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这样一本书吗?在春天里写道:“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又在冬天里写道:“被冬天包围的时候,我们要记得,春天其实就在我们的内心,只要心怀希望,便能感受到春的温暖。”
翻开迟子建老师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通过阅读细细感受书中对故乡风物的怀念、童年逸事的回忆、亲人朋友的眷恋、自然美景的感悟、人情世故的慨叹以及文学艺术的沉思。随着一页页的翻阅,我的心,也随着她的笔触时而为逝去感到悲伤,时而为回忆往事感到温暖美好,时而又为自己的写作之路陷入沉思。迟子建老师的笔触,既有潇洒不羁的流畅,亦有细腻温婉的柔情。有人说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就能看出她内在的人格,通过这本书,我也被迟子建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翻开《好时光悄悄溜走》章节里几篇文章,读到迟子建老师在怀念父亲时写下的一段文字尤为使我感动:“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这段似巨石般,狠狠地撞击了我的心脏。因为我的父亲也是没走到老年就去世了。在老师的记忆里,她的父亲随和、温文尔雅,每天总是笑脸迎人,她跟父亲相处的时候很愉快。其实我的父亲也很好,他在外人眼里也是个随和爱笑的人,可他在我眼里,却比较内向,总是在沉默里突然爆发愤怒。我与老师那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埋怨父亲的,虽然,距离他去世已经过去十年,但是我依然怨他。我们的父亲都爱喝酒,我不喝酒,但深知酒是个好东西,也懂父亲为何那么爱与它相伴。我天生残疾,我的父亲天生聋哑,他很爱我,可他从不肯包容我的残疾。我很爱他,我也从不理解他的沉默和愤怒。数不清他喝醉后跟母亲吵了多少架,更记不清渴望与父亲促膝长谈时,被他的冷漠推开了多少次。仍然记得,父亲习惯在裤腰带上别一串钥匙,走路时金属碰撞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他一上楼梯我就知道他回来了,曾经这个声音使我害怕。幼时过年,他抱我下楼去看放烟花,因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往外翻(脑瘫患者的手外翻像个鸡爪子),他打了我,眼中有着令我害怕的愤怒与厌恶,在那之后,他再也没抱我出去看过烟花。长大后因为父亲酒醉后的丑态百出,我从不肯跟他以笑脸相迎。而在那个冬天,父亲用充满病气的手紧紧攥住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望着父亲眼里的千言万语,我冲他点了点头。父亲去世的前三天被120救护车送去了医院,在被抬上担架时,他奋力地挣扎同时望向我,我跟他说过几天就接他回来。小时候,他曾无数次对我食言,成年后,我也没对父亲信守过承诺。迟子建老师将父亲写到了我的眼泪里。:“父亲去世那年过年,家里没有点灯,别人家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或许那盏明灯是老师父亲的缩影,而父亲走路时那串钥匙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他回家时所发出的暗号。老师的父亲再也没给她做过用罐头瓶子制的花灯,而那串钥匙的声音再也不会在我耳畔响起了,我与老师一样,父亲都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离开了。
在这本书里老师还将乡村生活写到了妹妹的回忆里,我在读给她听时,她说老师写的农村生活很朴实也很真诚。因为妹妹从小也生活在乡村,被我亲昵称为资深小吃货的她跟我说:“姐,真想穿到书里,和你在夏天院子里,一起搭个灶,旁边放个小桌。拿来从地里拔来的茄子和绿叶菜,蘸上大酱缸里舀出的黄豆酱,一起大吃一顿。”而我则渴望能拉着她的手望一望菜园中那抹翠绿,一起看一看火烧云在西边天燃烧天空的浪漫,闻一闻老师点燃的回忆那堆蚊烟的味道,一起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而惆怅!
生活啊,永远不会圆满。就像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冬天里寒冷的白雪。已经撕去的日子也会有欢欣愉悦、争吵和悲伤,恰似春天里那一朵朵被风摧残过后依然怒放的花。其实想一想,能睁着眼睛阅读这个世界的痛苦与快乐就已经足够了,哪怕,被阳光刺痛了眼睛,既然光影注定消逝,就让那一朵盛满生命力的火焰永远燃烧吧!
合上书,我好希望自己可以像迟子建老师一样,把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锤炼成笔下的春夏秋冬。她的书里没有华丽词语的堆砌,而是用质朴扎实的一字一句化成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心底对生活、梦想、还有文学的热爱所组成的每一寸生命的沃土。
我喜欢在冬天里想念春天里万物复苏的喧闹,也喜欢在春天里默默等待冬天万物凋零后的那份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