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曲宗红的头像

曲宗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9
分享

朝天阙

以寺庙的佛塔代言一方景致,普彤塔在中国不是唯一,却是第一。

彤塔凌云。南宫十景之一。

气势豪迈的文化名片,注定着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渊源大有来头。

1

        在前往深秋的路上,我的思想与一些文字一起邂逅了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梦,并形成了思想的接轨与撞击。在他的梦里,主角是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通身鎏金的身形,恍恍惚惚自西向东走近了他的朝堂,萦绕在重檐庑殿顶上,以腾云驾雾的姿势袅袅绕绕,他尚未来得及分辨清楚这位天外来客的身份,却又见其扭转方向回返而去……

梦境的场景来源于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梦醒时分,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勤政君主陷于了困顿状态,百思不解。翌日早朝,议完军国大事,便向群臣讲述了梦里奇遇。

"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史料有其记。

"昨夜之梦,乃佛陀显圣于陛下,昭示大汉国家会昌盛于天下。"史料亦有其记。

谁都爱听吉祥话,君王也如此。由此也得见这位能与班固齐名的太史傅毅能以聪明的语言成就大事。果然,中年登基、思想成熟、思维敏捷的明帝刘庄还是毫无掩饰其本能的龙颜大悦,即刻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组团西行,前往月氏国追寻佛陀,求迎佛法。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在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正式开始传人中国。

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神秘,西汉的大外交家张骞已为后世步履其行打了样。可惜位置太不占优势,遥远的路途令使团在取经道路上遇到种种艰辛。待使团一个个攻克,历经两年的艰苦跋涉,终于达成终极目标﹣﹣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两位被后来者敬崇的尊者,携《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真像来朝,白马驮真经,功勋卓著。史载,蔡情等迎佛队伍抵达国都洛阳,明帝即将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安置官署衙门﹣﹣鸿胪寺,经卷存放在皇宫内的藏书馆﹣﹣兰台石室。次年在洛阳雍关西敕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也成就了这座寺庙的金字招牌﹣-"中华第一古刹"白马寺。时为永平十年。

《四十二章经》,成为我国第一部汉译佛典,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我国,从此僧侣和信徒在修学上拥有了文字理论依托,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播。

白马寺的世,更引天下无数文人争相赋诗以记之。唐诗鼎盛时期的张继、王昌龄都留下过千古名篇。作为当事人,光武帝第四子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励精图治,仁政治国,实现了作为君王的理想与抱负,迎回佛法的举措,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表述,即:感恩遇见。

可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偶遇,又与普彤塔、普彤寺有何关系?

普彤寺的问世,是增进一种文化体系的推力,刘庄于此功不可没。

2

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

汉明帝刘庄以仁孝治国,且勤政,史载其为工作能拼到"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的程度。在迎佛法、下诏修建白马寺之前,时常惦念父皇打江山时的过往﹣﹣更始二年,即公元24年的那个者,携《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真像来朝,白马驮真经,功勋卓著。史载,蔡情等迎佛队伍抵达国都洛阳,明帝即将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安置官署衙门﹣﹣鸿胪寺,经卷存放在皇宫内的藏书馆﹣﹣兰台石室。次年在洛阳雍关西敕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也成就了这座寺庙的金字招牌﹣-"中华第一古刹"白马寺。时为永平十年。

《四十二章经》,成为我国第一部汉译佛典,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我国,从此僧侣和信徒在修学上拥有了文字理论依托,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播。

白马寺的世,更引天下无数文人争相赋诗以记之。唐诗鼎盛时期的张继、王昌龄都留下过千古名篇。作为当事人,光武帝第四子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励精图治,仁政治国,实现了作为君王的理想与抱负,迎回佛法的举措,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表述,即:感恩遇见。

可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偶遇,又与普彤塔、普彤寺有何关系?

普彤寺的问世,是增进一种文化体系的推力,刘庄于此功不可没。

2

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

汉明帝刘庄以仁孝治国,且勤政,史载其为工作能拼到"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的程度。在迎佛法、下诏修建白马寺之前,时常惦念父皇打江山时的过往﹣﹣更始二年,即公元24年的那个雨夜,其父刘秀在南宫被王郎兵逼,又逢大风雨,率随从到道旁空舍中避雨,得冯异亲煮麦饭为之充饥,遂遇难呈祥,平定河北。这段历史说起来寥寥几笔,无非是"说书的嘴,唱戏的腿",真实情境已然淹没于历史之中。因而,在白马寺肇建之前,即着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汉传佛教开宗传代的始祖和尚,先期在南宫大风亭附近建佛塔,塔北建寺,塔为普彤塔,寺为普彤寺,以示对父皇举步维艰的打江山岁月的怀念与致敬。由此也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导向,哪怕守护城门的御林军,也得熟背《孝经》。

刘庄而立之年君临天下,他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父亲刘秀宅心仁厚,登基后礼遇功臣,母亲是父亲当年"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典范贤后,甚至刘庄临终前特别立下遗嘱,将自己的牌位存放在母后寝殿的偏殿。如此温情,难能可贵,毕竟是一代帝王,取舍权衡时常身不由己,甚至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立心仪的女子为后、立自己喜爱的儿子为国本,但孝行的传扬顺应天理下达民意,自然畅行无阻且发扬光大。而有着这样品质的汉明帝,又一脉相承地把皇位传给儿子章帝刘炬,这对父子在位期间,实施仁政,安定社会,休养生息,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其时宗教的传播对推动社会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汉明帝引入佛教的理由亦是借力进行统治。毕竟,思想植入普世的信仰,通过对信仰演化为思维模式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当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对普彤寺作为"第一"的概念之争议,史志等文字有证可考,嘉靖十五年铜佛背部铭文有记,普彤塔"汉明帝永平十年正月十五日摄摩腾、竺法兰建……"光绪十一年的碑刻也有同样的记载。

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明嘉靖版的《南宫县志》亦可考。其记为:"普彤塔在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废县的解读,即明成化十四年衡漳河泛滥,南宫县城被淹没,官舍、民宅尽毁,至成化十六年,县城迁于今邑,旧城故称"废县"。

如是,足以证明普彤塔当为华夏神州之"释源",中国佛教之"祖庭"。

至于普彤塔的命名,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释义:"普以周普为义。"佛学角度,"普"即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彤"为朱色。汉代宫廷以朱漆涂染装饰,称之"彤庭",普彤塔塔身及供奉菩萨的后寺均以朱色为饰,即"彤",其规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普彤塔,不凡。

3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唐·张继《宿白马寺》

实则,当前的普彤寺没有张继笔下的白马寺如此寂寥。他表达的仅是人去楼空的心境。肇建白马寺的主场位于东都洛阳境内,与当时的国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融成一体,在落成后的长时间内成为朝廷的宗教中心。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发展,朝代更迭,白马寺自然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呈现不同的兴衰与浮沉,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普彤塔也是。它在建成后的一千九百多年的时间里,有记载的修缮共九次。从230年魏明帝太和四年第一次修缮到"民

国"二十二年的第五次修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82、1990、2004年的三次修缮,将这座塔的灵魂载入历史的群英谱。它以足够的时间长度与海拔高度围拢起863平方公里的多维度、多层面的人文与景致,以自身得天独厚的姿态俯瞰全城的其他九个带着历史温度与厚度的景观﹣﹣平岗凤翥、微峦叠翠、泮水芳莲、石佛精庐、古槐插汉、义姑遗烈、扁鹊旧封、丹朱古墓,以及风亭麦饭。值得圈点的是,与普彤塔的前生相关的"风亭麦饭"景点仅位于其不足一公里处,它们呼应之间,演绎着八世十四帝的东汉史,之后更以宗教的名义见证了将近两千年的风雨飘摇、

兴衰往复。

宗教对于僧侣和信徒而言,是融入每条脉络的信仰,这样的存活是对灵魂的一次次剥离、洗涤与升华,他们在地上的蒲团屈下高贵的膝,俯首帖耳与地面交融,形成着意识形态里的气场,以此争取着佛陀护佑的本能。有说,宗教在人类信仰体系的主导地位,其实是还原了人类最为质朴最为本真的性质,佛的慈悲是时光隧道上高擎的灯盏,诵念的经文都是为救赎沉睡的灵魂。

普彤寺的僧侣双手合十:从善念出发。

向善的情怀,只与思想境界有关,高于主义及教条。

僧人带领我们参观庙宇、院落,其间所穿插讲述普彤塔从肇建至今的各个时间节点及重大事项,并未大肆宣扬佛法典籍,而是从善念讲起,从我们作为俗人读的拗口的文字里提炼出通俗的语言,有润物无声的感召与情怀,将一些精神性的内容形成惯于经脉的血液,这要比一步一叩首的匍匐仪式更易释怀。他在讲解普彤塔的修葺时,有些遗憾地感叹普彤寺光绪十年修葺后,就再无人问津,以至后来我们眼前所见的殿堂曾全部坍塌,迹灭无存。在1992年获准省佛协恢复重建神州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议后,由弘川法师主持修建,历经三载,方才成为如今视线里的一片红彤彤的墙体,再现了明章之治的彤庭之风。

弘川法师,重修普彤寺后的首位住持,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与爱国情操被多家媒体报道,如1984年冲破台湾当局的各种阻挠辗转回国,1993年奉命主持重修普彤寺在工棚募化资金、带病操劳。在佛的怀抱里,能放下的是欲望相关,放不下的是信念使然,这位被赵朴初誉为的"中国第一爱国僧人"以身体力行的修为,将这座中国第一寺庙打理得空灵洁净,梵音缭绕。

4

有普彤寺的存在,南宫何其幸运。

漫步寺院,在苍松翠柏之间,殿阁峥嵘,洪钟长鸣,法香远溢,身高28米的普彤塔塔顶为"仰莲钻首",呈葫芦形,共四节,直插云端,是为彤塔凌云。

明、清、民国各版本《南宫县志》均载"汉光武帝巡河北,闻王郎兵至,急渡滹沱至南宫遇大风,引车入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热火,帝对灶燎衣……"大风亭遗址,也是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重要转折点,刘秀言此地是风水宝地。

与正北相对的九层普彤塔,每层的角梁上悬挂着角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音色传神,庄严、神圣感油然而生。这分庄严神圣的领地所在的南宫当然也是风水宝地。这座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之城,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行政公署、冀南军区、冀南银行所在地……

于2018年奠基、2021年开场的尚小云大剧院,同寺北的万亩湿地、森林公园"南宫湖"一衣带水紧密接连,形成了南宫湖旅游观光新亮点。

我对佛法无甚研究,无神论者的底牌在强大的佛法之前,唯立于不抵触不追随的精神层面。但我依然对因宗教推进文化发展的脉络持赞赏有加的态度,毕竟,在佛的教词里,存在着朴素的灵魂净化范式,存在着的美好都有着其合理性。

长长的岁月,惯看秋日春风。如今的普彤寺依然彰显着汉式古阁的俊美风姿,如梁启超所云:"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美哉,一方水土。一切向上。

无意间发现几只喜鹊在普彤塔塔身周边无忧无虑地你追我赶,着实给人平添喜悦。

听闻普彤塔寺的周边不缺喜鹊的存在,就像南宫不缺美好事物的发生,中国不缺仁义礼智的发扬,且时刻备份着惊喜。普彤寺,这座红彤彤的寺院,所有有生命的一切都情愿将一抹宏愿停留在大殿的飞檐之边,或者普彤塔上的壁龛之侧,一起振翅飞羽,翱翔云端。

(本文首发于《散文百家》2024年第4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