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阙惠玲的头像

阙惠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2
分享

街巷故事

不知始于何时,旅游目的地首选不再是繁华都市。因为那千城一面的建筑森林,一眼望穿的柏油路,耀眼的玻璃幕墙已经成为人们视觉疲劳的祸根。

泉州,在这方面的“另类”,近年来很受追捧。不然你去感受一下,真的是大不同。

走在不够新潮的大街上,步道树木的自由生长状态“其貌不扬”,东弯西拐,还时不时让行人俯首侧身。地砖也有凸凹不平,路边的围墙也没有整齐划一。但你行进其间感觉真实,实在,从心底发出感叹:这里是泉州!

这是泉州的第一直观感受。逛逛街,又有更深一层的感受,那便是它的街头巷尾。泉州老街巷的名称令人眼花缭乱。台魁巷、金钗巷、甘棠巷、花巷、金鱼巷、青龙巷、畚斗巷、伍湖巷、象峰巷、通政巷、承天巷、三朝巷、豆生巷、米仓巷、帽巷、打铁巷、打锡街、米粉巷、鞋巷、阿弥陀佛巷、敷仁巷、菩萨巷、金刚巷、胭脂巷,这些名称或是功能或藏典故。

‌甘棠巷‌,源于明末贤相李廷机“三鞭为界”的典故。‌‌李廷机为明万历年间宰相,生活俭朴。相传他中状元后,皇帝欲赐其建造相府,诏令他策马三鞭确定范围。李廷机为避免占用民田,便在甘棠巷附近策马抽鞭三次,所及之地即为相府建造范围。这一举动既遵守皇命又保护百姓利益,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

‌金鱼巷‌,宋代因谢仲规佩戴金鱼袋得名,全长约270米。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年)。其得名源于宋代福建转运使谢仲规在此建宅,谢氏家族累世为官,谢仲规及其后代均官至三品以上,依唐宋官制可佩紫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的象征),后人在宅邸悬挂“金鱼世第”匾额,巷名遂由“谢衙”改为“金鱼巷”。如今,巷子路口,金鱼在地面“游弋”。

十八弯巷的独特格局与1939年日军轰炸泉州的历史直接相关。1939年农历3月20日,日军战机轰炸泉州城,十八弯巷居民躲入防空洞避难时被炸弹直接击中,陈公捷源及其家人等13人遇难。这一事件由菲律宾华侨陈锦标于1979年在故居后院(泉州十八湾巷)立碑纪念,碑文详细记载了罹难者姓名及事件经过‌。

日机狂轰滥炸导致地形变化,形成了百米内拐九道弯的迷宫式结构。

泉州的巷子,还有“窄”得很出圈的,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们“巷仔巷孙”。其中,“畚斗巷”以最窄处仅37厘米的宽度,堪称“泉州最窄小巷”;金钗巷,巷如其名,长度百多米,宽度不足一米,因其狭长似金钗只能只身过,故得名;伍湖巷,其中段宽度也不足70厘米,宛如一道“一线天”,相传其名源于旧时一家接待五湖四海旅客的“五湖旅社”。

这些“巷仔巷孙”不仅是通道,更是活态的历史博物馆。

这些藏身于城市中的宽窄巷子似一张“巷网”,勾勒出泉州古城独特的脉络。如今,它们成了

人们趋之若鹜的看点,看它的“奇”,看它的“怪”,看它的旧貌,看它的新颜。

这座世遗之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