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五日,腊月初六,节气小寒,暖阳温煦,年味渐浓,人们开始赶场屯年货。上午九时,和向哥搭班车去湄水桥赶场。
江南有“小寒大寒,冻作冰团”的说法,谚语“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还是寒些好。
小寒时节,腊梅盛开,金花灿灿,幽香萦鼻。小寒三候,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晴空下,没看见雁阵,寻常多见的喜鹊也没见,雉鸟、画眉要在山坡灌丛、河畔岩石才闻清音。
湄水桥是老场,二十年前去过,那时附设有牛场,方圆数十里有名。逢场,牛贩子、牛牙子云集。牛叫人喧,热闹得很,而今早停了。
没有直达湄水桥场的班车。曾经双湄路上班车多,现在只能去趁花门班车,在距湄水桥一公里的岔道口下。
九点五十,在白马上车的那位老人和我们一道下车,矫健敏捷,不看脸,六十出头,看脸六十五六。一问,居然八十岁了,白马贺氏,去场上买烟,就是那种用手工烟机滚的烟,两百支一盒,以烟丝成色论价,二十至四十元不等。
老人说,他不喝酒,自小就好烟,每天一两包,卷烟贵,翻盖白沙都要八元五一包,这个只要两三元。他掏出烟盒,殷勤给我们让烟,说烟好,味醇。
十点到了场上,和老人分开了。见到三处手工滚的烟摊,在第一处,我们问摊主,一个八十岁的老人来买了吗?摊主说,没看到。不知老人逛哪了,是不是和边城里的老船夫,去场上打了酒,拿着酒葫芦一路劝人喝。这个健爽开朗的老人,看样子活过百岁不成问题。
桥上碰到一个卖涮把子(竹筒制作的涮锅用具)的老人,年纪六十上下。前面已看走一次眼,没把握判定这位老人年纪,他们都是被遗忘在人间的老人。
涮把子摆在一辆小电驴上,开始我以为是他买回去的。问,说是来卖的,一次只做四个,三元一个。也许,他这回赶场想要的东西只要十二元。
我们问,“前面的只卖两元,你的为啥卖三元?”老人说,“正好宣传宣传”。他取了一个涮把子,一层一层翻开,点给我们看。说他的破了五层,前面那个只破了三层。果然是五层,竹筒也更长大,只贵一元,实在公道。我说,我到前面看看,回转时买一个。
前行不远,见到上次锁石场上不见的服装摊、被褥摊、鞋帽摊。裤子几十元一条,袄子、大衣百十来元一件,床单、被套、被子也是数十元至百十来元间,好久不见的上世纪常见的解放胶鞋、灯芯布鞋十至二三十元一双,都暖和结实,价廉物美。
拐角处一幅摊子,在加工金器。小锤子紧敲慢敲,叮叮当当,在改小金戒指。匠人看去四十来岁,不知在哪里学来这营生。他按主顾要求,把老银元打造成戒指、耳环,把首饰改大改小,把褪色首饰净洗。摊前摆了两部旧手机,显然开辟了回收旧手机新业务。
紧挨着的是一处缝纫摊,问女师傅,说改拉链的多。回途一位大娘,就提了一件换了拉链的衣服。
有卖刀具、农具的摊位,都是金蚌产。金蚌菜刀、镰刀、剪刀历史悠久,驰名远近。挑了一把菜刀,十元。
踱到桥头面铺,买了四斤面条。湄水桥面是家乡特产,久煮不糊,绵软好吃。
有三处卖鱼的,都说山塘捞的。小鲫鱼四元一斤,小鲤鱼五元一斤,大鳙鱼八元一斤。我欢喜吃鱼煮豆腐。买了尾五斤的鳙鱼,两块摊主说的可煎可汆的水豆腐。中午回家煮了,就鱼汤下面,鱼鲜美,面名不虚传。家乡香铺坳和石地方的豆腐也是名产。是不是一方水的不同?譬如香铺坳做豆腐,就只取当地的那口井水。
有两处卖鸡的。一处说是衡阳贩来的散养湘黄鸡,十七元一斤。摊主夫妇说,这些不是笼养的饲料鸡,散养的土鸡和笼养的饲料鸡容易分。他抓出一只,提着两翅,告我们,“散养的土鸡毛羽身子都明显紧致,油光水滑,爪掌还有厚茧。”我们仔细看,果然如是。问为什么正宗土鸡要三十元以上,他的只要十七元?摊主坦承,这些鸡都是用饲料养到斤多再喂玉米的。
猪肉摊多,稍涨了点价。牛肉摊三处,羊肉摊一处,价都是三十元一斤,没涨。“水到年前涨三分”。一进腊月,一些性急有闲的人就开始采买年货了。下周有空的话,思划陪老母去采买年货。陪老人家慢悠悠地选买年货,岁月悠长,恬和静美。
折回去买涮把子,桥上已不见老人。大概率他的涮把子已卖完,还买了自己需要的货物回家做午饭了。有点怅然怃然,去前摊捡看只破了三层的涮把子,粗糙,完全不能和老人做的比。老人一次只做四个,匠心之作。终究没有买。
有两处卖竹编器具摊,篓子、提篮和装菜滤菜的竹筲箕,都精致如工艺品,价钱也公道,农村烧柴火灶炊饭用得上的好物什。体积大,高粱扫帚也不好带,搭车不方便,没买了。
有两位大娘提篮卖干小鱼小虾,色泽金黄,烧小水萝卜吃,是冬日寒天的一道美食。一位大娘在卖柴菜,就是曾国藩家书中嘱咐家中女眷务必亲手制作捎寄给他的坛子干菜。冬日雨雪天,厨房缺青菜,拿来开汤,开胃下饭。
手里提满东西,小年前后,外出青壮都返乡了,准备去界岭赶场时再买。界岭地交邵东,是传统大场。向哥说,买小鱼小虾最好去测水河畔的香铺坳场。那就多赶一次,香铺坳的干小鱼小虾、鲜活河鱼和水豆腐、油豆腐正好多买点过年。2025年元月五日彭志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