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祥,生于1919年,原祖籍是四川綦江(今重庆)人。赵正祥的父亲是个货郎,经常在四川、贵州遵义这一带往返卖些小百货,后来在遵义桐梓县松坎镇认识了他的母亲,在那里当了上门女婿,并组建了美满的家庭。赵正祥家有4兄妹,他和哥哥,还有2个妹妹。在他11岁的时候,父亲因病不幸逝世了,赵正祥就这样从小失去了父亲,是母亲把他们几姊妹拉扯大的。为了抚养这几姊妹,母亲重新拾起父亲货郎的行当,每天走街串巷卖小百货维持生计,生活过得很艰苦。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贵州遵义,并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会议。那时,16岁的赵正祥还在遵义桐梓县的一所乡村学校读书,红军长征来到遵义赤水,赵正祥了解到红军劫富救贫,真正的是在帮助老百姓,在当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这些红军简直是百姓的大救星,赵正祥梦想就是参加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那该有多好啊,这样可以解救更多的穷苦老百姓,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有一天,赵正祥利用读书出来的机会,在上学的半路上把书包埋在小桥边的泥土里面,并瞒着家人,偷偷跑去赤水,他想尽办法的找到了红军,毅然决然地在赤水报名参加了红军,从此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家中派人四处找寻,也没有打听到赵正祥的音讯,误以为赵正祥出意外失踪了。
赵正祥参加红军以后,部队的首长看他年纪太小,就把他安排在宣传队,12个人是一个小分队,宣传队主要就是负责写标语、搞宣传,部队一路走一路写,特别是逢州过县就要到前面写标语,凡是他们经过的地方都要留下标语,写的内容大都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到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手打滇军,脚踏黔军,拖死中央军,吓死两广军!”等之类的标语,赵正祥跟着红军走了好多地方,他记得走过贵州遵义、赤水、仁怀、开阳、息烽、龙里、惠水、安顺、长顺、紫云、关岭、贞丰、兴仁、云南富源等地。
据赵正祥回忆,他路过的好多小地名后来已经记不清了,但赵正祥对红军在兴仁的时候发生的事记得最清楚。据史料记载,1935年4月19日,红军长征经过兴仁,行军路线分为左、中、右三路。左路军主要为红一军团大部,由安龙县北乡进入今兴仁县马路河村,次日兵分两路,一路经大湾子、界碑、三昧塘,宿杨泗屯;一路经三家寨、叔戛、并戛,宿青底。中路军为中央军委纵队、红三军团大部和红五军团全部,4月19日,中路红军由巴铃卡子进入兴仁县境,宿县城。20日,红三军团在海河阻击了一仗后,宿潘家庄、姑屯、粑粑铺。21日,经烂滩、龙场、冬瓜林,从三道沟出县境。20日,红五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经马家屯、大丫口到达雨樟后,分两路,一路经黄家洞、犀牛坪、鲁础营,出境至兴义倮黑;一路经雨樟、上坝田、膀子田,至兴义四楞碑。4月20日,右路红军从贞丰县平街出发,从巴铃区孔寨进入兴仁县境,经纳壁、狮子、公德等地到大桥河宿营。21日,沿马家屯、雨樟,至兴义四楞碑。
当时的赵正祥和宣传队,从白层渡口强渡北盘江到达贞丰境内,然后又到龙场、卡子、巴铃、民建,经过山帽坡时,在这里打了一仗,最后到达兴仁,进入县城的时候,宣传队放火烧毁北门往大桥河丫口上的国民党军事碉楼,清除了路上的障碍,几股红军迅速占领了城区并驻扎在城里,左路军驻扎在杨泗屯,右路军驻扎在北门。
在县城里,大街小巷上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只看到一些小摊、小商贩和挑水、背煤的部分穷人。他们看见街上无人走动,便到住茅草房的人家里进行宣传,又去街上一些人家的房屋板壁上写上:“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对王家烈、犹国才摊派苛捐杂税”“反对盘剥压榨穷苦百姓!”这些标语。
当天,宣传队的红军战士,在各条街口摆上桌子并站在桌子上宣传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工农红军是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的军队。贪官污吏搜刮百姓钱财,土豪恶霸强占穷人土地,剥削穷苦人民。我们红军到此,要没收他们的财物分给所有的穷人。”红军把大户人家和商号的布匹、洋纱、衣服等拿出来分给穷人。还把南门外邓氏、张氏两家的盐仓全部打开,穷家小户都分到了盐巴,还把粮仓里的大米全部分完。红军又把仓内谷子加二成米,除留部分部队自用外,剩余全分给城内百姓。县城周边邻近的乡村穷苦百姓闻讯进城,也分得衣物、苞谷、大米等物资。开仓放粮救济穷苦人家之后才晓得,为哪样城里面几乎不得人在,是因为以前国民党的一直在跟老百姓说“红军是土匪恶霸要共产共妻”的谣言,吓得当地的老百姓,在红军来之前大家都跑到偏远的亲戚家去躲了。
红军到达兴仁城后,国民党有五六架侦察机在兴仁县城上空盘旋,飞机飞得很低,轰隆隆的声音如雷贯耳,部分群众还是第一次看见飞机。蒋介石当日即致电剿匪第二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兼第二路军总指挥孙渡令其进行追剿。
在进入兴仁县城的中午,中央军委纵队毛委员、朱德等中央领导也到达了兴仁,把指挥部设在了大街上刘季雅家的大院里,并在刘家大院里宿营,一台发电机安在了隔壁屠家,派得有人专门把守,赵正祥和大部队在兴仁住了两个晚上,他讲红军的纪律特别严,不准拿群众的任何东西,实在需要的要么用钱买,要么就用物品进行交换,不管在哪里住,走的时候都要把卫生打扫干净才能走,这些行为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4月20日清晨,红三军团的侦察兵侦察到国民党要到兴仁来阻击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就率领红三军团的战士们往安南(晴隆)方向赶去阻击国军,走到海河的时候,国民党军梁华盛的部队已经抢占了观音洞垭口有利地形,几挺机枪架在几座山头向山下疯狂的射击前来的红军。彭德怀命令红军分成两个部队,一个部队边打边退,诱敌追击,大部队则迅速的往伍箐方向跑,寻找制高点,然后迂回至伍箐侧面青杠林、对门寨的山坡上设好埋伏,等国民党军尾随而来,红军对国民党军就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态势,但是国民党军仗着有几千人并且武器又先进,战斗就陷入了胶着的状态,战斗一直打到太阳落坡才停下来。经过红军顽强的奋战,先后击毙国民党军先锋营长李继民、连长朱少臣、连副周任,战斗打到下午五点,国民党已群龙无首,四处溃逃,一部分退回到晴隆安谷,一部分往田湾方向逃跑了,红三军团大获全胜,此次战斗不幸牺牲战士13名、重伤2名,国民党的3个军官听说抬走后,葬于火神庙学塔右侧,并封墓竖碑。
仗打结束后,红三军主力向弥勒屯、潘家庄、粑粑铺一带宿营,4月21日离境。红五军团及中央军委纵队从雨樟抵达兴义。陆续的离开了兴仁,宣传队是从龙场、普安泥堡方向出去,大队部过了清水河进入云南境内。红军在兴仁两天的时间里,跟国民党军一共打了三仗。这个仗打得很激烈,在城里面的人都听得到断断续续的枪声。
到了云南平彝(今曲靖市富源县),红军和国军打了两三天的仗,宣传队有6个人被国民党俘虏,一个排长,一个司务长,一个姓黄的班长等人,国民党用尽毒辣的手段要他们讲出部队的位置和方向,6个人都誓死不说,最后被国军拉去枪毙的时候,跟赵正祥一起的有5个红军都英勇就义了。轮到枪毙他的时候,由于他在这几个人中年纪较小,危急时刻,正巧当地的游击队赶来了,就把他救了下来,他才捡回来一条性命。
就这样,赵正祥跟队伍走散了,找不到大部队去的方向,就顺着原路从云南返回黔西南州,希望可以找到受伤的站友,和他们一起追赶大部队,回归队伍。为了保命讨口饭吃,他就一路帮人做活路养活自己,割草、放牛、挑粪、种地,苦活重活都干。赵正祥不敢说自己是红军,若说出来被当时国民党任命的保长、甲长抓住毒打,那将必死无疑。所以,赵正祥在一个地方呆几天就离开。
大约过了两个月,赵正祥来到兴仁杨泗屯竹林堡,此时的赵正祥一身的泥巴,衣服破破烂烂,瘦小的身体饿到快要虚脱,举目无亲的他不知该何去何从,当地大户林姓人家看他可怜便收留了他。落点林家的赵正祥非常勤劳,只要有一口饭吃,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每天天不见亮就去割马草,林家也比较喜欢这个小伙子,经常夸赞他勤快。林家与丰岩的邓家是亲戚,邓家是舅家,林家是姑爹家,邓家听说这个小伙子很灵活,既然他勤快,林家就带他回家帮忙喂养两匹马,家里正好缺人手,林家先是犹豫了一会儿,出于是亲戚又碍于情面,最终还是答应了邓家。最后,赵正祥被邓国栋领到丰岩这个地方。
通过丰岩村好心人邓国栋的安顿,赵正祥在丰岩村暂时安定下来,并得到寨子里的长辈、叔叔伯伯、阿姨们的悉心照顾,无论是挑水、劈柴,还是放牛、割草,他样样会干,这里渐渐的成了赵正祥的家,村民都很喜欢他,他也成了这个村的子民,并且是这里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小红军。
刚到丰岩村的时候,赵正祥会抽空来到当时打过仗的伍箐和黄土佬等地方,在周围村寨群众家四处打听红军的下落,本以为找到受伤的战友就可以找到大部队,可是连续找了好久,都没打听到战友的消息,他感到非常失落,回归部队的希望一次次破灭,但他也没告诉任何人,只能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只要在丰岩有一丁点儿红军的消息,赵正祥都会去打听。后来,听说牺牲的13个烈士,被伍箐的彝族村民们安葬在了后面山坡上的洞里面,还在周围栽满了芭蕉树,后来这里称为芭蕉洞,当年在这里打了一仗,今天称伍箐战斗遗址。
以后的岁月里,赵正祥经常偷偷的去伍箐后山打牛坪,在那里祭拜牺牲的战友,有时候一去就是半天,久久的不愿离开,也许他想用一生去守护着长眠在芭蕉洞里的红军战友。还有,每逢节日伴随着他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最牵挂的还是他的老母亲。
一晃赵正祥步入了成年,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在村民的牵线搭桥下,赵正祥在丰岩一组王家上门,娶王氏为妻,就这样成了家。赵正祥老红军膝下有4个儿女,老大赵兴国(60岁离世),老二赵兴飞(70岁离世)婚出本寨陈家,老三赵兴英出嫁马乃屯王学书,赵兴权排行老五。
赵正祥一生勤俭节约,对子女的管教一直都很严格,从来都不允许孩子们拿别人家的东西,哪怕是别人主动给的也不能要,如果真的想要,要拿其他东西去跟别人互换才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承诺的时间内归还,如果做不到,都要被严格的家法管教。时刻都在教育子女,没有老一辈人不畏生死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美好时代,时常提醒孩子们要珍惜粮食,有国才有家,要爱国爱家,不仅要做一个知恩图报,成为舍得自我牺牲的人,而且要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许多年后,赵正祥在红军长征时期头部和脚上多处受伤的伤疤仍然清晰可见,不敢想象当时在那种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兵荒马乱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一身的伤得不到有效治疗,为了坚强的活下去,为了革命早日胜利,每天都要奔波几十公里,不知赵正祥怎么挺过来的,或许他当时的内心无比的煎熬。每天对亲人的思念,对战友的那般牵挂,对队伍的命运无比的担忧,但又坚信胜利曙光总会到来的,以及总有一天会和亲人团聚的,他不得不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绪中度过、悲伤过。
晚年的赵正祥儿孙满堂,闲暇时刻,他都会给子孙们讲红军长征中感人的故事,总会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他感慨万千,因身体的原因,唯一遗憾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也没能去寻找到自己的亲人,并嘱托赵兴权及家人一定要去遵义寻到亲人,这是他最后未了的心愿,也是他最放不下的心事。
1986年2月,赵正祥老红军因病不幸逝世,享年67岁。葬于丰岩村一组半边坪子。赵正祥的老伴王氏也是丰岩一组人,享年58岁,葬于马鞍山(今公墓处)。
如今,老五赵兴权(1946年正月十九日生),今年76岁,一共养育了5个儿女,分别是赵立华、赵立洋、赵彪、赵立春、赵立艳。从“正、兴、立、福”一直数到第四辈,单是赵兴权一家,目前儿孙已经多达12个人,其余姊妹的儿孙加起来的人数就更多了。
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2018年,赵正祥的儿子赵兴权带领家人到遵义寻找父亲多年失散的亲人,经过多方打听,并得到当地政府及派出所相关人员的帮助下,终于在遵义桐梓县松坎镇找到老父亲兄妹的后人有10多家,同辈的堂兄弟赵兴华、赵兴林都已年过花甲,打听到有些姊妹在贵阳或遵义城里居住。
也许是从小就听长辈讲长征的故事,特别是在长征时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建立起来的深厚的战友情,赵立华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红色家庭的影响下,孙辈赵立华19岁的时候,就报名参了军,在西藏当了5年的兵,1994年退伍后到大桥河水泥厂工作,虽然待遇不错,但是总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09年,赵立华到丰岩村委会工作,后担任丰岩村支书达12年之久,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并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2019年,丰岩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法制示范村、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赵立华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个人荣誉称号。
就这样,红色革命的火种一代又一代传承,赵家前前后后共有3人参军,赵立洋的儿子赵福荣于2016年在新疆合成第四师合成10团69225部队服役,2022年退役。并在部队曾多次获得各类嘉奖,还参加了中印边境对峙的维护。赵立洋的另一个儿子赵福涛于2022年在河南某部队服役,至今还在部队之中,这是一个光荣之家,红色革命薪火相传,其实主要都是受到曾祖父老红军的影响,无形中成了世世代代子孙们学习的榜样,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当年的老红军一个一个的离去,但这种长征精神在丰岩村的这片土地上,已经生了根、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