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祁国雷的头像

祁国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2
分享

杨柳咪咪

题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到:“卷叶吹为玉笛声,剥条卷作银环祥”,描写了人们用柳条或柳叶做柳笛,是最简易的乐器。北方的农村,老一辈习惯把杨柳枝条做成的“乐器”称为“咪咪”。童年的春天里,村里的孩子们用刚发芽的杨柳枝制作成一种乡间叫做“咪咪”,用嘴一吹,一下子就把乡村的春天吹得生动活泼起来啦,同时,也把自己的心愿吹向了远方……

在我的记忆中,村里小伙伴们用杨柳树枝做成“咪咪”,把春天的信息含在嘴里,在悠扬的“咪咪”声中,吹出了的家乡春天独有的韵味,吹出了童年的乐趣,吹出了自己的向往……

北方的春天就像蒙着头的新娘,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迟迟不露真容。

春雪和春雨交替出现,田野的黄色还是不见变脸。

一场洋洋洒洒的雨把一丝丝的泥土气息带了起来,和暖的春风不停地在杨柳树梢荡着秋千,入夜淅淅沥沥地又洗了个淋浴,玩累的杨树、柳树进入了湿漉漉的梦乡……

翌日,燕子不知从哪里倏然飞来,漫天翩然穿梭于河畔、井台、农家,衔泥垒窝,把整个山村带动得鲜亮起来……

阳婆婆因昨日和云朵玩捉迷藏劳累啦,睡了个懒觉,张开大脸盘时,勤快的村里人们早已忙开了农活。

恰巧是个星期天,孩子们有的牵牛拉马,有的提篮挎筐,兴高采烈地涌向村外。村外的田野,几棵向阳暖坡的大树,一夜之间树上爬满嫩黄的小芽,远处望,一棵棵大树就像一把把嵌着碎碎的小黄花大雨伞,吸引着人们的眼睛。不一会儿,大树下面聚来一群孩子,人人手里拿着几根树枝,都在一拧一拧地熟练转动树枝,然后折断,用牙咬住树枝大头的一端树枝,慢慢地拉拽,拉出的树枝光滑黄亮,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褪下的树皮套就像一条刚苏醒的菜花蛇,用指甲或小刀把小的端口轻轻刮掉一段皮,一枚杨柳树“咪咪”制作成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根树枝,也就没有相同的两枚“咪咪”。每一枝树枝经过每一双小手,注入美好的愿望,华丽变身为“咪咪”,由此,每一只“咪咪”注定就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有的注重出声粗壮、宏大,有的讲究发音尖厉、清脆,有的专门以奇形怪状取胜。每个孩子的个性喜好、制作工艺、选材等不同,最终决定了“咪咪”的命运有了差异。

“咪咪”成型,吹则成器,亦即有了灵性。“咪咪”一响,人生既定。第一个吹响“咪咪”的——喜欢抢风头;声音浑厚、圆润的——爱打抱不平;外形精致、音赛笛子的——脑筋灵动;柳管平常、音质随和的——听话踏实;音调凌乱、阴阳怪气的——调皮捣蛋;还有不勤不快等待赠送的……

“咪咪”做好,各自独奏,而后每人选择最拿手的“咪咪”进行大合奏,空旷的野外突然爆出一台田园交响曲,云驻足、鸟惊翅、虫蹦飞,忽然合奏声戛然而止,原来吹手们满脸通红、大脑缺氧了!随之,持续耳鸣,互相比划,听不清说话,但都知道该马上散伙,各自按照早上家长的安顿分别各行其是。有的把“咪咪”装好做事,有的继续吹着“咪咪”干活,有的向别人要来“咪咪”一心玩起来……杨柳“咪咪”其实就是一个小玩具,有的人用它增加了乐趣,丰富了童年生活,而有的人玩它助长了耍心……

在村里,只要不误事,大人们对孩子们玩“咪咪”都是不反对的,要是做得好,也会得到赞许,甚至于有的家长还教做“咪咪”绝招。还有的家长,怕孩子不高兴,睡觉前,把“咪咪”都泡在水盆里,保持湿润。这样宽容的行为,既树立了家长的威信,又控制了孩子叛逆的苗头,亲密了亲子关系。

 随着学校的上课哨声的感召,村里的孩子们陆续入了学,逐渐领悟了“咪咪”发声的原理。之后,随手一根管儿就能玩成一种“咪咪”,一片树叶、一张薄纸、一个小瓶、一个小盒都是可以发声的“咪咪”,甚而至于一块泥戳几个孔儿,用力一摔,都能发出响亮声音……

在春天的季节里,村里的老一辈总会拿一句励志老话教育孩子:不偷懒,赖树枝也能成器个响“咪咪”!

 多年的生活实践,让我感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段普通的杨柳枝,只要坚定信念,不畏严寒风霜,奋进不止、勤恳动脑、不走邪门,在春天里,用“工匠精神”专心致志地把自己制作成一管儿心仪的“咪咪”,最终就能吹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且一定会吹奏出飘向远方的妙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