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妹妹爱上了一本书——世界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探讨了天才孤傲的个性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伦敦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他原本拥有富裕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孩子们可爱,工作也十分令人羡慕。但他却在40岁的时候,猛然间被艺术所蛊惑,毅然决然地抛妻弃子,只留下一张“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孤身一人前往巴黎追寻那蛊惑他的梦想。
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到巴黎后,令他痴迷的画作并没有给他带来万人追捧,生活却变得异常窘迫。仿佛应验了他妻子对他下的“诅咒”,多次因饥饿和疾病险些死去。他很幸运,就在性命攸关时,粉丝施特略夫向他伸出援手,思特里克兰德被接到施特略夫家中照顾。然而“狗血”的是,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在照顾他的过程中,仿佛也被什么所蛊惑似的,迷恋上了思特里克兰德。但她终究没得到那个令她痴狂的人的半点怜爱——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梦想抛妻弃子,而她为了自己的爱情同样抛弃了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结局是男主可以为了那蛊惑人心的梦想忍受一切痛苦与煎熬,可勃朗什却没能拥有类似的执着与耐心,而选择了服硫酸自尽。
勃朗什的死并没有得到思特里克兰德的一丝同情。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辗转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姑娘爱塔结婚并定居在那里。在这个充斥着原始与野性的地方,他找到了可以容纳骨子里自由而奔放灵魂的“容器”,他的创作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画出了多幅杰出的作品。虽然思特里克兰德得到了他想要的生活,但长期的困苦生活和高强度创作使他的身体极速垮掉,感染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麻风病,最终在病痛与对艺术的痴迷中死去。他临终前要求爱塔烧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包括那些价值连城的作品。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癫狂、执拗、骄傲、冷血、孤独的复杂之人。他可以为了握不住抓不牢的梦想,决绝地舍弃家庭、名誉、地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献祭给艺术。思特里克兰德生前就知道自己的画会被世人奉为神作,但却吝啬地将自己最能蛊惑人心的画作化为灰烬。他活着时只有“愚蠢”的施特略夫读懂了他的作品,可思特里克兰德去世多年后,那些精明高雅的世人才明白那些曾被自己嗤之以鼻的画才是绝世佳作,可此时他早已化为一捧黄土。
初读这本书时,我和妹妹就主人公的个性与他的“献祭”进行了一番讨论。妹妹说,思特里克兰德对艺术的自我觉醒真的太决绝了;我说,可他也不能抛妻弃子啊!我和妹妹第一次因为一本书起了分歧。眼看争论不出什么结果,后来妹妹问我:“如果有一天让你在写作与我之间做出选择,你会怎么选呢?”我说:“你根本不会让我为难。”妹妹的眼睛弯成月牙型说:“对啊,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不是我,我知道你想要什么,而她却不懂思特里克兰德。”我突然醒悟过来——是的,妹妹说的没错:主角的原配妻子只想把一个成功且能带给她优渥物质生活的丈夫留在身边;而主人公对梦想的痴迷却驱使着他走入穷困潦倒的深渊,而那个为他服毒自尽的勃朗什也只不过是想将一个骄傲不羁的天才驯服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思特里克兰德看似有很多人爱他,却很少有人愿意懂他,当然他也不屑于到底有没有人懂他。
合上这本书后,我问自己:能为了热爱的梦想献出百分之几的自己呢?我感到非常庆幸我所拥有的并不多,不咸不淡的平庸生活加上不多不少的梦想,组成了努力而又慵懒的我。或许我就是个庸俗的人,并不懂那些梦想究竟值多少便士,但我依然固执且执拗地追寻着自己所仰望的那轮月亮。
你的心底,是否也生长过足以迷惑人心的梦想,你是否迷失在追寻它的路上?如果,那轮月亮要你必须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与它交换梦想的方向,那你愿意用多少的自己交换那令人痴迷的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