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长河里,我心底始终藏着一个美好的规划——随着女儿健康成长,我希望能陪伴她领略世间更多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我觉得,这与孩子的成长规律紧密相连,就像我们这些早年从农村凭借考学走出的人,成长的轨迹恰似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的同心圆波纹由小变大,一圈圈逐渐扩散开来。小学时,我的世界不过囿于村子方圆三五里的天地;初中时,方圆十几里的乡镇成为我探索的新领域;高中时,方圆三十多里的县境,我也骑着“二八大杠”跑遍了;直至大学之后,熟知的范围已然远超百公里。学识的增长也是如此,伴随着视野的拓展,内心世界也日益丰富。我想,这便是生命成长的轨迹,是一个不断突破边界、丰盈灵魂的过程。
今年五一节,三弟妹与我妻子相约,计划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韩城司马迁祠与合阳洽川湿地游玩。孩子们听闻此消息,兴奋得如同即将破笼而出的小鸟,尤其是得知这将是她们首次乘坐火车,那股难以抑制的高兴劲儿溢于言表。
中午时分,我们顺利抵达合阳县北站。一家人品尝到了独具风味的“合阳踅面”,面条薄且筋道,配上精心调制的酱料,入口先是咸香,而后微微的辣味在舌尖散开;“辣子豆腐”色泽红亮,豆腐嫩滑无比,与香辣的调料完美融合,一口下去,充满浓郁的秦东风味;还有“羊肉糊饽”,馍块吸收了羊肉汤的鲜美,羊肉鲜嫩不膻,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简单而丰盛的午餐过后,我们乘坐大巴车,向着合阳洽川湿地进发。
下了大巴车,一行人前往合阳浮桥。沿途,稻田间的砂石路宽阔而蜿蜒,恰似大地舒展的脉络,延伸向远方。田埂上狗尾草、霸地草、紫花苕等肆意丛生,那嫩绿的颜色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充满了无限生机。田间,农人们正辛勤地忙碌着,他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与那片广袤的土地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动人的画面。水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翔集,时而掠过水面,时而盘旋直上,为那片田园风光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抵达黄河岸边的合阳浮桥后,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撼。黄河水奔腾不息,浊浪汹涌,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滚滚南下。我告诉女儿,这就是李白笔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你在《唐诗三百首》里背诵过它;这就是冼星海作曲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黄河!它曾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心潮澎湃啊!牵着女儿的小手,我们站在浮桥上,能感受到时而剧烈时而轻微的摇晃,自己的身心仿佛是与这条母亲河在亲切互动;女儿却紧张地握住我的手,尽力保持着身体平衡。极目远眺,黄河东岸的山峦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暗交错,层次分明。山顶、山脚绿树零星,土黄色的山体裸露,就像一个头顶稀疏绿发、脚穿绿靴子的巨人。黄河西岸,则地势相对平坦,视野开阔绿意盎然,远处土塬苍青逶迤,宛如身着绿纱、横呈侧卧的唐朝仕女。黄河水犹如一条黄色绸带,将大自然的雄浑、丰腴,和谐地绾结在一起。眼前这般壮美景致,仿佛一幅岁月镌刻的浮雕,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历史的厚重沉淀中,领悟到天地之辽阔与生命之奇妙。
孩子们则被旁边湿地公园中喧闹的水上城堡所吸引。那水上城堡色彩斑斓,犹如童话中的世界。孩子们欢快地奔了过去,进入城堡以后便开始穿梭嬉戏,一会儿爬上滑梯,尖叫着飞速滑下,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一会儿又在城堡的各个角落探索,仿佛在寻找着神秘的宝藏。之后,她们又去玩碰碰船。一艘艘碰碰船在水面上灵活地穿梭,孩子们兴奋地驾驶着,相互碰撞,欢笑声、惊呼声此起彼伏。她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那一刻,旁观的大人们所有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尽情享受着这亲子的欢乐时光。
等孩子们玩累了,我们沿着乡间砂石路前行。午后的日头高悬,偶尔有微风轻拂,送来的也是带着暑气的草味儿,让人微微出汗。路边的灌木与野草在烈日的炙烤下,虽有些恹恹的,却依旧倔强地挺立着,散发出温热的气息。
抵达“处女泉”,只见一湾清泉在轻轻芦苇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泉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与游动的小鱼。传说中,这里是少女沐浴的地方,故而得名“处女泉”。孩子们兴奋地在泉边玩耍,有的用手轻轻拨弄着泉水,感受着那丝丝凉意;有的则好奇地观察着水中的小鱼,试图伸手去触摸。四周绿树环绕,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让人沉浸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中,忘却了一切尘世的纷扰。
暮色渐渐笼罩大地,我们来到当地一户农家院住宿。这是一座二层楼的小院,在夜色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走进农家院,热情的主人按照我们的点菜快速准备晚餐。半个多钟头,饭菜端上餐桌——红烧黄河鲤鱼色泽诱人,鱼身煎至金黄,浇上浓郁的酱汁,鱼肉鲜嫩,酱汁的味道完美地渗透其中;干煸豆角外酥里嫩,咸香可口,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火候的恰到好处;烧茄子软糯入味,蒜香浓郁,让人回味无穷;醋粉口感爽滑,酸辣开胃,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锅盔夹辣子,酥脆的锅盔夹着香辣的辣子,咬上一口,香辣与麦香在口中交融;凉拌灰灰菜清爽可口,带着野菜独特的清香;还有西红柿鸡蛋汤,酸酸甜甜,为这顿晚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一天的欢乐与见闻,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农家院。
第二天清早,在清脆的鸡鸣与犬吠声中,我们悠然醒来,仿佛被大自然的闹铃声温柔唤醒。孩子们吃过鸡蛋、牛奶,瞬间精神饱满,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了活力。随后,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车,向着韩城司马迁祠墓进发。
下车后,一眼望去,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大地的脊梁,山上松柏郁郁葱葱,彰显着生命的蓬勃与坚韧。山下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如丝绦般随风飘舞,仿佛是在向人们倾诉着这里悠久的历史。近处,芦苇丛生,在微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宛如演奏着一首轻柔而悠扬的乐曲,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灵秀。
步行前往祠墓的途中,一处镂刻在地面的八卦图案清晰醒目,线条简洁而深邃,仿佛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奥秘与智慧,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孩子们好奇地在八卦图案上欢快地跑来跑去,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不停地询问着关于八卦的知识。我也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着,试图揭开这古老文化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在游玩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沿着祭祀广场前行,两侧九座石雕依次分布,一尊庄严肃穆的“太史公雕像”伫立广场正中。司马迁目光深邃而坚毅,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重重迷雾,凝视着岁月的长河。他的手中捧着竹简,那竹简上仿佛承载着华夏民族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他正以如椽巨笔,撰写着那部光照千古的伟大著作——《史记》。孩子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纷纷站在雕像前与太史公合影留念,仿佛想要从他那伟岸的身影中汲取知识与力量,传承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执着。
随着熙攘的游人,我们拾阶而上,前往“汉太史公司马迁祠墓”。门匾上“汉太史公司马迁祠墓”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启功先生所题,字体刚劲中透着飘逸,仿佛在诉说着司马迁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那不朽的功绩。踏上这一级级台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每一步都承载着无数前人对司马迁的敬仰与追思。越往上走,内心越发宁静,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着一场深情的对话。周围满是低声诵读《史记》片段的游客,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是历史的回声,在空气中缓缓流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时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山仰止”木牌坊,它简洁而不失庄重,静静地诉说着后人对司马迁的无尽敬仰之情。遥想当年,司马迁忍辱负重,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撰写《史记》,这份对历史的担当与执着,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再往前,“河山之阳”牌坊醒目而立,简单的四字,瞬间将我们拉回到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这片孕育了他的土地,赋予了他质朴与坚毅的品质,也为他日后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祠院,古柏参天,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给祠院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前殿与献殿,庄重肃穆,陈列其中的祭器虽已略显陈旧,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往昔祭祀时的隆重场景。墙壁上的碑石题刻,密密麻麻,记录着各朝各代文人墨客对司马迁的赞誉与感慨。轻轻触摸这些碑刻,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年挥笔时的澎湃激情与对司马迁深深的敬意。
穿过献殿,寝宫的司马迁坐像庄重威严,他目光深邃,凝视远方,似乎还在思索着历史的脉络与人生的真谛。站在坐像前,心中满是对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崇敬之情。他用一生的心血铸就的《史记》,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华夏历史的漫漫长路,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寝宫后墓冢,其砖砌蒙古包造型独特,传为忽必烈敕命修建。墓顶“五子登科柏”添生机。祠院后坡三官洞祈愿美好,史记碑苑碑刻述《史记》故事,引人回味。此时,我不禁感慨万端,沉思良久,遂构思一首七律《咏题韩城司马迁祠》记之:
曾读史记九八年,今日得暇拜前贤。
西望梁山千岭秀,东迎河水万波澜。
秦川历历关中道,院落森森柏参天。
苦旅休说知己少,人生无悔秉直言。
游览完司马迁祠墓,时间已悄然过午。原打算前去黄河龙门,领略那“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雄伟壮丽景色,但考虑到侄儿年幼,且在合阳浮桥处我们已然欣赏过黄河的雄浑壮阔,于是一行人决定赶往韩城火车站。简单用过午饭,弟妹已经在网上预定好了火车票,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与收获,踏上返回西安的旅程。
这次合阳与韩城之行,孩子们在旅途中不仅收获了无尽的快乐,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我们大人也在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底蕴和自然的神奇魅力。这一趟旅程,不单是陪伴孩子游乐嬉戏,更是借助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她们亲近热爱自然、从中引发其兴趣与思考的过程,想必这也会激励她们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不断探索,获益匪浅。
秦鲁子2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