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年味,气氛最浓的还是小时候在故乡过年了。那时,虽然经济不好,条件差,但过年时的那种氛围,那种味道,却是至今都无法感受到的。它的酸甜苦辣和朴素真实,就像一道五味杂陈的晚餐,回忆起来既令人兴奋又令人难忘。但时间是不允许我们回去了,也无法回去了。只是眷恋的心中,突生了那份惆怅的寂寞,突生了那份激情的回顾,让人悄悄地、默默地拾起了深刻的往事。然后,用笔由感而发地记录着那一串串的亲身经历,心里百感交集。
我小时候的过年,大多数是在老家过的。那时,我的父母亲都健在,回老家过年是必须的。然而大山里的瑶家,山高路远,买米买菜都不方便。一年四季,由于耕田亩地少,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买米的基本温饱上。平时伙食,有肉吃,便是神仙日子了,也就是说,一般是吃不到几餐鸡鸭鱼肉的。那什么时候才有吃呢?过年过节才有吧。因为,村民们几乎把一年的消费重心,都放到过年的时间里,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和对过年的重视。
瑶山过年的习俗,基本上与外面是一样的。当一年临近过年时,大人们首先就开始准备买年货,年货不是一两天就能买完,而是每一个赶集日子积攒起来的,积少成多,到年底二十七八,基本上能买完。但是啊!有些家庭劳动力少,收入少,过年自然是一种负担。可他们尊重传统习俗,还是高高兴兴的把年过完了。至少来说,零食年货该有的,不会少;年猪不管大小,也有一头。
俗话说:二十七杀鸡,二十八杀鸭,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年夜喝年酒。虽是民间俗语,但山里的瑶胞却也无形之中,按照这种习俗去做了。 譬如:我老家的邻居由于子女多,劳动力便多,每年到腊七八就早早的准备年货。杀鸡他家也最快,杀鸭他家也最早,杀过年猪,那更是不用说了,年底十三四都宰了,目的就是能把腊肉熏黄一点,熏香一点,大年除夕吃的更有味一点;甚至,大年除夕点鞭炮他家也是最早的,年味既紧张又有气氛。而有些邻居们,如果动作慢,劳动力少,丈夫整天还醉酒当歌,那可不得了。当看见全村人忙碌地准备过年,会把主妇急的火冒三丈,性格不好的妇女,即使是年底,有些也会唠叨一顿酒夫,说:快点啦!鸡没杀,鸭没杀,对联还没叫老师写呢?于是,便有人说:三十年夜三十条路,一年到底,总有做不完的事,忙不完的活。是的,在当时的瑶山过年,确实事情比较多。因为有些事情老百姓说,大年初一至初五是不能做的,这是传统习俗,比如:初一不煮饭,初二初三不杀鸡鸭,初四初五不能扫地等等,当然这是迷信。所以,很多的事情就只能在年前准备好,这样一来,便忙碌了。
年夜饭的时间到了,莱肴在餐桌上奋力地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味,缭绕在整个村庄上空。由于下着鹅毛大的雪,天气非常冷,村民们在吃年夜饭时,总是把火烧地特别大,即使没有电灯,木房也很明亮。因为这是过年,所以全家既严肃,又开心。于是,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大人们便高兴的吩咐一些事情了,比如:全家人一定要在今晚十二点钟之前洗个澡,寓意是不能将今年的晦气带到明年去;新年里多说好话,恭喜话,不能打骂人;而且大人们今晚还要有人守夜,守夜的寓意是守住自己的田与地,山与林,免受野生动物侵害等等,这也是迷信,是瑶胞们的一种祈祷来年的祝福形式。而酒桌上,望着一道道香喷喷的来之不易的年夜饭菜,高兴的全家人简直乐极了。如:自养纯腊的猪脚,自种玉米供养的鸡鸭,自买的滑溜溜的红薯粉等菜,其色、香、味赞不绝口。还有,按照传统习惯,吃年夜饭时,大家都要喝酒,敬酒。首先喝六杯,六六大顺;喝九杯,九九平安;喝十二杯,月月发财等形式。然后,小孩敬大人酒,祝福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大人则给小孩压岁钱,压岁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懂事等愿望。小孩乐了,大人开心了。吃完饭后,小孩玩鞭炮,窜家门,见面就微笑,其乐融融。
现在回想起来,脑海里都是以前过年的滋味,但此刻的我已经两鬓开始斑白了。有人认为,现在还想回到过去,那是守旧与古本的思想;也有人认为,现在过年与以前也差不多,只不过是节奏快了点。我却认为,正是因为节奏快了,才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逐渐拉开了。就像以前的年味,浓浓的过年气氛使人情关系既亲密又和谐;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观念与理解不一样了。
特别是,少数的人们逐渐地开始随意了过年,淡化了过年,忽略了中华上千年的传统习俗,冷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使人情味没有那样的纯朴、热情、真诚了,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还得需要广大的人们自觉地重视与践行改变,使得良好的社会人情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