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逐渐由科技园和工业园区经由络绎不绝穿行于马路的车辆与沉藏地底不息往来的地下铁向住宅区转移。车辆的前灯与尾灯仿佛是城市脉搏跳动的脉息,而道路两侧的路灯则似一行行整齐的景观。
每每于这样的时刻,我喜欢站在阳台上,看着对面住宅楼次第亮起或亮白或暖黄的宅灯。这灯光有的直接透过无遮无掩的玻璃窗,清亮透彻;有的隐在细纱般帘子后面,便显得更加柔和,又被洇染上主人家喜爱的颜色,也就有了自己的性格。 宅楼下方的商铺早已亮起各色灯箱,店内灯火通明,仅有两三家经营受困而歇业待租的门面例外。
当一阵清风拂过,城市白日的燥热与喧嚣仿似被吹散飘远。两楼之间的广场上,多出许多闲散的人们:有闲聊的老人,追逐嬉闹的孩童,也有并肩而行的青年情侣。广场中间的花坛正好被高大的麻棟树冠遮挡,唯有透过树冠一两处空隙才能瞥见其间的鲜艳。而侧向左下方的一块绿地则是一览无余地尽情展现着生机。
从绿地再往左,是横向的海德二道与纵向的文心二路交汇形成的T形路口。自阳台上望去,海德二道的外侧,南山书城和茂业百货商厦由远及近矗立。广场右侧,一座人行天桥横跨后海大道,其设施显示出对残障和老人的友好——桥的左侧设有垂直升降电梯。而与桥面几乎同宽的步行阶梯两旁,分置着一上一下两部自动扶梯。桥面上方,是十余个并列的弧形顶棚,顶棚相间处以灯火分割,平添几分艺术感。
海德二道、广场与这座跨越后海大道的天桥,笔直通向海岸城,在空间中连成一条隐性直线。这条隐性直线并非普普通通的一般线条,而是深圳南山区的中轴线。中轴线上的这一段,又恰好座落在鼎鼎大名的粤海街道。我住的小区海印长城一期与阳台对面的二期正落于中轴线的两侧。
海印长城一二期两个小区。楼宇的外立面呈素雅灰白色,想必当初的建造者已将城市结构与小区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融合思考。楼宇的结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楼层在15到21层之间,其高度与周边环境也格外协调,匠心独具之下毫无突兀之感。两个小区夹在横向平行的文心二路与后海大道之间,纵向则位于海德一道和海德三道之间。除各自面向文心广场的一面是商铺外,两个小区的其余三面均由藤蔓植物构成一道篱笆墙与外界隔离。篱笆墙内又设有一条车道,车道两旁都栽有景观树木,愈显静谧。
两个小区的正门都位于广场近文心二路一端。从一期正门出来,迎面是绿意葱茏的风景林木,树木背后映入眼帘的,是斜向对街的茂业百货大厦。商厦的兴隆经由熙熙攘攘进出的人群可窥一斑,常能瞥见熟悉的邻居提着购物袋归来。
沿文心二路向二期方向走去,是一条近十余米宽的人行道,由白色漆线分隔出骑行道与行人道。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随意按自己的喜好或骑或行,由此也增添了些许风险。好在道路足够宽广,倒鲜见碰撞事故。行至海德三道十字路口,斜对面是热闹的文心公园——大人健身跑步、唱曲跳舞、玩扑克牌;小孩子荡秋千、玩沙坑,活动应有尽有。
右折转向后海大道,在海德三道与后海大道交汇处驻足。只见左侧立交桥上,一辆辆私家车自桥顶冒头,飞驰而下。立交桥另一侧,奔涌而来的车流好似逆水上行,最终消失于桥的远端。桥侧下方,另一条马路并行而出,由桥而下的右转车流与桥侧直行汇合的车辆在繁忙中显有条不紊。
立交桥外侧是暮色中的腾讯大厦,它的玻璃幕墙最先接住城市的灯火。这座以“科技”为骨的建筑,在夜色里褪去了白昼的冷峻——顶部的「Tencent」标识悬于半空,棱角分明的楼体被暖金色灯带勾勒出几何线条,在深蓝天幕下既像直指苍穹的剑,又似发光的魔方。当整座城市陷入夜色,这里依然亮着不眠的灯火。那些流淌的灯光,绝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一座以科技为信仰的城市地标。
继续右转沿后海大道徐行,前方的人行天桥在夜色中分外醒目。人行道右侧,苍翠的古木华盖如伞,在灯光映照下,幽秘与华彩并存。大道另一侧,保利大厦群楼以其几何形身躯切割着天空,玻璃幕墙上光影穿梭,将深圳的科技底色展露无遗。
若登桥而过,海岸城商圈便尽收眼底。琳琅满目的招牌,仿若引人步入众妙之门。然而,唯一也最令人恼恨的,是那无处不在的喇叭喧嚣——这噪音生生将一个高端商圈降格成了低档农贸市场。每一家商户似乎都恨不能让全市场只回荡自家的余音,好俘获途经者的注意。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余光中先生《你的耳朵特别名贵?》一文中对台湾噪音的痛斥:“愈是进步的社会,愈是安静。滥用扩音器逼人听噪音的社会,不是落后,便是集权。曾有人说,一出台湾,耳朵便放假。这实在是一句沉痛的话,值得我们这个把热闹当作繁荣的社会好好自省。”
我想,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深圳,管理者们也应为此深思:竞争不应以破坏宜居环境为代价。 对比之下,更觉海印长城社区内部及文心广场商铺的安静难能可贵。
最擅长描摹街区风貌的当属巴尔扎克,他曾洞察每一条街道皆具独特个性。而在我印象中,被定义为深圳最宜居城区的南山区,亦当有其卓然气质。好在南山区对于住宅区域的噪音管理还是尽责,噪音投诉都会及时进行干预,所以文心广场的海印长城两个小区的商铺都基本上保持安静的经营,而在过街天桥上用喇叭卖唱的也得到了整治。 然而仅一桥之隔的海岸城商圈,这噪音顽疾却似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海印一二期如同一个写在城市大地上的“吕”字,其外围道路又构成一个大圈。环行两个小区一周,周长约一点一公里。中间广场热闹,外围无商业设施,这个特点让它成了周边居民散步的黄金步道。清晨与傍晚,总能见到有毅力的健跑者,少至学童,老至花甲,那位坚持晨跑、白发苍苍的老者便是常客。我与妻子自然也是其中一员。
跑步中,总见后海大道一侧,有不自觉者将车泊在人行道上, 轮胎压着盲道,给夜行增添障碍。
无论小区内部还是外围,处处可见苍天古木,绿意盎然。若不去追溯历史,谁也不会想到此地曾是后海的海滩,整个片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历经大规模填海造地方得成形。人类对自然的这番改造,竟也为动物所接纳——每日清晨五时许,窗外便开启百鸟大会,啁啾啁啾,似在筹划一日之计,又像在商讨与人类共处的法则。
文心广场正中,是由多片弧形花带共筑的花坛。其间有小道蜿蜒深入,若自空中俯瞰,宛若一朵七彩的玫瑰粲然绽放。广场上常有麻雀停落戏耍,与人仅距一步之遥——这份人雀间的睦邻之谊,堪称极致。社区微信群里,也常有邻居分享拍到的鸟雀照片,提醒大家勿扰。
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作为对海印长城社区及粤海街道文心广场周边这片独特空间的记录。它源于填海造地的历史,生长于南山科技中轴之畔,交融着市井烟火与时代脉搏。这便是我栖居之地,我的社区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