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玉涛的头像

任玉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墨香里裹着爽朗的笑

挥毫泼墨歌盛世,情感流入字行间。一撇一捺写民族,幸福美满乐逍遥。

书法,是古老文明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字艺术形式,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按照特定法度创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新时代,富裕的人民,特别注重美和乐,尤其是城乡,雨后春笋般掀起书法热潮,无不散发着勃勃生机。

临西县城不大,大抵属七线城市。这里的生活节奏舒缓,慢下来的日子才透着烟火情趣;小县城的发展却欣欣向荣,水上公园带热了房地产,商贸城拔地而起,宽马路向远方延伸,旧城改造的热潮里,处处是新生的气息。地方发展,向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而书画艺术,正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活的文化核心。县文化体育中心深处,便藏着一片热闹的“江湖”——大运河畔冀东南的书法圈。

临西县不足40万人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京杭大运河便于管理,由山东省划为河北省管辖。早在十六国后赵建平六年(330年)建县(临清县)在此,金代天会年(1127年)因洪水迁徙大运河东。县域为书法故乡。清光绪丁丑科进士张东瀛善书法,其书“挥翰淋漓,润劲苍浑”有长史风。周惊湖自幼工书,至终不怠,楷、行、草、隶、篆俱佳,尤精魏书。当今有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省书法协会会员多名,县内书法协会会员100余人,书法爱好者遍布乡镇社区及学校,尤其是退休离岗的同志成为群体书法圈。

若要给这圈子画幅像,得用一支兼毫笔,蘸上浓淡相宜的墨,先描摹出最亮眼的一群人:老干部。这群老同志,大多是退休的局长、主任、校长、经理等人员。卸任不褪色,他们对书法的瘾头非但没减,反而化作传承文化的热忱,成了临西县域书法事业里最坚定的践行者。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办公室与活动室,门就从没清闲过。

他们搞创作、做交流,向国家、省、市老研会主办的展览推送作品,劲头足得像在岗位上时一样只争朝夕。每天上午,老局长拎着黑色帆布笔袋——里面装着三支不同型号的兼毫笔——迈着稳健的步子上楼。一进门,添水、研墨,动作自然连贯如行云流水,比当年批文件还要专注。“老赵,昨天写的《兰亭序》再拿出来瞅瞅?”“李主任,你那幅隶书‘厚德载物’,比上次更有神韵啦!”你一言我一语,墨香里裹着爽朗的笑,热闹非凡。

他们可不止在屋里“自嗨”,办起活动来,劲头比年轻人还足。“书法进校园”是每年的固定项目,重阳节前准会走进县一中、二中、职教中心。几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往操场的长桌后一坐,铺开大红宣纸,学生们立刻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眼睛瞪得溜圆。张老曾是老校长,写起楷书来一笔一画,规整得像印刷体;孩子们捧着作业本求“墨宝”,他来者不拒,还不忘念叨:“写字如做人,横要平,竖要直,半点不能歪歪扭扭。”

去年的“书法进机关”更热闹,县水务局把会议室桌子布置成书法创作案,老干部们现场挥毫写节水宣传作品,“上善若水”“滴水可贵”“水是生命之源”等大字作品一挂,来办事的老百姓都忍不住驻足端详。用他们的话说:“咱退了休,不给国家添麻烦;拿毛笔写写画画,给社会精神文明做奉献!”

每逢国家大事节点,县老研会先组织办书画展览,再编辑印制精美的书画作品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书画作品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作品集》《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书画作品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书画作品集》,硕果累累,为县域书画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功在当代,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只是,与老干部们的“朝气蓬勃”相比,县书法家协会与青年书法家协会的日子,却显得有些“暮气沉沉”。县书协挂着官方牌子,却鲜少开展活动,偶尔在微信群里发个“作品征集通知”,底下响应的人寥寥无几。青年书协更有意思,成员有个体商户、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学生,成立时喊得响亮——“继承传统,振兴书法”,可没过多久,群里就只剩抢红包的动静了。

有次笔者去县文化馆办事,碰见青年书协的小吴,他正对着手机叹气:“上次组织‘笔韵润民心,书法进万家’社区惠民活动,报名的有十几人,最后只来了五个,还都是主席打电话催着去的。”问青年书法家为啥不常练字,他苦笑着摇头:“白天要上班,晚上得陪孩子写作业、照顾老人,哪有时间磨墨?再说,写了作品也没有市场、没动力,不如刷会儿短视频实在。”小吴的无奈,藏着圈子里青年群体的共同困境——书法这门艺术,背后藏着不少门槛。

文房四宝看着简单,真要讲究起来,门道与开销都不小。宣纸分生宣、熟宣、半熟宣,生宣吸水性强,适合写行书、草书;熟宣不洇墨,适配小楷;好的生宣一张就十几块,写坏几张都让人心疼。毛笔分狼毫、羊毫、兼毫,狼毫刚劲,适合勾勒;羊毫柔软,宜于铺毫;能工巧匠做的品牌笔,一支要几百甚至上千元。砚台得选端砚、歙砚,哪怕是普通的罗纹砚,也得挑质地细腻、发墨快的。墨汁更有讲究,品牌墨块在砚台磨出的墨汁光亮馨香,松烟墨偏黑沉,适合篆书;油烟墨带光泽,适配楷书;差的墨汁写出来的字发灰,落在纸上没精神。

除了文房四宝,印泥得选西泠橘红色的才够档次,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万绿丛中一点红”,更是讲究。临西周边县出了位治印高手,曾在中国书法兰亭奖(中书协主办,书法领域最高奖)中荣获最高奖,据说他刻一方印章润格上万元。能在书法领域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终究是凤毛麟角,这样的高档消费,让不少青年望而却步。有次笔者陪朋友去买文房四宝,董经理笑着说:“这玩意儿就是‘烧钱’的主儿,除了让你心里舒坦,换不来实际经济效益。”朋友犹豫半天,最后只买了一本字帖、两支普通毛笔和三袋米字格练字纸:“先练练手,等真入了门再说。”

即便如此,县城书法圈仍维持着“老中青三结合”的格局。每年县文联组织“书画进企业活动”,活动上的作品各有特点:老干部们的作品是绝对主流,楷书端正大气、行书流畅自然,每一笔都透着常年练习的功底;中年人偶尔有几幅作品参与,多是行书或隶书,带着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与小想法,却总少了些系统钻研的火候;年轻人的作品最少,要么是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的楷书,要么是学“田氏欧楷”的作品,看着工整漂亮,却少了传统书法的韵味,经不起细品。

饭桌上,大家互相恭维着:“周老这字越来越有味道!”“范老师这笔法进步真快!”“小刘年纪轻轻就写这么好,前途无量!”一团和气的背后,散了场也有人嘀咕:“整体水平还是弱,连入省展的水平都差得远,说到底还是没摸到书法创作的真正‘法门’。”

其实谁都明白问题在哪儿——当今社会的人太浮躁,沉不下心钻研经典。老干部们虽勤奋,却大多停留在“写熟”的层面,对书法的章法、笔法、墨法琢磨不深;中年人忙着养家糊口,练字只是偶尔的消遣,难成体系;年轻人更喜欢“速成”,总想着走捷径、上国展冲刺班,却忘了“书为心画”的真谛——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长期的练习积累,写出来的字就像没根的浮萍,少了灵魂。有次笔者跟一位老书法家聊天,他指着墙上的《兰亭序》拓本说:“古人练字,动辄十年二十年,临帖、读帖、悟帖,缺一不可。现在的人,练了二三年就想着参加国展、入中书协,哪有那么容易?”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了全国城乡。大家渐渐明白,振兴不只是村里建起漂亮广场、安装健身器材,或是砌花池、种花草、刷白墙、盖新房,更要提升老百姓的精神境界。每年临近春节时,县文化馆会组织书法家们去农村搞“送春联进万家”活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老干部与青年书法家围坐桌前写春联、送福字,老百姓们排着长队等候,孩子们挤在桌旁看新鲜。有个老乡说:“以前过年都是买印刷的春联,现在有书法家亲手写,字里行间都是温度,感觉年味都浓了!”如今村村都有“农村书屋”,有的村还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当“书法室”,摆上几张桌子、几方砚台、几支毛笔——设施虽简陋,却也吸引了不少村民闲暇时来写几笔,感受书法的魅力。

看着这一切,笔者忽然觉得,县城书法圈的未来,就藏在九个字里:静下心、忌浮躁、研经典。一位知名书法教授说过:“不学王羲之下笔即是错,不懂笔法等于没学书法。”笔者完全认同。老干部们可以多带带年轻人,把常年练字的宝贵经验传下来,一起向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玄秘塔碑》等传统经典法帖致敬,从古人的笔墨里汲取创作养分;在年轻人中多培养些书法爱好者,抽时间拿起毛笔,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书法的宁静与力量。

毕竟,书法从不是奢侈品,也不是炫耀的工具,它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能在喧嚣生活中寻得内心宁静的“精神良药”。

近日,翻看县文联辑印的《书画摄影精品集》,笔者有了意外发现:集子里有两幅临摹本县已故书法名家的魏碑风格作品,笔力雄健、韵味十足;年轻人的作品所占比例虽不高,但其中一幅柳体楷书格外打眼——笔法虽显稚嫩,却一笔一画都透着认真与执着。青年书协的小冯拉着笔者的手兴奋地说:“明年我要沉下心好好临帖,争取能入个市级书法展!”

看着他眼里的光闪闪发亮,笔者忽然想起“薪火相传”这个词。县城书法圈的“火苗”,不只在老干部、书法前辈的砚台里烧着,年轻人这儿也添了新柴禾。

书法这门古老的国粹,其魅力本就在于无尽的探索与精进;而县城书法圈的同道们,正循着这条正道,一笔一画,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传承、弘扬的未来,大运河畔54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必将是处处墨香里裹着爽朗的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