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山樊薯韵芳
“齐鲁薯香,首推青岛;青岛薯韵,独数琅琊;琅琊薯魂,尽在山樊。”这句在西海岸流传的俗语,恰是山樊家村最生动的注脚。霜降刚过,琅琊台的余脉间仍缀着未褪的秋枫,红得像燃着的火,映得满坡薯田愈发透亮,那抹从秦汉延续至今的丹红,正悄然酝酿着岁末的甘甜。
山樊家村的薯香,是浸着琅琊古韵的。南襟黄海的浩渺,北接沃野的丰饶,再加上琅琊台馈赠的独特土膏,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时光的密码。相传秦始皇东巡驻跸于此,曾对村民奉上的烤红薯赞不绝口,那句“碳火慢煨香四溢,人间至味是红薯”的佳话,早已随台顶的秦汉瓦当一同沉淀在岁月里 。如今俯身薯田,仍能想见千年前“丹薯盈阡映夕曦”的景致,陶釜烹煮的烟火或许早已散尽,但“一箪香糯载秋思”的意境,却在每颗饱满的红薯里代代相传。秋枫的诗句道尽了这份底蕴:“琅琊台下土膏滋,丹薯盈阡映夕曦。陶釜曾炊秦汉火,一箪香糯载秋思。”恰是这方水土的真实写照。
山樊家村的薯韵,是凝着集体智慧的。在樊建勋书记的带领下,村集体拧成一股绳,党员干部带头钻进田间地头,与技术人员一同钻研培育,终于成功育出“琅琊傲雄一号”这样的好品种——无筋无丝,软糯香甜,咬下时的鲜嫩多汁里,藏着全村人的期盼。霜降那日的薯田最是动人,“霞缀千畦接落晖”的景致铺展开来,村民们弯腰采收的身影在光影里流动,党员干部穿梭其间帮扶的身影,成了秋景中最暖的底色。蒸锅里的红薯渐渐熟透,“蒸破丹衣凝谷韵”,揭开锅盖的瞬间,甜香便漫过农家小院,顺着乡路飘向远方,正如诗中所咏:“琅琊崮下沃畴肥,霞缀千畦接落晖。蒸破丹衣凝谷韵,一瓯秋味漫青潍。”
最动人的图景,莫过于村民捧着刚蒸好的“西瓜蜜地瓜”围坐闲谈的模样。红皮裂开,露出蜜黄的薯肉,咬一口满是绵密,老人孩子都吃得眉眼弯弯。这一口甜,是琅琊台的土膏所育,是秦汉烟火所养,更是村集体与党员干部用心浇灌的成果。秋枫在霜降日挥毫写下的诗句,早已随着这漫溢的薯香,刻进了山樊家村的年轮里。
风过薯田,带着黄海的温润与土地的芬芳。山樊家村的魅力,便藏在这古韵与新风交织的薯香里——既有琅琊台的千年底蕴,更有村集体与党员干部共兴乡村的动人力量。站在村头田野眼见山樊家村那感人的一幕幕动人秋收画面,激励着笔者写下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和飘溢薯香的诗篇。
2025年10月23日晚初稿于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