两块狭长的10多平方米的花台。母亲说:“光是长点花花草草不实用,不如种点小菜,要是下个面条什么的,也能掐上一把吃吃。”于是乎,母亲把花台里的杂草割了,又把土翻了一遍,精耕细作,种下瓜菜,硬把那两块杂草丛生的花台,打理成一块生机勃勃的菜地。
清明前后,母亲照例在她的菜园子育丝瓜秧子。先用耙子把地刨开了,让太阳晒晒,再抓一把复合肥颗粒撒在上面,用铲锹将土耘碎,然后将去年留的丝瓜种子种在土里,最后浇点水。10多天后,一棵棵小丝瓜苗却认真地探出它那嫩绿的小脑袋,伸直了脖子,新鲜地看周围的一切,慢慢地,撑开绿色的小伞,随风摇曳,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丝瓜是要爬的,于是,母亲还会找来几根竹杆,一根根围栽好,上部用草绳扎紧,就像撑开的雨伞一样,确实是一把保护伞。一般三棵一起,保证成活。
母亲还让我爬上梯子,在瓜秧和二楼之间拉了几根塑料绳子。或许我做事马虎,结果绳子没有扎牢,丝瓜刚上去,风一吹,绳子摇摇晃晃, 要掉下来。不久,绳子真的断了,好在小丝瓜已经抓住了二楼阳台的栅栏,身子虽然悬空,但没有坠落。
每天早上,母亲拎几桶水,来浇水、施肥、搭架、除草。渐渐地,丝瓜的藤和根须越长越长,调皮孩子似的缠绕着竹竿向上爬。它们挤挤挨挨的,和风里,阳光下,发疯似的蔓延, 直至铺满了整个瓜架,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凉棚。那清雅的黄花总是透露出一种神韵,像一个个金色的小铃铛,当金铃铛不再摇落芬芳音乐时,一条条嫩绿嫩绿的丝瓜就悄悄地生长,慢慢地变长变大,垂挂下来了,有的直直粗粗的,有的弯弯曲典的,绿莹莹的,清新可人。这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也是夏天的最美回忆。
中秋前后,丝瓜已叶柄如盖,团团围住楼上女儿住的房间,遮住了读书的光线,院子的风光被丝瓜占尽了。“山”字形的瓜叶像一只绿色的手掌,风一吹便频频摇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兴奋地招手示意!
瓜蔓在风中四面摇摆,碰到纱窗可以攀爬的,便伸出无数个细细卷卷、呈螺旋状的“小脚丫”,细长的脚心便分泌神奇的黏液,弹射出去,钩住纱窗,爬成一片,便开辟了新天地。
我试着用手想扒下丝瓜的藤,丝瓜却牢牢地抓住纱窗,顽强而坚韧,一动不动地抓住,感到有一股新的生命贴在我的心上,我感到丝瓜只要有一点活的希望它都不会放弃,而是紧紧地抓住,用尽它自己全身的力量,不让它流失,让生命绽放出美丽、独特的生命之花。
在我们的期待中,丝瓜开花了。那花也很有意思,刚结出的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小玉米,十分惹人喜爱。绽开的黄花就像炒鸡蛋一样摊开,让人垂涎三尺。
眼见爬满丝瓜藤的庭院,和餐桌上丝瓜唱主角的夏日时光,我不禁想起宋·杜北山《咏丝瓜》:“寂寥篱户人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金黄的喇叭花一吹,立刻引起藤蔓震动。瞧,那蜜蜂、蝴蝶也纷至沓来,翩翩起舞,小蚂蚁起劲地爬上爬下;酝酿了很久的蓓蕾,被一陈骤雨,无情地棒打;雨一停,完了,地上全是落下的花蕾。此刻,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惜花的惆怅之情,妻体会最深,她一边扫着落花,一边自言自语:“可惜啊!一朵花就是一只丝瓜哩!”
但成熟总在风雨的考验之后,丝瓜也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舍得舍得,没有舍去,岂能得到!
母亲种植的丝瓜秧长势特别繁旺,一个个秧条就像一支支小分队不停地沿着瓜架向远方蜿蜒伸展,叶子,绿油油的,鲜亮润目;花,黄澄澄的,争着从一个个叶柄处绽放。小小的庭院,几天时间就成了一个花繁叶茂的世界。丝瓜的点缀给院子增添了勃勃生机,也成了陶冶心情的目标所在。是可饱眼福的那满架的绿叶黄花,还是能饱口福的那垂挂的青青丝瓜?闲暇之时,谁都想在丝瓜前伫立片刻,静静地看着丝瓜藤蔓在绳子上一圈圈地向前攀卷着,在树上一节节的向上交缠着;还有那花,早晨还是豆大的花苞,中午时分已是花开满面了,而花上的丝瓜, 一夜之间由一指大小,就变成了油条那么粗长。
刚结出的小丝瓜,躲在叶子底下,跟你捉迷藏;叶子重重叠叠,要不是它还戴着一项萎谢了但来不及脱卸的小黄帽,真的不容易发现。
每天早晨,母亲会到花台前近看、或院子里仰视丝瓜藤叶,每每寻觅到一只隐藏在叶底的丝瓜,就像诗人写出一句诗,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星星一样快乐。
第一只结出的丝瓜,小胳膊般一尺长了。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新鲜的少年,挂在藤间的样子,又别致,又年轻,吸附的是煦暖的秋阳,不沾染一丝污浊。丝瓜越来越大,花便慢慢枯萎了,架子下满是细细长长的绿丝瓜,就像走进了丝瓜森林。
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叫蝈蝈,此时,停在青青的丝瓜上,齐白石看见,就变成画了。
但挂在书房的,不是白石老人的大红大绿瓜果中国画,而是手巧的妻子绣制的情意浓浓“丝瓜顺”十字绣装饰壁画,并附题“天地顺,四季皆宜;人情顺,八方得利”。
我是个唯美的人,讨厌实用主义,以为凡事一实用,必然导致势利。对于丝瓜,我宁可让它像图画一样在藤叶间挂着,而不是为了吃。
我对母亲说:“长出来的丝瓜,就让它挂着,不要摘下来,欣赏欣赏,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挺好的!我们不缺买丝瓜的钱,真的吃丝瓜,可以到菜市场买。再说,老了可以做丝瓜筋,洗锅碗用。”
母亲笑着说:“傻呀,种丝瓜就是为了吃;不吃,让它空挂着,不是浪费吗?家种的无农药无公害,是绿色食品。菜市场里,没有这么大、这么新鲜的丝瓜呀。”
母亲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更何况,丝瓜是她栽的,她的话算数。这时,妻掺和进来化解矛盾,作出了和事佬裁决:一半丝瓜趁嫩赶紧摘下来做菜吃,一半丝瓜长老成丝瓜瓤做洗碗布,既饱了口福,又满足眼福,且又实用,一举三得。
半小时前还挂在藤上的,现在的一半已经碧玉般切成一段段,各着金黄色的鸡蛋,变成丝瓜炒鸡蛋成满一大盘。
一家人都有点迫不及待,眼睛如闪电,筷子像雨点。都说:“好吃!好吃!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鲜嫩的丝瓜。”也许,丝瓜是自己栽种的缘故吧!
丝瓜通常烧汤,摘两三条丝瓜,洗净,切成寸把长一段一段的,用筷子轻轻一搅,皮囊分离,囊肉烧汤,绿澄澄的润滑滑的。讲究的还会撕两根油条,丝瓜绿油油的,油条黄澄澄的,养眼养胃。也有打个把鸡蛋,丝瓜子鸡蛋汤可是夏日一道清凉名汤呢。丝瓜皮, 亦是一道好菜,切成丝,佐几个青椒,同样切成丝,炒丝瓜皮可是与炒冬瓜皮媲美的家常小菜。也有炒丝瓜子,嫩丝瓜削成大小不等的块子,和青椒炒,亦好吃;黄豆上市了,丝瓜子烧黄豆米子,鲜嫩无比,可是下酒的佳肴啊。
一个月过去了,另一半丝瓜的皮也随之变成了枯黄色,母亲把它的外表皮慢慢剥去,那声音如同撕扯纸的声音,呲啦、呲啦......剥完后,里面又露出了一层淡黄色的皮,已经干成丝网状的瓜瓤,摸起来好象海绵泡沫一样。再剪成小块,做成了天然的容易沥水、不黏油又环保的洗碗布。
“老我但知閒是好,丝瓜藤下枕书眠。”。坐在丝瓜架的绿荫下,清风悠悠,绿波荡漾,黄花灿灿。或读书,或品茗,或闲聊;累了,嗅一嗅淡雅的黄花,摘一根从青藤绿叶间垂下细腰纤纤的丝瓜,读一读吟咏丝瓜的诗句,与历代诗人隔空对话,便令人心旷神怡,思绪飘逸,更有一种思乡情结缠绕心间……这就是我家的青青丝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