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汤汤,酉水粼粼,位于湖南沅陵县的中华书山二酉山虽无黄山之雄、泰山之壮,却因驮载千年文脉,成了文人墨客心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圣山”。
(一)一川文脉,一川锦绣
金秋的沅陵中华书山二酉山层林尽染,丹枫燃透,银杏缀满枝头。
二酉山不高然奇峻。一则石质奇。山崖上分布着黄褐色的石质薄片,层理清晰如书页,可逐层剥离,厚度仅相当于A4纸,这种独特的石质形态在国内外罕见。二则山势险。主峰海拔509.8米,与酉水河面垂直高差约400米,山体背靠青龙山,左对蟠龙山,右伴鳄龙山,酉溪、酉水环抱绝壁,形成险峻的山势与壮观的山水画卷。三则自然美。酉溪与酉水在山前交汇,形成“一清一浊”的奇特现象,被赋予“沧浪之水”的文化意象,水流切割出的峡谷景观,兼具险峻与灵动之美。
二酉山的魅力,从不止于秀绝的自然风光,更在于脚下沉淀了千年的人文底蕴,那是一段足以照亮华夏文脉的传奇。回溯至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烈焰吞噬着先秦以来的文化典籍,华夏文明面临断代之危。就在这危难之际,朝廷博士官伏胜挺身而出,为护佑文脉火种,他冒着诛九族的风险,日夜兼程,车载船运,将千卷竹简悄悄藏进了二酉山的古洞之中。正是这一英勇无畏的举动,让无数珍贵典籍躲过了那场文化浩劫,为后世留存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成语流传至今,成为文人墨客追寻知识的象征。如今,当人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山腰处的藏书洞,指尖触碰到微凉的岩壁,仍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厚重。
自那时起,二酉山便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了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圣地。宋神宗曾亲题“二酉名山”四字,镌刻于山顶,让这份敬仰随山石永存;清光绪年间,湖南督学使张亨嘉又题“古藏书处”于洞边,以笔墨致敬那段护书传奇。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而来,虔诚拜谒,留下无数诗词歌赋,为二酉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唐代诗人刘禹锡游至二酉藏书洞,挥笔写下《咏伏生》,“峨峨舆篷内,卷卷百家书。字字准宣尼,步步拟相如”,寥寥数语,便将当年藏书的丰富与珍贵描绘得淋漓尽致;宋代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亦曾在此驻足,留下“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对二酉山的敬仰与对千年文脉的追思。这些不朽的诗作,如珍珠般点缀在二酉山的历史长河中,也让这座山的声名远播四海。
受二酉藏书精神的影响,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形成了重教尚文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地百姓深信“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在这种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乌宿村成为了人才辈出的“教授村”。近几十年间,这里走出了120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时光流转至2023年9月22日,一场盛大的中华书山开山大典在此启幕,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让全国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梁晓声,以饱含深情的语调宣读开山大典祭文,字句铿锵,将二酉山的雄伟与神秘娓娓道来;微戏剧演员倪大红饰演40岁的伏胜,用精湛的演技演绎出护书时的坚毅与执着,一句“伏生愿以身为路送书上山!”响彻山间,“众书”扮演者齐声回应,那震撼人心的场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大典之上,诗歌朗诵声悠扬婉转,民乐表演韵味悠长,“开蒙启智”“勤学笃行”“朝圣祈福”层层递进,将二酉山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打响了“中华书山”的IP,更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板。
如今的中华书山二酉山,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更是研学朝圣的精神高地。当地党委政府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无数学子慕名而来,敬先贤、增灵智,在二酉山的文脉滋养中,传承刻苦求学的精神。
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书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让那跨越千年的文脉,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二)酉水含章,酉溪流韵
两水交汇之地,是文明扎根生长的摇篮,是繁荣蓬勃绽放的沃野。
当晨雾还未散尽,酉水与酉溪两条银带般的河流已悄然苏醒,它们一刚一柔,一阔一细,如大地的血脉般在沅陵的土地上蜿蜒,前者以画廊般的壮阔滋养文明,后者以溪流般的温婉浸润乡土,两水相拥处,不仅沉淀着千年文脉的印记,更矗立着因水而生的中华书山二酉山,让碧水与书香在此共生。
酉水是沅水最壮美的支流,更是湘西大地流动的画卷。它从宣恩酉源山奔涌而出,北源如健儿般冲破湘鄂渝交界的峡谷,乱石穿空间溅起雪白浪花;南源携云贵高原的温润,绕着青石板路般的田埂汇入,在重庆秀山石堤镇与北源相拥后,河面骤然开阔,化作碧波荡漾的大河向沅陵驶来。
这条河道上,“酉水画廊”是最动人的篇章,也是湖南“新潇湘八景”之一。乘船行于其间,两岸青山如黛,峭壁上的古栈道遗迹若隐若现,倒映在水中的影子随波晃动。过去,酉水河窄、水少、滩险、浪急,船工们在拉纤、升帆等劳动时,会喊起号子,如打夯号子、盘木号子等,以协调动作、鼓舞士气,号子中也蕴含着他们的生活百态和情感寄托,由此“酉水号子”应运而生。沈从文15岁与沅陵结缘,他多次走笔湘西,在作品中对酉水的风光和人文进行了大量描写,让沅陵这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从文码头”,就是他返乡探亲时小憩的地方。
酉水畔的传统古村落胡家溪,因这汪碧水成了世外桃源。胡家溪藏在酉水的臂弯里,像被时光轻轻拢住的一方秘境。从二酉山的墨香里走出,循着潺潺水声往里探,青灰色的土家吊脚楼便顺着山势铺展,木楼飞檐沾着晨露。村口千年黄连树枝繁叶茂,四人合抱的树干上,红布在风里轻摇,像是把岁月的故事都系在了枝头,这里是唐代胡凤娇皇妃的故里,古石门前似还留着旧年的温婉。而不远处的中华书山,也正因这两水的滋养,有了“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佳话,吸引着后世学子追寻文脉踪迹。
相较于酉水的壮阔,酉溪更像一位温婉的女子,河道如细密的丝线,串联起沿途的村落与田野。酉溪的水清且静。沿酉溪而上,河道逐渐狭窄,在一个叫屋池潭的农田灌溉水坝前回旋不止。大坝之上便是与古丈县交界的原清水坪乡。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是一个以苗民为主的佤乡人聚集地,走进该地的梨子湾自然村落,其出土的瓦罐碎片据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明清时代的印迹比比皆是,这是酉溪沿岸苗民生生不息的见证。
夕阳西下时,酉水与酉溪在沅陵境内相拥,水面被染成温暖的金色,岸边的中华书山剪影倒映水中,书香与水汽交织。两条河流静静流淌,冲刷着岁月的痕迹,也孕育着新的生机。无论是酉水画廊的壮阔、酉溪的温婉,还是书山与碧水共生的文脉,都是沅陵大地最动人的底色——这两汪碧水,不仅塑造了湘西的地貌,更滋养了沿岸的文明与书香,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传奇。
(三)一路风光,一路诗行
脚下新路蜿蜒,一头连着市井烟火,一头通向希望远方。路通,则事事顺达,人心凝聚,风景相融。
沅陵的秋光里,藏着一条会“发光”的路,如今随坦途成了游人驻足的诗意风光。这条被泼洒了颜料的彩虹丝带,从县城的烟火里延伸出去,一头扎进二酉山的文脉深处,将中华书山的向往、画廊揽胜的诗意、酉水听涛的惬意,串成了一串流动的珍珠,让每一段行程都成了与美好撞个满怀的惊喜。
行驶彩虹路,目光会被路面那抹跳跃的色彩绊住脚步。彩色的条纹,“此生必登中华书山”“伏胜藏书”等一块块醒目的地标顺着路势蜿蜒,连带着车轮碾过的声响,都成了轻快的旋律,唤起对千年文脉的向往。
再往前,便踏入了“画廊揽胜”的境地。路两旁的林木褪去了夏的浓绿,染上了秋的斑斓,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彩虹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车辆的前行,光影也跟着跳跃、流淌。停下车,站在路边的观景台远眺,二酉山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间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仿佛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开,让人沉醉在这无边的秋景里,不愿离去。
继续前行,耳边渐渐声响,那是“酉水听涛”的序曲。路与酉水相依相伴,一侧是色彩斑斓的彩虹路,一侧是碧波荡漾的酉水河。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的树木,听河水拍打岸边的声音,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激昂澎湃,像一首天然的交响乐。
书山之路,不仅串联起沿途的美景,更连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中华书山”不再遥远,让画廊揽胜触手可及,让酉水听涛近在咫尺。走在这条路上,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每一处风景都值得珍藏。它像一条纽带,将沅陵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紧密相连,让每一位途经此处的人,都能在一路风光中,读懂沅陵的诗意与深情。
(四)文脉绵延处,风骨照千秋
从尧舜善卷播撒道学微光,到秦代伏胜守护典籍火种,再到东汉司马徽点亮乱世慧灯,先贤足迹如镌刻在崖壁上的史诗,随沅酉二水滔滔流淌,在岁月长河里激荡出绵长回响。
尧舜之时,善卷怀揣经世之才,却不喜朝堂纷扰,携《龙书》归隐二酉山。彼时的二酉山,古木参天蔽日,清泉漱石穿林,恰是这位高士安放心灵的桃源。尧帝曾“北面而问”,躬身求治国良策,善卷轻摇羽扇,言“无为而治非无为,乃顺自然、体民情”,如春风拂过荒原,点醒君主治国真谛。舜帝继位后,三让天下于善卷,他却笑指山间流云:“逍遥天地间,以草木为邻,以山泉为友,此乐何及?”。
在山中,善卷筑茅庐于青崖下,辟薄田于溪流旁,白日耕田播种,入夜燃烛授《龙书》。百姓闻风而来,茅屋前的青石坪常坐满求知者,他讲学从不设樊篱,樵夫可携斧旁听,农妇能抱娃入席。一日山洪骤发,冲毁山下数十间民房,善卷率先扛锄疏通河道,赤足踏在泥泞里,带领村民修补屋舍。有人称他“活神仙”,他却擦去额间汗珠,淡然道:“邻里相扶,本是人间分内事,何谈神仙?”他将“道法自然”的哲思,化作了温暖人间的行动,为二酉山埋下了第一粒文脉的种子,也让自己成了后世敬仰的“书圣”。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烈焰,曾将先秦典籍烧得漫天灰烬。博士官伏胜眼睁睁看着竹简成灰、经卷化蝶,心如刀绞。他揣着一颗滚烫的心,冒诛族之险,从咸阳宫废墟中偷运出《尚书》《礼记》等千余卷竹简,用粗布裹了一层又一层,藏在骡车夹层里,一路昼伏夜行,历经风霜,终于将这捧“文化火种”护送到二酉山。
在山深处,他寻得一隐秘山洞,将竹简小心翼翼码放整齐,以石块封堵洞口,再覆上茅草伪装。此后十余载,伏胜就住在洞旁的草屋里,如守护珍宝的老兽,日夜不离。雨季来临,他怕竹简受潮,便抱着干稻草钻进洞,一点点吸干岩壁渗水;寒冬腊月,他把身上棉衣拆下来裹在竹简上,自己却裹着破旧麻布瑟瑟发抖。有樵夫偶然撞见,问他守着一堆竹片何苦,伏胜只道:“这不是竹片,是华夏的根。”
汉朝建立时,伏胜已须发如雪。他背着保存完好的竹简赴长安,在朝堂上逐字逐句讲解《尚书》,沙哑的嗓音里满是岁月的重量。当尘封的典籍重见天日,“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佳话便流传开来。那座藏书洞,也成了华夏文脉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后世传承之路。
东汉末年,烽烟四起,“水镜先生”司马徽厌倦了诸侯争霸的纷争,带着一身学识归隐二酉山,在半山腰办起了书院。他的书院没有朱门高墙,只有几间青瓦木屋,门前挂着一块木牌,写着“立德为先,问道次之”。教学时,他从不拘泥于经书字句,常带学生登二酉山顶,指点山河谈抱负。
一次,少年诸葛亮指着山下破碎的村落,眉头紧锁:“见山河疮痍,百姓流离,我愿为天下谋福祉,解苍生于倒悬。”司马徽抚着他的头,眼中满是赞许:“有此大胸怀,方可行大事。乱世之中,守仁心更难,你切记莫失本心。”除了诸葛亮,庞统、徐庶等日后的栋梁之才,也都曾在这书院里聆听教诲。司马徽从不张扬,即便培养出一众贤才,也依旧耕读度日。
有豪强听闻他的才名,派使者以高官厚禄邀他出山,遭拒后又以刀兵相胁。司马徽却端坐在书院的老槐树下,手持书卷淡然道:“我的志向,早已与二酉山的草木相融,刀山火海,亦难改分毫。”诸葛亮离山辅佐刘备时,他送至山口,再三叮嘱:“乱世逐鹿,莫以权谋代仁心。”那声叮嘱,如山间清泉,滋养着贤才的心灵,也为二酉山的文脉,添上了一抹温润而坚定的亮色。
善卷的道学、伏胜的坚守、司马徽的智慧,虽已随岁月远去,却如二酉山的古木,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唐代刘禹锡贬谪朗州时,专程探访藏书洞,见洞壁上的苔藓覆着岁月的痕迹,挥笔写下《咏伏生》:“秦时博士鬓如霜,藏简深山岁月长。莫道书亡文脉断,二酉依旧照华章。”北宋黄庭坚登二酉山,在善卷讲学的旧址前徘徊良久,作《朝拜二酉山》,将对先贤的敬仰融入字里行间。明代王阳明谪归后,也曾在此结庐讲学,把“致良知”的哲思与二酉山的精神相融,让文脉再添新韵。
如今,站在藏书洞前,指尖触碰冰凉的岩壁,仿佛还能看见伏胜当年整理竹简的身影;步入书院旧址,耳畔似有司马徽讲学的声音,穿过数百年时光传来;行走在山间小径,微风拂过衣襟,又好似与善卷的悠然不期而遇。这份跨越千年的文脉,并未在时光里褪色,反而在近代的风雨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光绪年间,自号“二酉山人”的沅陵籍画家张世准,弃官归乡后结庐沅陵北门,以笔墨致敬故土。他画梅技艺精湛,与周少伯齐名,笔下的梅花,钢茎铁枝如二酉山石般坚韧,花瓣似火,恰似千年文脉永不熄灭。张世准藐视权贵,富豪重金求画他闭门不见,可遇着贫苦百姓,却常以画作抵债济贫。彼时,湖南督学使张亨嘉也慕名而来,在藏书洞边镌刻“古藏书处”四字,笔墨与风骨相映,共同守护着山中文脉的根基。
抗战烽火燃起时,二酉山成了乱世中的文脉庇护所。1937年,乡绅龙盛恒执掌乌宿小学,恰逢大批难民沿沅水西迁,无数名校学者滞留乌宿。这位开明校长深知“文脉不可断”,果断解聘守旧的老秀才,请来李文宜等进步知识分子执教,甚至捐出自家建房的 50 根椽木,扩建校舍。一时间,校园里书声琅琅,《新华日报》的油墨香与抗日歌声交织,飘向山间;藏书洞前,少年厉以宁常趴在吊脚楼窗边苦读,油灯的微光映着酉水的波光,也照亮了他心中的求学之路。后来,武汉雅礼中学迁至此地,更让二酉山成了教育重镇,农家子弟与避难学子一同坐在课堂里,在书香中汲取力量,为日后的人才爆发埋下了伏笔。
时光流转至当代,二酉山脚下的乌宿村,孕育出了“中国教授第一村”的奇迹——近半个世纪里,这里走出了120多位专家学者。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陈建华,二酉藏书在他心中种下了执着的种子。后来投身科研,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想起那洞中的水滴石穿,“那份不服输的劲儿,都是二酉山石缝里教我的”。当年在吊脚楼苦读的厉以宁,长大后以“股份制改革”理念影响中国经济,晚年仍心系故土,捐建宗琳小学,让网络教学的微光率先照进山区课堂。如今,345级藏书大道上,学子们的诵读声与2023年开山大典的礼乐交织共鸣;梁晓声先生撰写的祭文,与伏胜护书的传奇、善卷讲学的故事,在二酉山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从善卷的茅庐讲学,到伏胜的藏书护简;从司马徽的书院育才,到张世准的笔墨明志;从龙盛恒的校舍护学,到厉以宁、陈建华的薪火反哺,二酉山的文脉,从未因岁月变迁而断裂。这座山,是华夏文脉的鲜活载体,它用千年的故事昭示世人: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冰冷的典籍陈列,而是需要以生命守护、用行动践行的滚烫事业。它更在快节奏的当下提醒我们:莫忘先贤精神,守好内心的纯粹与坚定,方能让文脉如沅酉二水,永远奔涌,照彻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