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喜欢在大众场合吃西瓜,不是不爱吃,主要是怕不经意间露出“溜瓜皮”之窘相,授人以“笑柄”。因我出生于饥饿的六十年代之农村,那时的西瓜属于奢侈品,别说吃一口,就是见西瓜也多是在书本和画册里,间或看“具体”的西瓜,也只能是假装若无其事,从供销社的玻璃窗户偷偷往里“眊”一眼,以此打消售货员没有“善意”的眼神。
记事起,每年只有到了中秋节,家里才一定会买一颗不大不小的西瓜,主要目的是搭配月饼贡月光爷,祈求吃饱穿暖。贡月光爷的西瓜,须剜出花样儿,具体来说就是从圆溜溜最粗的“腰”间剜出一圈圈“三角形牙”,并且是双数的“牙”。村里习俗认为:剜出“牙”数越多,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我家的中秋“贡瓜”都是由父亲来“操刀”。他先从木工箱里找出刀具,搬来磨石,从黑釉大瓮中舀一瓢门前老井里的矿泉水,倒在粗瓷大碗里,右手捏紧刀柄,左手两指摁住刀背,前推后拉、上下翻转,如此反复,细细磨砺刀锈,时不时停下来用水浇淋污汁,刀身闪现银光后,就拿大拇指轻试新刃,最后修好刀尖,以清水冲洗,再用新攒布擦净。
父亲剜西瓜的绝招就是用刀尖在瓜腰刻画出瓜“牙”,要是数出单数,就将几个大“牙”稍微调小,凑成双数。正式剜瓜时,先在瓜的底部薄薄地削一小片,用来擦试刀身两面,去除铁锈“腥”味儿,然后照“印”下刀。
能把稳刀时,每年家里剜瓜的任务就由我来完成。我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剜瓜“实践”,即先用细麻绳量准瓜腰的尺寸再除以2,得出每个瓜“牙”的底部长度,因刀功欠火候,瓜“牙”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但“牙”是双数,始终精准保持吉祥的“彩头”。
盼星星盼月亮,月亮升起后是最幸福的时刻,终于可以吃到心心念念的西瓜了。头几口狼吞虎咽,舌尖和牙齿“碰撞”太快,差点冒出火星子,根本没尝出香甜味道,就连西瓜籽也顺嘴秃噜进了肚,眼看所剩无几,只好用前门牙细细啃食剩下的“瓜肉”,直至留下软塌塌的瓜皮,再看我的样子,浓汁洗脸,红瓤挂鼻,黑籽粘眉,这大约确实就是传说中的“溜瓜皮”!瓜皮也不能浪费,还要喂给狗和猪,后来,在一个时期内,我很惹狗咬和猪拱,许是与瓜皮溜得太净有关吧。
饥渴没脸皮。记得在小山子小学读书的时候,有一次,由该村同学“带路”,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翻墙爬进果园,顺利偷出“猪西瓜”,此“瓜”个大实沉,怕“看田”的发现,用上衣包裹抱到树林,没有刀就把瓜砸在大石头面上,汁水四溅、籽嫩瓤白,但瓜味十足,大家顾不上谦让,直接抓起就吃,因瓜皮特厚,没有一个“溜瓜皮”的,记忆里“猪西瓜”脆而不甜,但满嘴生津,非常解渴。之后,我的脑海里经常闪现一个想变成“猪八戒”的念头:一日三餐,无忧无虑地饱吃地里“专供瓜”,多解馋啊……
直到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平生第一次体验到吃“饱”西瓜的感觉,也亲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土地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每家每户交够公粮后,余粮一下子没地方存放了,随之就成为流通的“硬通货”,五谷杂粮可以换取各类生产生活用品,为存余粮老家到现在还有当年换取的好几口清水河大瓮大缸。秋天是物物交换的黄金季节,以粮换西瓜也自然成了很平常的事,至此,我“溜瓜皮”的问题得以彻底根除,而狗狗和猪猪也不再找我的麻烦,根本半眼也不瞭,这可能与我不“溜瓜皮”有直接缘故。后来,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与狗狗和猪猪争食“瓜皮”,那还是人吗?
改革春风吹满地。精明能干的村民在“物物交换”中得知新城湾种菜、新营子种瓜的“信息”,有的从中悟出了“门道”,于是悄悄学习种瓜种菜技术,秋后缺啥就换啥,他们在滋润自己的日子的同时,也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村民不用进城,就能与流动的货车,换到当用的“东西”。生活逐步“阔绰”了,我也不再“溜瓜皮”,瓜皮的瓤肉也越来越厚,分享狗狗和猪猪的次数越来越多,坐听这些家伙啃食瓜皮声音,非常享受这种当“主人”的感觉:狗狗咯嘣咯嘣地啃食瓜皮,时而谄媚地看着我;猪猪低头咔嚓咔嚓地大快朵颐,吃得尽兴,还不时哼哼几下,差一点儿没笑出声音来!这帮猪狗们,居然懂得谁让它们“溜瓜皮”,就报谁与好!
九十年代,成家立业后,家里租房简陋,吃西瓜很简单,刀分瓜为两瓣,用勺搲着吃,孩子首吃中间,老婆顺着往外搲,瓜肉不多时,由我享用。我用勺子把瓜肉都搲下来,连汤带水一起吃,剩下一个瓜壳,这实际还是“溜瓜皮”!怕人笑话,晚上或打早把瓜皮同垃圾一同扔到垃圾点。我在长时间内,遇到流浪狗,总是能避则避,生怕这些“家伙”又因我偷偷“溜瓜皮”找麻烦。
念小学的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小人书”是《猪八戒吃西瓜》《张飞审瓜》,特别迷恋猪八戒和张飞;还有百看不厌的电影《小兵张嘎》,尤其是胖翻译官的一句入脑入心的台词: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如此偏好,一方面是因为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是能在美味的想象中咽口水“解馋”。上了中学,在中学的历史课上知道了西瓜传自西域,在今天看来,西瓜还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通的见证。
值得自豪的是:先辈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关于西瓜积淀了诸如方言、成语、歇后语等,或妙趣横生,或寓教于乐,由此,西瓜除了基本水果特质外,还构成一种文化元素,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底气!
我们经常说“傻瓜”一词,一般泛指一个人愚蠢、不灵活,糊涂不明事理。瓜本是名词,但在四川话中,作为形容词广泛应用于口语中,含有“傻”或“笨”之意,如“瓜娃子”,是四川、重庆地区的常说的口头禅,一般指骂人傻瓜,也指对亲近之人的一种爱称或戏称。
查阅资料发现带瓜字的成语竟然有好几十个,如,种瓜得瓜,顺藤摸瓜,瓜熟蒂落,王婆卖瓜,滚瓜烂熟,瓜田李下等,精读细研,反复玩味,深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生活中人们互相调侃,经常听到如下的歇后语,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瓜皮戴帽子——拍得瓷岩岩的。喻指办事只顾自己利益,不考虑他人感受。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形容人做事缺乏规划,随性而为,得过且过。
西瓜皮钉鞋掌——菜(踩)出绿水了。指说话、办事没水平、没趣味。
……
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农业供求催生了“瓜农”行业,老百姓的餐桌不再是咸菜拌主食解决“吃饱”问题,逐步注重养生搭配营养瓜果;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网络交流衍生出“吃瓜”网络词,注入新意,网民们的聊天不再单调乏味,高兴了送网友一枚西瓜表情,情趣多多……
科技助力,瓜香四季。现在,人们对西瓜的品味需求丰富多样,形状方面从大圆西瓜吃香转为微型、方正瓜受宠,瓜瓤颜色由喜大红变为追求正黄,从顺嘴易吃角度把有籽瓜改良出无籽瓜,适应快节奏将西瓜直接榨汁儿,有的干脆拌入其它水果搞成西式沙拉,有的潜心整出我没吃过的西瓜酱,有的商家研发了西瓜罐头,更有甚者别出心裁,在瓜上贴印福禄寿喜等吉词,讨得顾客欢心……
追求品味永远是生活的归宿。时过境迁,近年来,饭店一般会赠送西瓜果盘儿,瓜切薄片,型摆一帆,片插牙签,取用方便;有的酒店果盘儿里的西瓜退成“配角”,而“主角”代之为新鲜的时令水果;有的自助餐果盘里也上西瓜,但都是方正、红彤的小丁,瓜皮绝然不见。现在,不论闻名天下的新疆哈密瓜,还是冠绝区内外的巴盟华兰士,间或外国的“贵族”瓜类,只要兜里有钱,在超市里都能轻松满足胃口,而西瓜俨然不再是稀罕水果。有时候,我想偷偷“溜瓜皮”,找一找当年的“乐子”,但现实确实“不给机会”。
旧事重提,容易伤感。很显然,“溜瓜皮”就属于旧事重提。“溜瓜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众场合承认有过此行为,很尴尬,有点儿难为情,这关乎到面子的问题。“溜瓜皮”带有明显的饥饿“烙印”,这是先人们在困窘时秉承不浪费原则,自然而然形成的饮食行为,从节俭的层面来讲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毛泽东曾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深以为然。现实中,有的人明明溜过瓜皮,却矢口否认,还笑话他人“溜瓜皮”,这是一种特别可悲可耻的行为。我们才过上“吃饱”的日子,离“吃好”还有距离,有的人马上就忘记“吃不上”“吃不饱”的穷苦光景了,甚至于端起了“阔人”的“架子”,“俯视”别人为“下人”,这是彻头彻尾的忘本行为!
面对复杂多变的纷繁世界,生活各方面成本不断攀升,作为一介公民,最核心的是要牢牢攥紧自己的“钱袋子”,精打细算每一分钱,潜意识把过好“紧日子”,自觉当作今后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
古语云:花钱容易赚钱难,不尝汗水不知咸。据此,我始终觉得,“溜瓜皮”不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而是一种朴素的饮食观、正确的价值观。对待未来生活的态度,我还是坚守“溜瓜皮”的理念:逢瓜必溜,溜则务尽,尽则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