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秦淮云梦,一袭青衫,独立于这清寒月下。栏杆上桂影一轮清辉,映照着我孤独的身影。谁曾见过冬日里燃烧的火焰?那嶙峋的枝桠,在深秋褪尽华裳,瘦骨伶仃,是大地在霜雪降临前,默默蓄积的墨线吗?——“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的清笛,总在这幽谷冷烟中响起,古宫的残垣,又如何能锁住那倔强的脚步?雪融草绿,而竹林深处,是谁,在篱落边梅花数点,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绽放?那清冷的幽香,乘着夜色,悄悄渡过了石桥,也拂过我的青衫。风来吹一缕,风去了无痕,只余暗香浮动。
这梅花,分明是冰霜的女儿啊!她的魂魄,难道不是用凛冽的寒风所淬炼?当万物瑟缩,天地冰封,她却在最深的严寒里,孕育着花蕾。未有东风来去扫,尚余一片雪沾衣,人间一片风吹雪,惊醒梅花却白头!我抚摸着那嶙峋的枝干,感受着其中奔涌的坚韧,是何种力量,让她敢于“一树独先天下春”,做那唤醒沉睡大地的信使?这分明是一纸铁骨的宣言!自将清气留霜雪,不与千山说故尘。
折梅,寄春。千年前江南驿使手中那一枝,哪里仅仅是花?分明是陆凯从江南温润的胸膛里,掏出的一颗跳动的“春心”。“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一枝春”,从此成了梅的魂魄。王维那句“寒梅著花未”,问的仅仅是花吗?青衫客如我,亦常在狮子林的“问梅阁”前驻足,绮窗轻叩,冰梅纹路里,冻结了多少无声的期盼?那桌、椅、藻井、地纹,无一不是梅的化身,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未成诗句的梅香。她,生来便是文人的骨血。晋武帝院中的梅树,竟能感应御书房里流转的文思?笔墨酣畅时怒放,文思枯竭时缄默。这草木与文字的灵犀,岂非一场无声的盟誓?东瀛水户的“好文亭”,至今仍在默诵着这古老的传奇。心寂寞,影纵横,梅花字里漫躬耕。
神清骨爽,娴静优雅,清贞如月。这哪里是花?分明是遗世独立的隐士风骨,悄然立在冰天雪地。宋人的心弦,何其敏感?竟被她这份冷冽的孤高所深深拨动。王安石的墙角数枝,凌寒独开,是宣言;陆游的断桥孤梅,零落成尘香如故,是绝唱;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身,清香散作万里春,是慷慨。“梅心似葵藿”,向阳而生,忠贞向南——这草木之心,滚烫如斯!松柏的苍劲,兰蕙的幽雅,竟在她一身完美交融。铁杆虬枝,绣满时光的苔痕,“群芳谱里百花魁”!玉洁冰清,是天地初开时的纯净;傲骨嶙峋,是风雨摧折后不倒的脊梁。梅姿之美,贵在何处?横、斜、欹、曲、古、雅、苍、疏——范成大早已道破天机。那是挣脱桎梏的生命姿态,是绝不媚俗的孤高的线条。苏轼醉心于“竹外一枝斜更好”,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便是将这幽独的闲静、欹曲的风流,定格在粉墙黛瓦间,亦刻在我这青衫客的心版上。夜半无人花自照,一身清浅月明中,正是此中境界。
最痴绝处,莫过林逋。西湖孤山二十年,梅为妻,鹤为子。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魂与月色、清波共同酿成的千古绝唱。他化作了“逋仙”,庙中配享的,竟是“梅影夫人”——人花一体,魂魄相依。本是梅花槛外身,但随冰雪净微尘。苏州香雪海的梅花亭顶,那孤高的鹤影,仿佛林逋幽雅脱俗的化身,亦是我心之所向。愿将此味修清骨,不问人间第几程。
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正邀你调动嗅觉与视觉。青衫客凭栏,凝神捕捉那水中浮动的暗香,细细摩挲那月下婆娑的疏影。这无形的清冽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是穿透严寒的温柔利剑。东风瘦尽枝头雪,吹送梅花又一程,暗香也随之流转。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其名便是对这无形之美的永恒召唤。袁枚笔下明瞻园的梅花坞:“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庭有梅树,连我青衫客的梦境,都滤尽了尘埃,变得清冽透明。等闲换得东风顾,忽觉梅花落满襟,这纷扬的落英,是天地间最清雅的馈赠。
花开五瓣,“梅开五福”,古老的吉祥融入栋梁(如晋孝武帝的“梅梁殿”)。含章殿檐下,那落在寿阳公主额上的梅花,是寒冬封印的“梅花妆”,是凝固在少女眉间的春之吻痕。喜鹊登梅,“喜上眉梢”——谐音里的欢愉,在园林的落地罩上雀跃。松、竹、梅,“岁寒三友”。苏轼赞其“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天地间难得的“三益之友”。耦园“山水间”那巨大的杞梓木落地罩上,松涛是低音,竹影是颤音,而梅香,是飘在雪谱上的高音,三者交织的浑厚悠远,正合我这青衫客的胸襟!浮云自有风吹去,照就梅花月满身,与风同作清凉骨,山外梅花世外心,正是这超然物外的精神写照。梅、兰、竹、菊,“四君子”联袂,刻写高洁的誓言。冰梅纹的窗饰与铺地,是园林无声的宣言:此处,冰心玉壶,风骨卓然。不教心上起埃尘,便是这冰梅纹守护的誓言。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树梅影当窗,月光便有了魂魄,窗户便成了尺幅千里的“梅窗”。《儒林外史》中的联句:“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娑而舞”——这俯仰嬉戏的天地间,梅是知己,是我这青衫客灵魂得以婆娑起舞的凭依。琴室旁,棋枰畔,点植几株梅。花间抚琴,指间流出的可是暗香?梅丛对弈,落子的脆响,可曾惊扰了哪一缕浮动在枝头的清魂?冯子振的“万玉成林覆石秤,两翁相对适闲情”,正是此中真味。鲁迅先生那方“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刻得何其深!我,秦淮云梦,抚摸着冰凉的梅枝,西风吹雪瘦,拂影送梅花,心中亦回响着:当一切似乎衰朽,当希望如同冻土,唯有这嶙峋的梅枝,会在最深的寒夜,悄然挺出倔强的新梢。它是我沉默的知己,在雪地上以孤高的线条写着:春天,从未真正离去。人间归路远,扶月下黄昏,而那“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痴念,亦是我这青衫客,与这冰霜的女儿永恒的无声的盟誓,一肩灯火漫前身,照亮这清寂而丰盈的精神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