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鲁子的头像

秦鲁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4
分享

寻寻觅觅曲江流饮

关中八景,那是自然与历史交织的佳构,是三秦大地独特魅力的浓缩。多年来,我已经游览过其中七景,然而,“曲江流饮”这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一景,却始终如隐藏于云雾中的仙子,让我无缘目睹她的芳容。

今年国庆长假,秋意正浓,秋阳怡人,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带着小女儿去寻觅“曲江流饮”的芳踪。等女儿心满意足地吃完早餐,我们父女俩便步行到金华路十字,乘坐307路公交直奔曲江池遗址公园。我们在唐城墙遗址站下车,随着熙攘的人潮,缓缓走向曲江池遗址公园的西北入口——中和广场。入口北侧,在那郁郁葱葱的女贞树之下,一块横卧的巨石赫然映入眼帘,上面“曲江池”三个朱漆颜体大字,笔力雄浑。

踏入公园,眼前豁然开朗,曲江池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碧波浩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湿润的水汽裹挟着秋日的凉爽,轻轻拂过脸颊,蜗居城区的燥热一扫而空。女儿本就活泼好动,听见不远处有小朋友兴奋地喊着“我要喂天鹅”,那清脆的童声仿佛有魔力一般,瞬间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只见她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冲着喊声的方向,顺着环池西路向南飞奔而去,那急切的模样,宛如一只欢快的小鹿。我赶忙加快脚步,紧紧跟在她身后。

沿途,国槐与雪松林立两旁,投下一片片阴凉。靠近池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似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温婉的情话。池边,围聚着许多家长和小孩,他们正兴致勃勃地投喂着黑白天鹅。那些天鹅优雅地游弋在水面,时而曲颈低头,啄食着人们投下的食物,时而引吭高歌,仿佛在表达着内心的喜悦。女儿眼巴巴地望着,委屈抱怨:“爸爸,我们怎么没带面包呀!”模样十分惹人怜。我连忙安慰她:“宝贝别急,时间还早呢,等会儿碰见卖的,咱们就买。”

我们继续南行,路边精美的石雕拴马桩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些拴马桩造型各异,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关中人质朴的审美情趣。不远处的“鸿胪寺”里,摆满了各种特色商品,有色彩斑斓的凤翔皮影,还有专门用于投喂的饵料……我赶紧买了几包饵料,女儿接过饵料,那原本乌云密布的小脸瞬间雨过天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不一会儿,我俩步行到“曲江亭”景观。这座亭子飞檐斗拱,古朴典雅,静静地矗立在曲江池畔,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俯瞰着世间的变迁。亭中竖立着一块天然石碑,上面竖刻着三个朱漆大字——曲江亭。而在石碑后面,镌刻着唐代王棨所作的《曲江池赋》。王棨以其精妙的笔触,在赋中展现了曲江池的独特魅力与往昔繁华,为曲江亭更添几分厚重的文化底蕴。

女儿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拿着饵料跑到池边围栏。只见她趴在围栏上,小心翼翼地将饵料撒入水中。瞬间,原本平静的水面热闹起来,一群鲤鱼和水鸭闻讯赶来,它们你争我抢,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女儿兴奋地拍着手,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嘴里不停地喊着:“爸爸,你看,它们吃得好开心呀!”看着女儿那纯真无邪的笑容,我的思绪也渐渐飘向了远方。

曲江池,这片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诗意与梦想的土地,自秦代起,就已初现雏形。历经汉、隋等朝代的不断修缮与扩建,到了唐朝,这里更是成为了皇家园林,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云集之地。每至春日,曲江水满,两岸柳绿花红,人们在这里宴饮游乐,吟诗作赋,那是何等的繁华景象。而“曲江流饮”这一典故,更是让曲江池声名远扬。相传,每年春季科举之后,新进士及第者先要去“雁塔题名”,尽显荣耀。随后,他们会齐聚于曲江池畔,举行盛大的杏园宴。他们效仿东晋雅士“曲水流觞”,将酒杯放置水中随水流缓缓而下。当酒杯停在某一位面前时,这位便要即兴赋诗,若赋诗不佳,则需罚酒三杯。这般充满趣味与才情较量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洒脱。这一独特的宴饮形式,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为曲江池增添了无尽的传奇魅力。然而,我此刻徘徊在曲江亭,心中却涌起一丝疑惑:那闻名遐迩的“曲江流饮”,究竟隐身何处呢?

“曲江流饮”,它不仅仅是唐代文人墨客宴饮游乐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意与才情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风流雅士通过这样的活动,以诗会友,展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崇。这种文化传统,犹如一脉相承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照亮了我们民族那浩渺无垠的精神星空。即便如今难以寻觅其确切旧址,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它让我们反思,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是否还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去追寻那份古人对文化、对生活诗意的执着?当我们身处喧嚣尘世,面对各种诱惑与压力时,能否从“曲江流饮”所代表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心中为自己开辟一片诗意的栖息之地?或许,这才是探寻“曲江流饮”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兴之所至,赋诗一首为记:

携女金秋觅古踪,曲江波漾映苍穹。

槐枝夹道添幽意,柳线垂池诉婉衷。

遥念昔贤诗酒兴,遍寻遗址梦魂忡。

未逢流饮心犹喜,旧韵今情一脉融。

踱步到曲江亭外,我仔细端详“曲江池游览图”,沿着环池西路向南的景观依次有明皇栈桥、芸阁码头、祈雨亭、柳桥、曲江池入水口、阅江楼等等,可却始终寻觅不见“曲江流饮”的踪迹。一丝失望悄然爬上心头,颇有“此地空余曲江亭”之感。

当我扭头看见女儿手中的饵料已用去大半,就赶忙喊住她:“宝贝,留着点饵料,我们去下一个景点喂金鱼吧”。我俩从曲江亭南行,至一斜坡路北边,曲江池中一条由大块平石铺就的“石路”映入眼帘。这条“石路”曲折蜿蜒,横跨在曲江池上,通向池东岸,不时有人在上面穿梭行走。女儿见状,兴奋得跳了起来,她向来最爱在石块上奔跑跳跃,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条“石路”。原来,这条“石路”巧妙地将曲江池分为南北两部分水域。在“石路”南侧不远,便是“江滩跌水”景观,曲江池水从那里跌落而下,由南向北,一路欢歌。那水流撞击在石块上,溅起的水花如同晶莹的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过了曲江池中的“石路”,我们来到东岸的“芳洲临池”景观。这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仿佛是一片隐匿于尘世的世外桃源。沿着曲江池东岸继续南行,经过涟漪亭,这座亭子小巧玲珑,宛如一朵盛开在水面的莲花。亭中设有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坐在亭中,微风拂面,看着池中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轻柔的水波一一抚平。

不远处的御道长廊,气势恢宏,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曲江池畔。长廊的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大唐的盛世景象。来到御道长廊,女儿眼中又燃起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拿出剩余饵料,轻轻撒向池中。鱼儿们似是感知到她的热情,迅速簇拥而来,水面瞬间热闹起来,女儿欢快的笑声在长廊间回荡。长廊北面紧邻畅观楼,它与曲江池相依,楼体依势而建,其错落有致的布局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融,完美还原了唐时建筑与山水和谐共生的风格。

我们继续向南行,经过千树亭码头,这里可以驾船游览曲江池南池。想象着自己携带女儿驾一叶扁舟,在这碧波之上悠然前行,那该是何等惬意啊。再往前,便到了片云桥。这座桥造型独特,桥身如同一朵漂浮在水面的云彩,轻盈而飘逸。走过片云桥,至隑州桥附近。向南远望,一座石雕“白龙显灵”景观引人注目。那古老的石雕巨龙,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气势不凡。它龙首微微翘起,水流从龙口不断地喷涌而出,水花飞溅数米开外,仿佛正在腾云播雨一般。相传隋唐时期,它曾两度显灵,先救隋末开挖曲江池的民工,后在唐大历年间护佑安史之乱后的百姓,后历经千年修炼,遂成曲江池守护神兽。不禁让人遐想,它与《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白龙马会不会有些渊源呢?

跨过隑州桥,向西行可到曲江池中的烟波岛。岛上景色宜人,“钓鱼台”宁静质朴,仿佛能看见往昔钓者悠然垂钓的身影。“终南雪晴”景观,光听名字便让人望文生义,脑海中浮现出一片绮丽的景象。“荷廊”“藕香榭”四周荷花枯荣交错,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秋韵。

远远绕过白龙显灵景观,再向南行经过上巳广场、红蓼亭,便来到寒窑遗址公园。这里是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等待薛平贵归来的地方。走进寒窑遗址公园,仿佛走进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园内的建筑古朴简陋,却真实地还原了当年王宝钏生活的场景。那破旧的窑洞,粗糙的土炕,让人不禁感叹王宝钏的坚韧与执着。在民间故事改编的戏曲中,薛平贵与历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常常被人们混淆。薛平贵是戏曲虚构出来的人物,他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薛仁贵则是唐朝著名的将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一方面展现出王宝钏与薛平贵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寒门子弟心底对与贵族阶层建立亲密关系、改写命运轨迹的向往,如此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其成为民间经久不衰的经典。寒窑所代表的爱情坚守精神,与“曲江流饮”所蕴含的文化雅趣,一柔一雅,成为曲江池畔独特的文化符号,共同丰富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

我从寒窑遗址走出,心中仍对那段传奇回味良久,不知不觉已到午时,女儿喊起饿来。寒窑公园外,美食小吃摊琳琅满目,香气四溢。我们找了一家摊位,点了凉皮和肉夹馍。饭后,我依然念念不忘“曲江流饮”,于是向售票窗口的美女询问:“请问,‘曲江流饮’景观在哪里呢?”她微笑着回答:“曲江池南边这一片没见,好像在曲江北池出水口附近吧。”

谢过美女后,我和女儿沿着环池东路向北原路返回,行至祓禊亭。秋日岸边,垂柳虽已泛黄,却依旧轻柔,湖面上游船不时划过,游客的欢声笑语隐隐传来。望着这一幕,我心中不禁暗想,这祓禊亭所在之处,应是古人举行祓禊仪式的重要场所。每年三月三(上巳节),古人便在此举行祓禊仪式,以除灾祈福。这一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杜甫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生动描绘了曲江池畔上巳节的热闹场景。这一天,不仅有众多丽人出游,新科进士们也常于此宴饮游乐。“曲江流饮”这一雅事,正是诞生于这般充满文化气息与青春活力的氛围之中。彼时,文人墨客在曲江池畔效仿曲水流觞,与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大唐盛世独特的文化景观,也让曲江流饮的文化内涵愈发丰富深厚。然而,眼前这充满现代气息的热闹景象,与我想象中的古时情景大相径庭,这让我心中满是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按捺不住心中疑问,我询问一位近岸的船家:“您知道这里是不是‘曲江流饮’遗址呀?”船家听闻,先是一愣,随后脸上浮现出一抹茫然的苦笑,轻轻摇了摇头。见此情景,我心中虽早有预料,却仍不免涌起一丝失落。

微风拂过,池水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岁月的皱纹。或许,“曲江流饮”的踪迹,就如同这水中的涟漪,虽难以捉摸,却真实地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吧。

继续北行,曲江池北池中有一座“生态养殖岛”。我们在岸边远观望,天鹅依旧是那般优雅,它们在水中悠闲地游动着,宛如高贵的公主;水鸭则欢快地嬉戏着,不时钻入水中,又突然冒出头来,溅起一串串水花;孔雀则骄傲地展示着它那五彩斑斓的羽毛,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美丽。这些可爱的生灵,为曲江池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再向北行,过重阳广场、汉武泉桥,前行至濯缨桥。曲江池水通过此处狭窄的出水口渠道,缓缓流向北面大唐芙蓉园的芙蓉湖。看着那清清的池水潺潺流淌,我不禁想起了屈原的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是否也能如曲江池水一般,保持着自己的纯净与初心呢?然而,此刻我的心中依然有些失落,“曲江流饮”的具体所在仍然杳无踪影,仿佛它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隐匿在了历史角落的深处。

忽然,我想起大唐芙蓉园的芙蓉湖西南角,有一“曲水流觞”的景观,据说还经常举办这一意趣横生的仿古文化活动。心下顿时释然,也许,随着时间的变迁、历史的更迭,曲江流饮的原址也会有所变化。千年之后,它的“绿野仙踪”究竟何处,似乎已无关紧要了,但这一文化趣事的精神内核,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国人的心中,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对文化、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就像这曲江池的水,虽历经千年,却依然流淌不息,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着每一个寻访它的人的心灵。

在这一天的寻寻觅觅中,最终虽未找到“曲江流饮”的确切旧址,但我深知,游历的意义就是在探寻历史文化遗迹的过程中,触摸岁月的纹理;是在与女儿相伴的时光里,感受亲情的温度;更是在对未知的追问中,不断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就如这曲江池,承载着千年的大唐文化与传奇,无论“曲江流饮”身在何方,它所传递的愿景,宛如激昂豪迈的秦腔古调,将在我的记忆与灵魂深处久久回荡,袅袅不绝。

秦鲁子2015-1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