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天气萧索。
上午九时,和向哥搭班车去锁石观礼冬至祭祖。班车上,听家长里短、乡村轶事,慢煮生活,人间温情。见有人挑担上车,问始知今日锁石逢场。乡场,最见人间烟火气。祭祖时间是十点五十八分,商定先去赶场。场和祠,间距只数百步。
冬至是我国最早制定出的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四时八节”之一。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唐朝规定,冬至日与元正日(即正月初一)同样“休假七日”。北方冬至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节日,敝乡冬至存在感不强。
受冬至帝王祭天影响,民间也祭祖设家宴,冬至节的前一天外出的人要回家祭祖,全家老少齐聚吃团圆饭。冬至北方讲究吃饺子,南方部分地方讲究吃馄饨,敝乡不讲究吃啥,却重视宗祠冬至祭祖。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福建、广东、海南、安徽、江西、浙江、广西、湖南等南方省份,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是宗祠。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与先贤场所,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锁石梽木王氏宗祠是敝乡比较有名的一处宗祠。
九点四十分,来到锁石乡场。锁石乡场是老场,二十年前就去赶过。今天去,感觉场的规模更大,挤挤挨挨摆满土特产,二十年前最热闹的外埠商品衣服鞋帽、日用百货区不见了,揣摩是现在商业发达,本埠就有多家服饰店、百货店。
加工类土特产有蒸红薯片、刮红薯片、干萝卜丝、红薯粉条、红薯淀粉、豆渣饼、豆歧辣椒、腊鱼腊肉腊兔等,新鲜菜蔬蛋禽有土鸡、鸭蛋、螺蚌肉、芋头、红萝卜、黄芽白菜、黑豆芽等,家用小器物有高粱扫帚、小挖锄等。
还有平常很难见到的手工匠人,有修补炊壶的,也就是给烧水壶换底,还有补鞋、修伞、补衣等。这些匠人年纪都不少,戴付老花镜,围条破皮裙,蹲坐在人家屋檐下,顾客年纪也不小,以老婆婆多,拿出那些漏水的炊壶,破洞的鞋子、散了骨架的烂伞来修补。
看着这些年老的匠人和年长的主顾,我恍然穿越到了二十年前,内心感动得很。那卖高粱扫帚的老婆婆让我异常感动,10块钱一把(个),轻声细语地问我要不要带一把回去。还有那些殷勤问我要不要买点干萝卜丝、新鲜螺蚌肉、腊小鱼小虾、红薯淀粉、红薯粉条,还有吃小鱼小虾小虫产的青壳鸭蛋的老大爷老大娘都让我内心柔软得很。我十分乐意带一把扫帚,带一点他们辛勤劳作出的工艺品样的土产回去。考虑到没开车来,等下还要去观礼祭祖,携带实在不便,终于怀了歉疚放弃了。思划年前专程开车去赶两次场,多买点大爷大娘的土产品。
场上来赶场的年轻人少,老人和妇孺多。过年还有40天,年前十天半月,在外务工经商读书的年青人都会回来,相邀去赶年前场,那才热闹热烈。乡场,其实更是一种会亲访友的一种隆重场合,还是青年男女邂逅谈爱的重要场合。
十点半,赶往梽木王氏宗祠,锣鼓喧天、爆竹震耳,白马贺氏宗祠送来“奕世荣昌”匾。十点五十八分,祭祖隆重举行。场面浩大,偌大祠堂正厅,摩肩接踵,或立或拜。司祭声音洪亮,行礼如仪。想起《红楼梦》贾府祭祖。贾府祭祖是春节(古称“元旦”)祭祖,在书中占了两回。刚近腊月,贾府就开宗祠、打扫、抬彩屏、擦供器、布置祠堂,开始为祭祖仪式做准备。除夕之夜,在贾敬主持下,奏乐、焚香、奠酒、三献爵……按礼制仪程,有条不紊地一项一项进行。王氏宗祠祭祖也一如礼仪,奏乐、焚香、奠酒、三献爵……,其庄严庄重处俨然古礼气派气象。
祭祖完毕,全族老少齐聚祠堂正厅吃团圆饭,外姓观礼或致贺的也留下吃饭。现宰的牛、猪、羊、鸡、鱼,食材上乘,乡厨手艺往往让人惊喜,味道实在不坏。红漆八仙桌底放了烧得通红的木炭火,几口甜润高粱酒入喉,几筷肥美牛羊肉下口,在祭祖的香烟氤氲中,时光似乎凝滞与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