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祁国雷的头像

祁国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3
分享

莜面哲思

题记:莜麦在一些书籍中这样记载:一年生草本植物,和燕麦极相似,但小穗的花较多,种子成熟后容易外壳脱离。生长期短,子实可磨成面供食用。

 莜面,在我的记忆里,它曾是一些城里人形容乡下人落后、不灵活、不合时宜的代名词,因为很多时候我也受到过这样的讥笑,为此我还与说者急。现在想来我是多么的可笑,自己分明就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后代,还怕人家说?其实,中国人十之八九是农民,即便现在一些人已是城里人,但他们不出三辈祖宗也是农民。大家都是农民嘛,哈哈,有什么可"说"的。

 我出生在乡下,是从小受“莜面文化”熏陶长大的,吃的是莜面,穿的也是莜面换来的,就连讲故事也是以莜面为主题的,其中一个故事仍记忆犹新:时代背景是旧社会,时间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地主要雇长工,他雇长工的方法是,让来受雇者吃莜面,只有吃到地主认可的一定量,就被雇佣。抛开“阶级感情”不说,这位地主的用工方式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他认为能多吃(莜面),就能多干活。当今社会招聘工作人员不也与此类似吗?同样都是“招聘”,只不过地主是用吃的方法,而现在用的是笔试面试等方法而已。

在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年代,一年四季人们不消歇,从事的农活都比较苦和累,除天阴下雨外,从早到晚都和现在的“钟点工”差不多,而粮食紧张,吃的“口粮”是定额的(360斤),过去人们常说“够不够三百六”,就是每个人所分口粮的标准。那是北方每个家庭主要“劳力”的饭食以莜面为主,尽管当时白面也不多,人们也懂得白面比莜面可口,但有的专门还用小麦和别人换莜面,就是因为莜面耐饿,能抗劳。可见,莜面成了那时支撑农民种地的不能缺少的粮食。那时还流传一个和莜面有关的叫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故事:一次,公社为欢迎一位领导检查工作召开了一个大会,顺便还专门安排了一位苦大仇深、世代都是贫农的老人在会上进行忆苦思甜,会前有一个干部还一再告诉老人说的苦一些,会后给补助点粮食。这位老人还真不辜负领导们的期望,把旧社会骂了个狗血喷头,会下的人们也受到了感动。老人越说越激动:在旧社会,地主雇佣我,莜面不精也不行,辣椒不红也不干。新社会我哇有啥哩?(撩起上衣)背心也没有!(束起裤子)秋裤也没有!你们到我家看一看,柜也没一个,炕上也没有一点铺的”领导们越听越不对味,赶紧让停下来。后来,这位老人不仅没得到补助,反而被民兵“修整”了一通。

近年来,不知怎么回事,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莜面风”,莜面一下子成了城里人爱吃的美味食品,城里的宾馆、酒家、餐厅都堂堂正正地把莜面写进了菜谱,而且有的牌匣还赫然挂着“莜面之村”“莜面之乡”“夜面之家”,就连很多大城市也开着“莜面饭店”,装修也按照农村的风格,摆设、挂件都是清一色地道的农村物品,雅间叫做“生产队”,经理称为“支书”或“队长”,领班的是“妇联主任”,看到这情景,仿佛一下子经历过了一个浓缩的特殊年代,让人浮想联翩,吃莜面的人多了,莜面的行情自然也见长,庄户人家种夜麦的积极性当然也就高了,就连村里的一些女孩子出去到饭店打工,会做莜面的高看一眼,被请进厨房当了面案师傅,工资也就比端盘的多。村里的乡亲们进城走串亲戚,拿点咱家出产的莜面作礼物,城里人很是稀罕,会当做上等"礼品"。近年来,得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的居高不下。很多专家在用药的同时,还专门推荐把莜面作为辅助治疗食物。这一切都似乎昭示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莜面正在实现它的多方位价值,正在为庄户人争得更大的荣誉,正在为庄稼人赢得更多的经济实惠。

 站在饮食文化的角度审视莜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触摸到人类饮食进步的痕迹,发现人类饮食文明的进程,感受祖先的聪明和智慧。我们姑且不说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人类从众多植物中发现夜麦种子的艰辛历程,单是“三生三熟”莜麦淘洗后炒熟,磨成莜面,用沸水泼熟,最后上笼蒸熟)的莜面制作程序,足以让后人折服。莜面从烹调方法来说,既能热吃;又能凉拌,既可作主食,还能作副食,可炒、焖、汆等。莜面制成的食品,花样繁多,如窝窝、鱼鱼、囤囤、片片、丸丸、糊糊、合乐、拿糕、块垒、山药鱼、山药饼,焖鱼儿等,没有哪一种食品可与之媲美。

近年来,农村又出现了“知青返乡热”。重回故土,有的人问他们为什么回来?他们的回答竟然是那么出奇地一致;坐一坐暖烘供的土炕,尤其是想尝一尝莜面。这些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后生们、姑娘们,在那个年代,把一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他们回到瑰牵梦绕的故地,不仅仅是再体验一次当年的“知青生活”,其实说到底是想看看曾无私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感受他们这份特殊的感情;你也就不难理解他们慷慨解囊的举动:如资助贫困生读书,给吃水困难的村子打井。

在享受莜面美食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种莜面的庄户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吃苦耐劳、老实厚道、忍辱负重等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深入农村,就是从庄稼人交谈的俗语中,也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深刻文化底蕴:

“莜面捏个样儿,一定能蒸熟”,告诫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干什么事都能成功。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叮嘱远行的人们,出门前要吃好吃饱,以防挨饿。

 “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水正好好”,此话一方面反映出饮食的美学法则,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凡事要讲究个“度”,既不能“过犹”,也不能“不及”。

 对于蕴藏在莜面中的文化内涵,怕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也一时说不明,道不清。谁要是有兴趣对“莜面”想说出个子丑寅卯的话,不妨到农村住上一段时间,我保证,你肯定对莜面文化能说出许多惊人的妙语,而且一定比我说的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