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新立的头像

王新立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509/26
分享

做清醒的糊涂人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的门生颜回到集市上办事,看见一家布店门口有两个人在吵架。卖布者要向买布人收取二十四文钱,但买布人却说,你说过一尺布三文钱,我买八尺布应该是二十三文,你为什么要收我二十四文?颜回一听,走到买布人跟前说,这位仁兄,你错了,三八二十四,你应该付给店家二十四文才对。买布人很不服气,指着颜回说,你有什么资格说话?三八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只有孔老夫子才有资格评价,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吧,孔子是我老师,如果他说是你错了怎么办?买布人说,如果我错了,我把头给你。如果你错了,你赌什么?颜回说,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上的帽子输给你。二人找到孔子说明情况后,孔子对颜回说,你错了,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买布人伸手摘下颜回的帽子,心满意足地走了。此时,颜回心里一肚子不服气,认为老师糊涂了,就忍不住问道,老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孔子说,你说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子重要?当然是生命重要。孔子说,这就对了。如果我说三八二十三,你输的不过是一顶帽子;如果我说三八二十四,他输的可是一条命。因此来说,三八可以是二十四,也可以是二十三。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是一个清醒的人,这也是圣人的智慧。

反观现实生活中,许多因鸡零狗碎之事引起的无谓争吵,总将当事者困在是非的窄巷里。就像故事里颜回那样的人,捧着“三八二十四”的算术铁律,以为真理如青铜铸器,容不得半分商榷。直到孔子一句“三八二十三”,像一块石子投进静水,在惊起的涟漪里,让颜回看清了清醒的第一重模样。

世人多如卖布人与买布者,将“标准答案”当作丈量世界的唯一标尺。算错了账要争,论错了理要辩,仿佛赢了口舌便能握住真理,却不知在生死、人情的天平上,数字的对错轻如鸿毛。孔子的“糊涂”,是看清了买布人以头颅作赌注的疯狂,懂得当执念将人推向深渊时,用一句退让托起生命的重量。这清醒,不是不懂算术,而是明白何时该放下算术;不是不分对错,而是知道比对错更重要的东西。

当颜回怀着不解,上前追问“三八到底是多少”时,孔子的回答道破了清醒的本质:重要的从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握着数字的人,是否懂得权衡轻重。三八二十四是算术的真理,三八二十三是救人的智慧,前者是规则的坚守,后者是变通的慈悲。真正的清醒,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固执,而是在规则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与退让之间守住本心。

世间的许多道理,如同上面故事中的那八尺布,丈量的不仅是长度,更是人心的宽窄。有人困在数字里争论不休,有人却在数字之外看见生命的重量;有人执着于表象的对错,有人却在表象之下守护珍贵的温情。一个清醒的人,从不被单一的标准束缚,他懂得在该坚持时坚守,该变通时柔软,在看清世事后依然保有温度,在洞悉规则后依然懂得慈悲。

清醒从来不是看透一切的冷漠,而是看透一切后依然选择的通透。就像孔子心中,三八始终是三八,但它却能在不同的境遇里,成为守护生命的铠甲。这智慧,不是随波逐流的圆滑,而是历经世事沉淀后的笃定——知道何为重要,何为次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握着心中的标尺,不偏不倚,亦刚亦柔,最终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