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珮瑶的头像

任珮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慎终追远,源远流长

寒冬总爱把夜色熬得浓稠,当台灯在书房洇出一圈暖黄,我揉着发酸的眼睛合上习题册时,发现客厅依然灯火通明,爸爸还在那里专注地写着什么,像极了深夜备考的我。我走近发现他在画人物关系图,就像《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图一样。他看到我过来了,立即放下手中的鼠标,认真地向我解释那些密密麻麻的人物和关系。爸爸经常加班,很晚才到家。每次回来后自己下碗面条,然后就开始奋笔疾书。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人物在他的笔尖跃然而出。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清明日,我们一家三口和爸爸的两位好友一起去江宁钓鱼。我跟着两位叔叔学钓鱼,心不在焉的爸爸却拿出了笔记本电脑,坐在草地上埋头“工作”起来。半天功夫,我们的渔护内收获满满,而爸爸已完成了一篇近两千字的散文《清明·怀念》。那时由于疫情管控我们不能回乡扫墓,爸爸就写了这一篇纪念他祖父、我曾祖父的文章以寄哀思。

爸爸说写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他翻出很多年前写过的文章,不断补充修改。一开始他把文章发在“美篇”平台。后来他说这个平台属于自媒体,他一定要把追忆曾祖父的文章发表在官方媒体。爸爸是个十分顽强的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随着一篇篇文章陆续被中国作家网和报刊杂志登载,爸爸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那一刻他早就把辅导我功课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前年10月12日,《扬子晚报》刊登了他的文章《和张謇先生对联》。爸爸说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篇文章,因为这是他在曾祖父百年前的遗稿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尤其巧合的是刊登日正好是他的生日。爸爸说文章被《扬子晚报》录用的难度极大,要大于他的专业文章被核心期刊录用的难度。我想,文章在他的生日发表,代表着曾祖父的文脉在我们身上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爸爸早就说过,曾祖父大学专业是数学,但他不只是教高中数学,还同时教物理、化学,有时还给英语、历史老师代课。爸爸说话时的眼神中充满着崇敬和自豪,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曾祖父在民国时期就编写过教科书,还喜欢诗文、书画和古琴,是个文理兼修的全才。由于种种原因曾祖父没有留下多少遗稿,所以爸爸想为曾祖父写本年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爸爸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两年多来,每个周末都能听见电话听筒里流淌的乡音。他给亲戚、邻居一个个打电话,和他们一起回忆久远的琐琐碎碎。爸爸像考古学家般拼凑着记忆的碎片,认认真真地做着记录。他还拜托各地的亲朋好友在相关单位和档案馆里查询曾祖父留下的各种资料和痕迹,翻拍一张又一张泛黄的照片。这些被时光揉碎的细节,此刻正被爸爸用墨水重新浇筑。

爸爸是个严谨的人,他总说历史容不得半点虚假。他拿出推导电路公式的劲头,反复核对各种历史资料和信息,相互印证。时间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历史冲刷,而爸爸就像一名孤勇者,在时间洪流中逆流而上,去追寻家族老一辈留下的一个又一个印记。不久前,当一沓厚厚的文稿放在我们面前,他说这本纪念我曾祖父的年谱不只是一本家族历史书,还是照亮我们子孙后代前行的灯塔。

今年我如愿考取了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中部。上周四下午,学校邀请爸爸作为外部专家给我们全体高一新生作了一场报告,题目是《从校园到职场》。这是我听爸爸讲话最认真的一次。爸爸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们受益匪浅。PPT中出现了老家精进书院的照片。当我看到几十年前毛笔书写的座右铭“work hard”以及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教师在随风摇曳的煤油灯火苗下认真备课,又看到了慈祥、睿智、儒雅的曾祖父坐在在吱呀摇晃的老藤椅上,指点着两个求知若渴的孙子。

学校本来邀请爸爸周五作报告,由于他要出差,临时调换到周四。爸爸从学校毕业后上过小学、大学、社会的讲台很多次,唯独没上过中学的讲台。曾祖父是高中老师,但由于爸爸上小学四年级以后曾祖父去外乡代课了,他从来没领略过曾祖父在讲台上的风采。因此爸爸很重视这件事情,周三熬夜干到凌晨两点才完成PPT。爸爸从小和曾祖父共同生活,耳濡目染,学生时代的许多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深受曾祖父影响,并保持至今,因此他在过去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周五是8月22日,正是曾祖父逝世二十周年忌日,也是《任苯生年谱》定稿之日。爸爸说他这次给高中生传授经验,指点迷津,也是对曾祖父——一位从教60余年的高中教师一种特殊的纪念。

我出生时曾祖父已经逝世四年多了,但我对他并不陌生。回到老家,我凝视着老式木床的凹陷床板、触摸着榆木书架的弓形背脊、拨弄着青石砚台的干涸墨垢,它们曾陪伴曾祖父度过漫长的一个世纪。前半生无论奋斗在风雨飘摇的战争时期,还是困顿于在荒谬动荡的特殊年代;后半生无论耕耘在家乡南通的三尺讲台,还是归隐于小镇余西的清贫恬淡,曾祖父始终恪守着一位清正知识分子的信念:坚持真理,学有所用。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在未来的漫漫人生道路上,无论坦途还是坎坷,我也要像曾祖父一样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开学在即,认真品读年谱,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跟随曾祖父穿过余西镇的千年龙街,来到迎江门码头,和家人们挥手告别,踏上驶往南通城的汽油船。他开始了通州师范的求学之路,我开始了高中学习的新征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