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泉州,蟳埔必达。
从泉州市江滨北路往蟳埔村,有一条直达公交,恰在我们酒店门口,运气就是垂青远道人。
据说2024年踏足蟳埔村的游客量超850万人次,带动收入超18亿元。一个渔村,何以致此?
蟳埔得名自盛产红蟳,它早在唐宋时就开始开发,明代曾设鹧鸪巡检司保海防。
探秘蟳埔,两大亮点,一在墙上—“蚵壳厝”,二在头上—蟳埔渔女的“簪花围”。
“蚵壳厝”,外墙由牡蛎壳层层叠加砌筑,内部结构则采用红砖或花岗岩作为基座,形成独特的红白相间的外观。 墙体厚度50公分,外壳由数万片牡蛎壳黏合而成,内部填充海泥或碎石。这种方式源于宋元时期,利用的是泉州商船从东南亚、印度洋等地运回用于压舱的蚝壳,回收后当作建材。
“蚵壳厝”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在中国沿海地区极为罕见。它不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代表,更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见证。
“簪花围”头饰,如今就是蟳埔村的文化符号。
相传蟳埔村妇女头饰的习俗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与阿拉伯商人或氏族文化有关。 有记载称,蟳埔村曾有锡兰王子(斯里兰卡)的后裔在此定居,其妻为阿拉伯贵族,墓地至今仍受当地保护。 说到这个故事,我们在紧临关岳庙的“锡兰世家”,观看到《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览,看到了锡兰王子塑像,这个展览核心就是斯里兰卡与泉州的往来。
提到渔女,我们比较多的认识是“惠安女”,与她们一起,“湄洲女”,“蟳埔女”并称“闽南三大渔女”。
惠安女服饰分为崇武和小岞两种类型。头巾缀有红色小花蕾,斗笠较大且厚重,常穿紧身短衣、宽松肥裤,腰带扎于肚脐下方。 惠安女服饰受中原移民影响,结合海边生活演变而来。
湄洲女以“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为特色,发髻似船帆,头饰象征锚、船桨等部件,蓝色上衣代表大海,红黑拼接裤子寓意平安与思念。 湄洲女发饰源于妈祖救助渔民的传说,红黑裤子传统与海上劳作经历相关。湄洲女聚居于妈祖文化发源地,服饰是文化与信仰的深度融合。
蟳埔女服饰以“簪花围”为核心,头发盘成圆髻后佩戴鲜花编织的头饰,搭配褐色上衣和黑布裤。蟳埔女保留母系社会习俗,簪花习俗与海洋贸易文化相关。
簪花围,是由鲜花串成的花围和骨制发簪组成,蟳埔女日常佩戴的传统发饰,组成元素有:花围—用四季时令鲜花串成的环形花冠;发簪:以鱼骨、象牙或玳瑁制成的骨髻、鱼梳等固定工具,用于盘发定型,造型似“头上花园”。妆饰生活彰显蟳埔女的仪式感,追求“活得漂亮”,反映着他们“靠海吃海”的生存哲学。
这头上的亮点,“行走的花园”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走在蟳埔村的街头巷尾,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拐弯抹角的巷道,七弯八拐的老厝,间或有些新屋夹杂其间,还有崭新的洋楼。新老交错,古今穿叉。老厝前停着轿车,古庙前摆着时尚饮品摊。就是在洋楼边上,还聚集着蟳埔女们谈笑风生地撬蚌,头上的簪花还不住地抖动着身姿。据说如今蟳埔村有多达300余家旅拍店,花围和服装琳琅满目,顾客盈门。
即便是在时尚感十足的当下,渔民生活场景依旧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