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新立的头像

王新立

鲁迅文学院学员

文学评论
202509/26
分享

读《人生》,悟人生

永远忘不了,得知自己高考落榜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心里像压上一块巨石喘不过气来。就在我以为青春只剩灰暗时,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不经意间闯入我的视线。翻开书页,主人公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故事,竟成了我那段青涩岁月里最亮的光,也让我在别人的命运里,读懂了关于选择与成长的重量。

初读《人生》,最让我心疼的便是刘巧珍。这个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姑娘,没有读过书,却有着金子般纯粹的心灵。她会在高加林失意时,悄悄把煮好的鸡蛋塞到他手里;会在两人被村人议论时,坦然地站在高家林身边,坚定地说“加林哥,我信你”;她甚至不懂“星期天”的真正含义,却会在柴草堆里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无限深情地对高加林说“等咱们结婚了,我也让你过星期天”——那是一位农村姑娘所能想到的,给爱人最体面的幸福。那一刻的他们,没有文化差异的隔阂,没有身份地位的距离,只有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让我忍不住相信,这样纯粹的爱情,一定能抵过所有风雨。

可路遥不是心软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生”,从来都充满了现实的棱角。当高加林有机会进城当记者,遇见了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黄亚萍,内心的天平便开始倾斜。他不是不爱巧珍,只是年轻的野心、对城市生活的渴望,终究盖过了那份黄土高原上的深情。他对巧珍说“我们不合适”时,巧珍没有哭闹,只是平静地转身,可那双曾经满是笑意的眼睛,却像蒙了一层灰尘。读到这里,我曾恨过高加林的“忘恩负义”,恨他辜负了巧珍的真心,可后来再想,高加林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里,无数年轻人的缩影?他有才华,有抱负,却困在黄土坡上,当机会来临时,他想抓住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改变命运的可能——只是他忘了,有些选择一旦做出,就再也回不去了。

高考落榜后的那段日子,我总觉得自己就是“失意时的高加林”,一度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甚至想过跟着村里的人外出打工。可每当我合上书,巧珍那双坚定的眼睛、高加林在困境中仍未熄灭的野心,就会在我脑海里浮现。巧珍被抛弃后,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擦干眼泪,嫁给了老实的马拴,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高加林最后失去了工作,回到了农村,却也在挫折中明白了“人生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他们的故事让我突然明白:人生从不是一条笔直的路,落榜只是一个岔路口,而不是终点。就像高加林在黄土坡上能写出好文章,巧珍不识字也能把日子过好,我也可以在另一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后来,我到村小学里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再后来,我又到了乡政府当上一名新闻通讯员。每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烦恼时,我就会翻开《人生》读几页。我会想起高加林在公社里熬夜写新闻报道的样子,想起巧珍为了帮他,悄悄去镇上卖馍的场景——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生活拼尽全力,我又有什么理由退缩?渐渐地,我不再把落榜当作耻辱,而是把它当作成长的一课: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跌倒后,都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如今再读《人生》,我早已没有了当初对高加林的怨恨,也多了几分对“人生”的理解。高加林的错误,不是他想改变命运,而是他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丢掉了最珍贵的初心;巧珍的可贵,也不是她一味的付出,而是她在被伤害后,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路遥在书里写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考落榜是我人生的“紧要处”,而《人生》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那段青涩的岁月,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在挫折中学会了坚强。

现在的我,早已走过了那段灰暗的时光。但每当回首往事时,我依然会想起《人生》里的故事:它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步选择,都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而这,正是路遥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