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是他们学校为数不多的走读生。他们一家住在山东,高考的压力如一座大山,压在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头。
在高三的一个普通周末,学校只放半天假,林逸却罕见地回来了。往常,他总是选择留在学校,一整个下午都泡在图书馆里。这次回来,他还带回了一个智能开关,说是可以自动托管灯的开关。母亲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只是抱怨道:“大概是想尝鲜吧,天天就知道乱搞,浪费钱。”
高考结束,林逸和同学一起去旅行。那大半个月里,母亲发现儿子房间的灯每天晚上同一时间自动亮起,又在同一时间自动熄灭。母亲嘟囔着:“真是浪费电。”每次灯一亮,她就跑去关掉,可第二天,灯还是准时亮起。
后来,林逸被国内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母亲却觉得不够好,坚持让他复读。好在父亲出面劝说,母亲才勉强同意。
林逸去北京读大学,母亲每个月给他1200元生活费。每次儿子说钱不够花,母亲就拿自己过去的物价反驳:“我们那时候一个月才几百块,你咋就不够了?”林逸拗不过,只好作罢。课余时间,他开始送外卖、做家教,什么兼职都干。一来二去,他认识了不少人,其中也有家里有资源的同学。少年心中被压抑多年的野心,就这么被点燃了。
大学生活过得飞快,林逸从大学回来,站在父母面前。父母只说他瘦了,却没发现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父母的气质。
“该找工作了。”母亲催促道,“总不能一直闲着。”可林逸的心根本不在找工作上。在家的这三个月里,他一门心思观察经济和科技前沿,意识到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抓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机遇。他开始没日没夜地研究,写代码、做方案。母亲看着干着急:“你整天对着电脑,能有啥出息?”林逸也不吭声,默默坚持着,他知道,只有做出成绩才能说服母亲。
终于,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业。他们租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奋斗。创业初期,困难一个接一个。资金短缺是最棘手的问题,他们四处寻找投资,却屡屡碰壁,因为投资人大多对这个新兴领域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投入资金。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那些传统的科技企业虽然死板、缺乏创新,但在市场上已经有了深厚的根基,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新兴的创业公司很难与之抗衡。
在技术研发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当时人工智能技术还不算成熟,很多理论和应用都在探索阶段,他们在攻克技术瓶颈时,常常陷入困境,无数个日夜都在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绞尽脑汁。而且,团队成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激情,但缺乏实际的创业和管理经验,在公司运营和团队协作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更何况,公司的一位核心员工被竞争对手高薪挖走,公司里最重要的技术支持就只剩下林逸一人了。当时,他已经有两年没有回过家了。
---
林逸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片刻。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只有智能灯在头顶规律地明灭,像极了高三那年母亲每晚准时关闭的台灯。他突然意识到,这个创业项目的灵感种子,或许就埋藏在那些被强制熄灭的夜晚。
团队成员陆续离开后,林逸独自调试着智能工资系统。屏幕的蓝光映着他发青的眼圈,AI生成的工资曲线突然剧烈波动——算法把怀孕女员工李姐的产检请假判定为“消极怠工”。他抓起咖啡杯的手悬在半空,杯底残留的褐色液体晃出细小涟漪。
“林总,这是上季度的劳务纠纷统计。”财务总监推门进来,文件上的红色印章刺得人眼睛发疼。林逸望着落地窗外渐亮的天光,想起大三那年送外卖,因为超时五分钟被平台扣掉半日薪水的暴雨夜。那时他蜷缩在漏水的快递柜后面,雨水混着眼泪往脖子里灌。
智能灯突然自动调亮,温柔的光晕笼罩着办公桌。此刻却照着他写满批注的《劳动法》。
---
母亲知道他们创业后,气得直跺脚:“放着好好的工作不找,非要搞这些不靠谱的东西!”林逸也不争辩,反而更努力工作,他心里清楚,只有成功了,才能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
慢慢地,公司有了起色,他们开发的智能家居系统在市场上反响不错,投资人也开始关注这家初创公司。
林逸有了底气,带着父母去城里参观自己的新房子。全屋智能系统让父母看得眼花缭乱,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的变化。林逸说:“妈,我想把你们户口迁到城里来,以后就住这儿。”母亲看着眼前成熟稳重的儿子,这才意识到,曾经那个需要自己照顾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了。但最后,她还是放不下山东老家。
---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林逸带女朋友回家,女朋友想要和母亲认识一下,可母亲看着面前的姑娘有些面熟。
高考前夜,台灯第三次自动熄灭时,母亲发现了抽屉里的羊毛围巾。靛蓝色毛线里缠着几根栗色长发,在智能灯的冷光下泛着暖棕色,像落在雪地上的枫叶般刺眼。她攥着围巾的手微微发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晚林逸说要留在学校自习,她却鬼使神差地绕道菜市场,撞见儿子和穿白羽绒服的女孩合撑一把伞。
智能开关突然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二十三点整。”机械女声惊得母亲倒退半步,围巾从膝头滑落,露出压在下面的铁皮盒。盒盖上用修正液涂改的“星际战舰”字样已斑驳,里头整整齐齐码着车票存根:北京南→济南西,2017年2月14日;济南西→北京南,2017年2月16日……
浴室传来水声的瞬间,母亲已恢复原位。
浴室雾气漫到书桌前时,那缕栗色长发正在智能灯下泛起铜芯导线般的金属光泽。母亲捏着从围巾勾丝处挑出的发丝,突然想起上周替儿子收拾书包,透明文件袋里夹着张被反复抚平的速写——穿校服的女孩侧身站在实验楼走廊,后颈碎发蜷曲如示波器波纹,鼻梁上架着银框眼镜,镜腿延伸出晶格结构的装饰花纹。
“妈,我洗好了。”林逸擦着头发走进来,发梢的水珠坠在围巾上,把栗色长发洇成深褐。
母亲突然抄起剪刀:“天热了,这破围巾该扔了。”“别动!”向来温顺的儿子劈手夺回,剪刀尖划过虎口,血珠溅在数学模拟卷的满分红勾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渐渐习惯了智能家居的生活。每天晚上,她都会坐在客厅,看着灯自动亮起又自动熄灭,这盏灯,成了她和儿子之间唯一的联系。
直到有一天,灯突然不亮了。母亲等了整整一周,灯再也没亮过。她给儿子打电话,一直没人接。这下母亲坐不住了,决定去城里找儿子。
到了记忆中的小区,母亲怎么也找不到那栋楼,问了好几个路人,才有人告诉她,那栋楼早就拆了,新建了个商业中心。母亲慌了神,突然想起儿子说过公司地址。
母亲站在儿子公司所在的大楼前,仰头看着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阳光反射在玻璃上,刺得她眼睛生疼。她记得儿子说公司在这栋楼顶层。走进大厅,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公司宣传片,上面全是些陌生术语: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家居……母亲这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好像已经落后太多了。
“请问您找谁?”一个温和的电子音响起。母亲转头,看到是个虚拟前台,愣了一下才说:“我找林逸。”“抱歉,林总已经不在公司了。”虚拟前台礼貌地回答,“如果您需要,我可以帮您联系他的助理。”母亲摇摇头,转身离开了大楼。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无人出租车,她突然觉得特别茫然。
这时,一辆无人出租车停在她面前,车窗降下,一个年轻的安全员探出头问:“阿姨,需要打车吗?”母亲犹豫了一下,还是上了车。
“您要去哪儿?”安全员问。
“火车站。”母亲说。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街道上,母亲看着窗外,突然问:“小伙子,你知道林逸吗?”
安全员愣了一下,马上笑着说:“当然知道啊,他是我们公司的创始人,也是这个城市的骄傲。”安全员一脸自豪地说。
母亲的心猛地一跳,仿佛被什么重重地击中了。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又觉得一切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她喃喃道:“你们公司?”
“对啊,”安全员继续说道,“我们公司现在可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无人酒店、无人出租车,都是我们旗下的产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林总可厉害了,他带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把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现在这么大规模。”
母亲一下子愣住了。她想起以前看新闻联播,看到人工智能还嗤之以鼻,觉得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现在,自己竟然坐在儿子公司研发的无人出租车里。她的心里五味杂陈,眼眶渐渐湿润,这才发现,自己一直都低估了儿子的能力。
就在这时,车载广播里传来一则新闻:“本台记者刚刚采访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林逸,关于他……”母亲的心猛地揪紧,竖起耳朵想听清儿子说了啥,可广播突然中断了。安全员连忙道歉:“不好意思,信号不太好。”母亲摇摇头,没说话,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心里百感交集。
很快,车子到了火车站。母亲下车时,安全员递给她一张名片:“阿姨,如果您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母亲接过名片,道了谢,转身走进火车站。
在火车上,母亲想知道儿子被采访时说了啥,就打开手机搜索,可啥也没搜到。突然,她想起儿子干的是人工智能,就决定试试。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母亲很快找到了采访记录。
“林先生,您作为航海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及创始人,您觉得贵司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我司在初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几度濒临破产,但是我知道,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可以杀出重围。”林逸的声音从视频中传来,沉稳而有力,“我在公司里部署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用人工智能代替了很多无趣重复的工作,员工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事,让人工智能统计每个员工的工作量给予工资,建立真正的按劳分配。”
“发工资的话,由AI提供参考工资,再由财务人员根据各个人的条件动态调整。”林逸补充道。
回家路上,母亲一直回想着儿子的话,这才明白,自己一直用老眼光看儿子,却忽略了他的成长和进步。她想起林逸小时候,总是喜欢拆卸家里的电器,虽然自己总是责备他,但他从未放弃过对新事物的探索。
火车缓缓驶入站台,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下了车。走到家门口,却惊讶地发现,屋里的灯亮着。她推开门,看到儿子和儿媳正坐在沙发上。儿子看见母亲回来,站起来笑着说:“妈,我们等你好久了。”母亲看着儿子,鼻子一酸,走过去紧紧抱住了他。
“妈,对不起,”儿子轻声说,“我不该和你吵架。”母亲摇摇头,眼泪掉了下来:“是妈不对,妈不该用老眼光看你。”儿媳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母亲的背:“妈,我们以后会经常回来看您的。”
母亲擦干眼泪,看着眼前这对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而她,也该学会放手,让儿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天晚上,母亲坐在客厅里,看着智能灯自动亮起又自动熄灭。这一次,她不再觉得这是浪费电,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她知道,这盏灯,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儿子对她的牵挂和爱。
老房子的智能灯依旧准时明灭,但母亲床头多了盏缠着胶布的老台灯。某个雷雨夜停电时,她摸索着拧开旧灯,发现底座藏着张泛黄的便签:“妈,高考后我去图书馆不是复习,是看智能家居的书。灯会替我说晚安。”
在最新款智能手环震动提醒吃药时,母亲总会不自觉地转动腕上的银镯子——那是用儿子第一个月工资打的。科技与血脉,以某种笨拙的方式达成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