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建民的头像

史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9
分享

又见灵台

去年夏天,我又去了甘肃灵台,顺便用手机拍了些风景。这里虽不是名山大川,但名胜古迹多,历史久远,镜头里面是满满的数千年古灵台的缩影……

在达溪河边走着,夏夜的风拂过柳梢,河水蜿蜒如诗,月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片银。远处山丘起伏,蓝天之下,一座青铜鼎静静立在石碑上,鼎身沉稳,碑上“西周鼎”三字苍劲有力。栏杆围护,山影朦胧,几个人影在远处缓缓移动,像是穿越千年的守望者。这鼎不喧哗,却自有千钧之重,它不说话,但每一道纹路都在讲述商周更迭、礼乐初兴的往事。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我还在县中医院当院长,那时常来灵台,每次路过这方土地,心头总压着一块石头——我的老同学,那位刀下救过无数人的外科医生,却没能救回自己做皮试时突发过敏的儿子。那晚的手术灯还亮着,孩子的生命却熄了。这痛,像一根刺,扎在医者心里,拔不掉,也忘不了。

夏夜里,在这达溪河边看水,看的是静。不闻人声,只有芦苇轻摇,蜀葵在夜色中红白相映,风一吹,像是谁在低语。这里没有“此时相望不相闻”的凄惶,只有“水流宛转绕芳甸”的安宁。我蹲下身,指尖轻触湿润的泥土,仿佛能摸到齐家、仰韶文化的脉搏。四百多处古遗址,上万件文物,西周青铜器、北魏千佛碑、唐代舍利石函,还有那走出国门的“玉人俑”,它们不张扬,却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我向来不喜欢人山人海的景区,热闹喧嚣里,心也浮躁。而灵台不同,它小,却深;它静,却有声——那是历史在低吟。

翌日清晨,走进那座写着“周苑”的门楼,这里便是始建于公元前1076年,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存建筑为1984年复修的古灵台,是天下祭天第一台。红柱金匾,对联苍劲,“千古正乾坤,一堂存治本”,仿佛一开口,便道尽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庄严。几级石阶通向深处,有人缓步而上,背影融入古意,像从旧时光里走来。我站在门外,没急着进去,只是望着那块黑底金字的牌匾,忽然觉得,有些地方,光是站着,心就静了。这便是灵台给我的的第一感觉。

登上古灵台。青檀古楼幽静,红墙内外古柏参天,两株雌雄银杏枝干虬劲,叶影斑驳。站在这里,仿佛看见三千年前周文王伐密须、祭天昭德的场面。金戈铁马已远,唯有风穿过碑林,吹动石碑上的字迹。那方“密须鼓”雕塑静静立在绿植之中,鼓面圆润,周围人物浮雕似在击鼓奏乐,仿佛还能听见鼍鼓逢逢,钟磬和鸣。我轻声念起《诗经》里的句子:“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那是百姓同心共建的盛景,是王在灵囿,麀鹿悠然,鱼跃于沼的太平图卷。于右任先生的字也刻在此间,笔力雄浑,气吞万里,看得人心潮起伏。

走出古灵台,走向荆山森林公园。晨光中,荆山门巍然矗立,三贤祠、德化廊、朝晖亭依次排开。我走进三贤祠,凭吊皇甫谧、牛僧孺、牛弘。针灸鼻祖皇甫谧,一生著书立说,《针灸甲乙经》传世千年,他提出的“厚养薄葬”,至今仍有回响。牛僧孺的《玄怪录》开传奇小说之先河,而牛弘的乐章,也曾响彻隋宫。这些名字,曾照亮过历史的夜空。朝晖亭中,我默诵皇甫松、牛峤的诗,又想起明代“天下春秋第一人”杨重,他们的文字,如晨露般清冽,润泽着这片黄土。

下山时,仔细欣赏这“荆山”的牌坊,石雕精美,绿树环抱,远处塔影隐约。牌坊前的台阶被露水打湿,我缓步而下,忽然看见一株古槐,树干粗壮,石碑上刻着“古槐”二字。它静默地站在这里,不知看过多少春秋。另一棵古槐立于灰墙旁,藤蔓缠绕,枝叶如盖,仿佛时间在此停驻。这些树,比人活得久,也比碑文更懂沉默的力量。

从荆山公园出来,驱车来到皇甫谧文化园。这是灵台县为纪念西晋时期的针灸鼻祖皇甫谧,依托皇甫谧墓葬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的一处文化园。这是一座塔式建筑,中央为皇甫谧纪念碑。穿过献殿就是文化园的主体建筑-皇甫谧纪念馆,典雅庄重,恢弘大气,其内记录了皇甫谧的生平和伟大贡献。右侧侧殿为文史资料馆,其内介绍了中医的理论以及皇甫谧毕生的著作,这里还有一处五禽戏体验区。左侧侧殿为针灸医学馆,详细记述了针灸医学的发展史以及对全世界的影响。他出身名门,家道中落,他生性顽劣,却在二十岁时幡然醒悟,研读医书,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身试针,写下了传世专著《针灸甲乙经》,后人尊其为针灸鼻祖,他就是皇甫谧。

皇甫谧之墓,石狮守望,香炉静置,墓碑上“皇甫谧之墓”五字庄重沉稳。四周古木参天,石阶幽深,远处红墙若隐若现。站在墓前,没有烧香,只是静静伫立。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医者,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精诚”。他不慕荣利,潜心著述,让针灸走向世界。他的名字,早已不只是灵台的骄傲,更是中华医学的星辰。

从皇普谧纪念馆出来,驱车经灵台县城来到了百里镇的古城村,这里是商周时期密须国的都城遗址,值得凭吊。

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密山又称吴山,它是东西蜿蜒数百里的千山山脉东段临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密须国的都邑在密城(今灵台县百里镇),这里一面依山,三面环水,面积一百多亩,北面临河岸汉唐古城墙遗址尚存。

台地之南有一块十数亩大的高台,相传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至今,还有一颗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地生长在台地边缘。现存城墙、宫城遗址及军事防御设施遗迹,体现了古代台城营造的独特智慧。

这里有李元谅料马台遗址;有百里洞山古墓葬群;有烂牛湾遗址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

这里流传有密康公命丧烂牛湾、三烈女投河诉忠贞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里景色优美、物阜民丰、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民俗工艺资源独具特色,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

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中国大地上的商朝正经历着它的鼎盛时期。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众多部落国家如繁星般点缀其间,而密须便是其中之一。它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灵台县,是一个以姞姓为尊的古老部落。密须人民智慧勤劳,擅长农耕与手工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至今仍能窥见一二。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周文王的崛起,密须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点。周文王,姬姓,名昌,是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在他的领导下,周族逐渐强大,开始向四方扩张,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密须。公元前11世纪初,一场决定命运的战役在密须与周文王之间爆发。尽管密须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周军的强大攻势,密须国被周文王所灭。这一战,不仅改变了密须的命运,也标志着周朝势力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密须虽亡,但其土地并未荒废。周文王将其国土分封给了姬姓诸侯,一个新的国家——密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密国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周朝分封制度的实施,更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密须的文化、习俗与姬姓诸侯带来的周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密国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时至今日,密须古国虽然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从甘肃灵台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密须文化的痕迹,那些精美的陶器、青铜器,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此外,密须与周朝的这段历史,更是提醒我们,文化融合与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常态,每一次的碰撞与融合都孕育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密须古国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兴衰更替的历史,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创新的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让我们在欣赏历史的瑰宝之余,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灵台不大,却厚重如山。它在甘肃最东端,与陕西接壤,黄土沟壑间,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这里曾是密须国故地,是周人崛起的起点,是针灸医学的摇篮。它被称为“全国绿色名县”“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但在我眼里,它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不争不显,却满腹经纶。

每次来灵台,心就静了。白天看黄天厚土,晚上翻县志、查资料,总能拾起些被遗忘的片段。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皇甫谧留下了针灸,牛僧孺留下了传奇,而我们呢?或许,能留下的,不过是在某个夏夜,沿着达溪河走一走,抬头看看明月,低头想想来路。

又到灵台,不是为了打卡,也不是为了风景。而是为了在喧嚣之外,找一片能让心沉下来的土地。在这里,历史不喧哗,却处处有声;风景不张扬,却处处动人。我举起手机,拍下一片叶、一缕光、一座碑,不是为了分享,而是为了记住——有些地方,来过一次,心就住下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