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建民的头像

史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8
分享

鲁迅故里寻风骨

绍兴的清晨,氤氲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我们踏进这片被鲁迅笔墨浸润的土地。墙头那行金色大字如一道破晓之光,划开岁月的尘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仅是诗句,更是一代文魂的刻度,是民族脊梁的精神铭文。铜像静坐于绿荫之前,双臂交叠,目光深邃如渊,仿佛仍在凝视这片土地的冷暖变迁。青瓷素碗静置一旁,不言不语,却盛满了后人无声的敬意。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儿子执意前来的原因——这里不是景点,而是灵魂的乡,是精神血脉的源头。

儿子尚在高中,却已将《鲁迅全集》翻得页角微卷。他省下零花钱购书的模样,让我恍然看见自己年少时捧读《孔乙己》《阿Q正传》的影子。那些文字曾如星火,在我们心中点燃思想的微光;而今,他竟也如此痴迷,甚至执意要来绍兴,亲眼看百草园的泥墙根、三味书屋的旧书桌。我曾不解,不过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何以令他如此动情?直到此刻才明白:有些文字一旦入心,便成了灵魂的归途,是穿越时空的召唤。

这个夏天,我们终于成行。他考入重点高中,我们决定陪他完成这场“圆梦之旅”。从陇东黄土高原出发,穿越千里烟雨,只为让他亲手触摸鲁迅笔下的世界。苏杭沪的繁华婉约皆已掠过眼底,唯独绍兴,才是此行真正的终点。酷暑难耐,但心却格外清凉——因为即将踏上的,是一条通往民族脊梁的精神之路,是一次对风骨的追寻与朝圣。

清晨自杭州启程,一小时车程便抵达绍兴。鲁迅故里免费开放,身份证轻刷,便步入了百年前的街巷。原想报团游历兰亭、东湖、沈园,最终却只留给绍兴一天。我特意请来导游,花百元,只为让孩子听得更深、看得更细。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粉墙黛瓦倒映河面,乌篷船轻摇,橹声欸乃,恍如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浮出的梦境。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整座城在微光中若隐若现,仿佛正从鲁迅的文字里缓缓苏醒。

一入故里,迎面便是那熟悉的题字——“鲁迅故里”,墨迹沉稳,力透纸背,宛如一道开启时光的门扉。墙边老屋静立,剪影映在青石路上,远处他的面容浮现其间,手持烟斗,目光如炬。三尊雕像伫立前方:一仰首凝望苍穹,一低头沉思人间,一微微侧身,似正从文字中走出。我站在这里,忽然觉得并非在参观故居,而是在赴一场百年前的约定,与一位思想者在精神深处重逢。

周家老台门建于乾隆年间,四进院落,青瓦粉墙,是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台门之一。第一进高悬“翰林”匾额,乃鲁迅祖父所赐,门第显赫;第二进“德寿堂”为待客之所,庄重肃穆;第三进香火堂供奉祖像,墙上挂着周福清手书《恒训》,字字如钟,敲打人心。第四进为生活区,小姐绣房、书房陈设如旧,廊下光影斑驳,仿佛仍能听见百年前的脚步声。孩子初见这深宅大院,只觉幽深如书境;而我却在每一扇门后,看见了一个家族的荣光与沉浮,也看见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缩影。

周家新台门,是鲁迅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六进八十余间房,连同百草园,占地四千余平方米。客厅高悬“德寿堂”匾额,陈设如旧,再现大家族的生活图景。他的卧室在后进,一床一桌一椅,简朴至极。厨房里的三眼大灶依旧,北侧小屋曾住着运水的父亲——那位为周家做杂役的农人,正是少年鲁迅的玩伴,后来化作《故乡》中“闰土”的原型。那一刻,我忽然彻悟:伟大的文学,往往始于最真实的童年记忆,源于泥土深处的人间冷暖。

窄窄的石板路两旁,竹丝台门、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周家老台门、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一一浮现眼前。小河静静流过故居门前,水波不兴,却仿佛载着百年前少年周树人的倒影。导游听说我们从甘肃远道而来,又见孩子对鲁迅敬若神明,讲解格外细致。我边听边拍,心随景动,情随文生,仿佛穿越百年,与那个在百草园捉蟋蟀、在书屋刻“早”字的少年悄然相望,共赴一场心灵的对话。

百草园是孩子最向往的地方。他在此徘徊良久,蹲下身子,仿佛真能在泥墙根下寻到蟋蟀的踪迹。这片菜园曾是周家十余户共有的土地,种瓜蔬、晒谷物,却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他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捕鸟纳凉,这些琐碎的记忆,被他写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的文字,至今读来仍鲜活如初。孩子轻声念着,眼里闪着光——原来,真正的文学,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是从生活深处生长出的灵魂之花。

从百草园侧门进入一个小院,三尊铜像静静伫立:老妇人摇扇低语,孩童托腮倾听,小猫卧在一旁。我心头一震——这不正是长妈妈给少年鲁迅讲《山海经》的瞬间?那蒲扇轻摇,摇出的是神话,是童年,是鲁迅笔下最柔软的回忆。孩子站在铜像前久久不动,仿佛也被带入了那个听故事的夏夜,听见了远古的传说在耳畔回响。

三味书屋是鲁迅十二岁起求学的地方。三进院落,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水相望。第一进悬“文魁”匾,第二进“思仁堂”楹联高远,第三进是座楼与书房。东厢房南侧,鲁迅的书桌仍在,硬木所制,桌角那个“早”字依稀可辨——那是他因迟到刻下的自勉。经导游允许,我们三人入内小坐,妻扮塾师,我与儿子端坐书桌前,轻声念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一刻,书声琅琅,墨香氤氲,仿佛穿越百年,与少年周树人共读一课,共守一份初心。

午后四时,我们走进咸亨酒店。白底黑字的匾额下,孔乙己铜像立于门前,长衫飘然,站着喝酒,一如文中所写。当街的曲尺柜台挂着“太白遗风”青龙牌,蓝边碗、青瓷坛古意盎然。柜上那块“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木牌,令人会心一笑。我们点了茴香豆、黄酒,坐在堂前小酌。酒温润,豆香浓,舌尖尝到的不只是风味,更是文字里的烟火人间,是鲁迅笔下那个既荒诞又真实的旧世图景。

鲁迅的铜像端坐于绿植之前,双臂交叉,神情肃穆,仿佛仍在冷眼观世。墙上的金色大字灼灼生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十个字,是他一生的注脚,也是无数人心中的灯塔。青花瓷碗静静摆在雕像前,素净得没有一丝喧哗,像极了他文章里的留白——无声,却震耳欲聋。

玻璃柜中鲁迅的半身像肃穆庄严,灯光温柔洒落在眉宇之间。那双眼睛仿佛仍带着百年前的冷峻与悲悯,凝视着每一个走过的人。他不说话,却比千言万语更有力。这尊雕塑,不只是纪念一个作家,更是铭刻一种风骨——那种在黑暗中不肯低头、在沉默里坚持发声的倔强,是知识分子最珍贵的品格。儿子静静地站在铜像前,沉沉默了许久,我知道他在想什么……

20☆首创于2015年夏,重修于2025年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