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漯乡有一个水库,名曰:双龙水库,是大源河与小源河汇聚所形成的,水库延伸十几里路远。因此,方便了该地方的瑶汉同胞,减少了百姓到上龙盘赶集的辛苦路程。每当行至双龙水库时,瑶汉同胞便一股脑地把担子“嗵”地一声放在地上,静静地等待着行船过来,享受着烈日下的微风,于是开始坐船了。
双龙水库的船不多,一条河一艘船,总共两艘,最多的那一年好像有三艘。说它清闲吧,平时也没有休息过;说它忙碌吧,好像也没有那么多客人坐,只能说刚好处于饱和状态。要是到了赶集或者过年的时间,那指定是来来回回地一天要跑好几趟,甚是远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十分重要。
起初的船是用古树木板做的,我小时候还亲眼见过,当时闻着那一股浓浓的桐油味,让人一见就知道是用来弥缝隙的。船上有两个仓,或者叫两个篷。一个是供船主休息用的,四面用木板围满;一个是为船的发动机遮雨蔽日用的,四面通透,设计合理。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用古木板做的船已经被淘汰了,而是全用铁板制成,设计却一样,看上去非常牢固与结实。
赶集的时候到了,船主总是起床非常早,生怕一些更早的赶集人会因为船没有开始起航,而悄悄地走小路而去,减少船主收入。当来到了船仓,船主悠然的望着水库江面。或许这一日是寒冬腊月,或许这一日是烈日酷暑。对于他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来回的赶集坐船人多就行了。
而我每一次跟随母亲赶集,总想坐船玩一玩,因为是小时候,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赶集人在一大清早坐船时,总会看到船头船尾有不同的山区特产。比如:春天卖杉树,夏天卖桑桑籽,秋天卖朝天椒,冬天卖竹笋等等。船上琳琅满目,十分丰富。当船主拿着长长的竹篙,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船边铁板时。向岸边用力地说到:还有没有人坐船,船要开始走了。只见岸边的瑶胞妇女们说:有,有,有,等一等。妇女便匆匆忙忙的向船的方向下来,她身穿蓝色尼龙衣裤,脚穿结实的棕色解放鞋,左手拿着毛巾,右手拿着扁担与蛇皮带,黝黑的脸蛋上略带着急的心情,想必是赶集买米的。
船上的乘客已经非常多了,再加上各种山区货物堆积,十分危险。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悠然自得,你一言我一语的享受着这短暂的休息,因为这种情况他们已经见多了。船主用力撑着竹篙,竹篙倾斜四十五度,船便慢慢地离开了岸边。等到船主走进发动机仓时,他左手按住灵活杆,右手使尽全身力气摇转着支架,船便“轰隆隆”地一声巨响,奋力地行驶在江面上。江面本来清澈如镜,这时被船激起一层层的浪纹,不停地向前方奔去。好像行船要与岸边的走路人,来一次跑步比赛似的,你追我赶的甚是热闹与和谐。
有时候,当船只在江面上行驶时,只见调皮的鱼儿,还有意的在江面上趔趄,跳出江面,一跃几尺之高,并拼命地尾随其后,看上去既可爱又让人无奈。可爱的是鱼非常的灵活与胆大,无奈的是船上的人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秀色可餐的鱼儿,却饿着咕噜噜的肚子。大家议论纷纷,有说有笑。有的人说,谁能抓住那条鱼给他五元;有的人说,谁能抓住那条鱼给他十元等等。但大家都不敢答应,毕竟是水库,又不是鱼塘。好在船主恰好走过来说:买船票了,那水库鱼是抓不到的。
船主对于买票是十分谨慎的,大人一块,小孩不要钱。统一标准,统一对待,一视同仁。有时,遇到一些坐船的人,连一块钱都没有的时候,船主便说:卖完货之后回家给我。那豪爽慷慨的表情和热情洋溢的表态,令在坐的乘客听起来非常舒服,十分亲和。
大约行至一二十分钟,船便开始减速下来,缓缓地靠岸。当听见“唰”地一声时,船主温馨地提醒道:下船慢一点,一个接一个,别着急。船靠岸其实也叫船靠坝,双龙水库这两三艘船,一般都停靠在坝边,因为这里是离赶集的地方最近,也最安全。不过船只靠岸的地方,也是随着水位的高低,忽儿在高处,忽儿在低处。那一层层的,有规律的土黄色坝纹,总是让人清楚的知道一年四季水位分明显著。
可如今,双龙水库的船很少载客,不如说几乎不载客了。有时候,即便你想体验一下过去坐船的感受,也找不到那船那人。有,也只是一艘破烂的船,静静地证明着它的辉煌过去时。因为双龙水库的岸边小路,现在已经修建成康庄的水泥大道。并且,瑶山里面的同胞们,通过自身的辛苦奋斗,每家每户都配上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而那时的出行坐船,已然成为那段岁月的印记与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