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食堂用餐,同桌遇到一位陌生女子。她很热情,打饭时抢着替我盛饭。于是,边吃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 她看起来四十出头年纪,短发,不施粉黛,面色黧黑暗黄,说话时带着微笑。这位女子温婉大方,可乍一看到她时,我还是被她的素颜触动。也许是看惯了太多女子的粉面朱唇,她那泥土一样黝黑朴素的面容出现在眼前时,我的视觉感官像是一下子受到了冲击。真实似乎变成了过错。
这位女子的面容像镜子一样,让我清晰地照见我自己。想起早上上班路上,闺女对我的讨伐:“知道自己脸色难看,让你涂点粉底好像要害你似的。”“瞧瞧你脚上这双运动鞋,烂成啥样了还穿,哪天我要偷偷给扔了。”想到这里,我忍俊不禁。在闺女眼里,她这个无可救药的老母亲,本就不应该托生成女子。
有时照镜子,也会突然有触目惊心之感——面色灰暗,一脸病态,这个镜中人真的是我吗?于是便下意识回避镜子。似乎视而不见,衰老、憔悴就不复存在。或者说,即便难看,我自己也看不到,与我何干!可能骨子里,我还是具有很深的鸵鸟精神。
事实上,我也并非没有爱美之心。偶尔哪一天,在闺女的撺掇下,我也会心血来潮,简单收拾一下,多花几分钟时间涂个脸,穿上得体的衣装,整个人的精气神感觉也变得不一样了。可是我没长性,总嫌捯饬这些费事,难以坚持下去。结果,今天妆容精致,明天又素面朝天,如此反复无常,对身边同事的观感也带来刺激。所以干脆不再勉强自己,我行我素。每天清水洗脸,不再为那些瓶瓶罐罐伤脑筋。
我自己不注重妆容仪表,并不是不赞成别人打扮自己。每每遇到身边有衣装得体,容颜靓丽的女子经过,我也会带着欣赏的眼光,不自觉地多看几眼。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今天看来有点片面,女人化妆不是为了取悦谁,但精致的妆容和仪表可以提升自信心,更好地展现自我的生存状态。无论是悦人还是悦己,适当地修饰,使自己变美,其实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实,化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由来已久。中国古诗句中就有很多描写女子化妆的诗句。比如温庭筠的:“懒起画峨眉,弄妆梳点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欧阳修的:“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妆”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这些美好生动的诗句,也可以看到,化妆是古代贵族女子生活的一部分。说明女子化妆古已有之。
化妆也有其文化背景。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但中国人爱面子,很多时候,面子比肚子更重要。生活在过去贫苦年代的祖辈人,不得不省吃俭用。相比较而言,家里吃什么是最不重要的,因为关起门来别人看不见。但穿着上却要尽量保持“体面”, 俗话说“衣食住行”, “吃”摆在“穿”后面,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先后顺序。现在温饱早已不成问题,但面子文化依然存在。由面子问题又滋生了攀比。体现在仪表与衣着上,似乎妆容精致,衣着光鲜,日子也就比别人过得好,人生似乎也比别人更成功。
除了受文化影响,每一个时代里,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会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比如,时下也有很多商业流行语:“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人没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高贵的灵魂。”这些貌似不无道理的话语,悄悄地传递着一种价值取向,其实不过是消费主义社会背后资本制造的洗脑口号。这些话语抓住了人天生具有爱美之心的弱点,恰好落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一处角落,无端制造起容貌焦虑,又哪里还能抗拒那些糖衣炮弹的精准打击!
不过,女子不化妆,其实也有其文化背景。远的不说,毛主席那首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句,确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代人。在那个鼓励“全民皆兵”“巾帼不让须眉”的特殊年代,号召女子参加到国家的建设中来,是当时的时代所需。无形中,也不自觉地催生了女子与男子同质化的时代观念。似乎女子忽略性别差异,才算真正“能顶半边天”。我母亲和姑妈的青春就是在那个年代度过的。姑妈说她少女时代,曾经因为偷偷买过一瓶香水,被我父亲呵斥,让她赶紧退掉。在我年轻的时候,父亲也曾对我说过,衣能蔽体就行了,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和款式。如今看来,这种观念多少有点极端,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却早已在我的骨子里生根发芽。
关于美的讨论,以往总离不开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对比。总喜欢走两极端。曾经看到网络上有人做过这种对比,说高知群体女子普遍不注重仪表,素颜和衣着朴素的较多,而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体中,注重化妆和打扮的人相对更多一点。这种对比,似乎要说明,思想层次越低的人,越注重外在美;相反,思想层次越高的人,却更加关注专业领域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其实,这种结论也是一种偏见。这里面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简单地把知识层次等同于认知水平;二是把内在美和外在美,放在了二元对立的位置。不过,任何一种偏见的形成,与其背后的某种文化是有关联的。比如,《巴黎圣母院》里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就是经常被认为是外表丑陋心底善良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庄子》里,就描写过许多长相奇怪却有智慧的人的奇闻轶事。这种不以貌取人的观点,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反过来,命题却不一定正好成立。也不能说重视外在美的人,内心就一定浅薄,不重视外在美的人,思想就一定丰富深刻。
现代女子,是化妆好,还是素颜好,这当然无有定论。但从化妆与素颜这些生活表象问题,我想到该如何辩证地看待真实与美化问题。生活中,我们提倡“真、善、美”,真实当然没有过错,但不代表时时把真实示人就是必要的。适度的美化,就像化妆,以一个更明亮的妆容示人,给人健康愉悦的感受,未必没有其积极意义。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面对这种真实时有时会让人窒息,甚至失去希望,适当地加以美化,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好的艺术,其实也不是完全展示生活的黑暗之处,总要在其中加入一些修饰,让艺术作品本身带有一种希望和生命力。生活需要美的装点,人的心灵也需要美的净化。有时候,生活中的真实过于残忍,善意的谎言也就显得必不可少。
不过,凡事有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讲求高消费,购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包装自己,也有人整容上瘾,为了美,甚至不惜牺牲自身健康,把过多的精力和钱财花在“面子工程”上,而忽略了自我内在素质的提升。这些人是掉进了消费主义陷阱。
另外,也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关注较少,却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层面。这种人,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介意外界的眼光和社会的偏见。你也不能从她憔悴的容颜和朴素的衣着里,就断定她必是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和困境。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苏轼那种狂放不羁,是种洒脱;素颜自在,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随性。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没有必要用哪一种固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一切。就像生活中有人喜欢素颜,有人喜欢化妆一样,不存在哪一种生活方式更正确,更合理。只要自己喜欢,又没有危害别人,那就尊重个人的选择。摈弃一些成见,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包容别人。就像春天的大花园,有牡丹的雍容华贵的美艳,也有小草野花悄无声息地绽放。让生活还原它自有的丰富多姿。让我们打开心胸看世界,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