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宇博的头像

何宇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7
分享

李老头的回忆

1939年秋,长沙城头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味。

老李头缩在豆腐坊门槛上,一只手里在反复擦拭着,一枚铜锈斑驳的军功章。

“老李头,鬼子进城了!”王婶抱着娃撞开木门,满头黑发髻散落在她的半边脸。

老李头往竹筐里一块一块装着豆腐,右手被豆渣沾满:“总得有人给守城的战士,送一口热乎的豆腐。”

独轮车碾过弹坑时,他便瞧见一个抗战士兵。

十六七岁的脸,枪管攥得死紧,嘴唇裂着血口子。

“小娃娃,吃块豆腐暖暖身子。”老李头递过陶碗。

少年却把碗推回去:“快走,这儿要成绞肉场了。”

话音未落,炮弹在十步外炸开,豆腐车瞬间被炸翻,白花花的豆花混着血水淌了满街。

浏阳门塌了半边,守军尸体堆成小山。

突然,一群抗战英雄,个个举着残旗冲向城头。

老李头清晰地记得,一个戴眼镜的士兵,身中数弹还能死死抱住鬼子,两人滚进护城河,血花染红半边天。

七天后,长沙城还立着。

老李头从废墟里扒出一名士兵的遗体,手里攥着一张全家福,还有一枚被染血的军功章,士兵用尽最后的力气,将东西塞进李老头的手中:“替我……保管好……”

八十年后,老李头拄着拐杖爬上烈士陵园。

三千多块墓碑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掏出军功章,碑文上的“1939”被暮色吞了半边。

“爷爷,这数字是年份吗?”扎羊角辫的丫头仰着脸,鼻尖沾着灰。

老李头摸出蓝布手帕,豆香混着八十年前的烟火气:“当年啊,有很多和你一般大的抗战英雄,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永远留在了这里。”

如今在纪念馆里,钢盔凹陷处嵌着弹片,家信上写着:“见字如面”四个大字,被血渍侵蚀的已经模糊不清。

老李头停留在一张泛黄的照片前,火燎的痕迹绕着士兵的袖口——那是战争胜利后拍的,士兵站在角落,军装上还沾着豆花。

照片下方小楷写着:“誓与长沙共存亡——国民革命军第10军全体将士”。

到了深夜,老李头一人沿着湘江走去。

对岸霓虹倒映在水面,晃得让人眼花。

他摸出铁盒,月光下,军功章和碎瓷片泛着微光。

瓷片上“福”字缺了半拉,这让他想起豆腐坊门楣上的春联——早烧没了,就剩这半片,还守着八十年前的热乎气。

清晨,社区主任带着记者叩门。

“李爷爷,您给我们讲讲当年的战争场景呗?”记者话筒贴着“勿忘历史”的贴纸。

老李头的手突然抖起来,茶水在八仙桌上洇出深色:“1939年9月,长沙会战……”

采访到晌午,老李头说到士兵竟用身体堵敌人枪口时,年轻摄像师的镜片都蒙了一层水雾。

记者小张瞅见他攥着红布包:“请问,这是您最紧要的东西吗?”

老人展开红布,半块青花瓷片露出来:“豆腐坊炸那天,是抗战英雄用最后一口气换来的。”

送走记者,老李头站在湘江大桥上。

江水还是那么急,可八十年前鬼子汽艇的轰鸣,如今早变成孩子们的笑声。

一队戴红领巾的骑车掠过,车铃叮当,像当年的冲锋号。

老人突然抹了把脸:“要是他们也能看见今天……那该多好啊?!”

回家后,老李头翻开战友名册。

最新一页写着:“今日有记者来,他们眼里有光。”

窗外岳麓山的枫叶红得扎眼,像极了当年那面被血液浸透,依旧还能飘扬着的国旗。

记忆不是疤,是血脉里奔涌的长河。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