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新立的头像

王新立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510/18
分享

笔尖下的山河与故乡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汝南人。四十多年来,我用手里这支充满温度的笔,深情地记下了对故乡的美好记忆,也写下了我眼中祖国日新月异的模样。也许正因为如此,2023年10月,当我收到中国作家协会寄来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时,手抚着那行烫金的字,我突然明白追求多年的“作家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而是与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这个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的——强国复兴的路上,有我,有我们每一个用热爱书写时代的人。

我的创作生涯,是从故乡的田埂上“长”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在村小学当民办老师。那时的故乡汝南,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交通状况远远不像现在这般四通八达,一条条泥土路坑坑洼洼,下雨时一脚下去能陷到脚踝。村里那些白发老人常常叹着气说:“咱这地方,啥时候能让娃们不用踩着泥巴上学,就算烧高香了。”转眼到了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掀起了“城乡道路村村通”建设高潮,计划将泥泞了半辈子的乡村泥土路全部铺成石沫水泥路。当修路工程队来到我村时,我亲眼看见带队的王队长与工人们一起扛水泥袋,右肩膀都磨出了血泡,可他却拍着胸脯说:“咱汝南人祖祖辈辈走土路,现在党和政府出钱给咱修水泥路,咱得把活儿干漂亮!”有天傍晚下暴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被雨水冲开一道沟。王队长带着二十多个村民,冒雨用塑料布盖住路面,而他们浑身湿透,个个成为“落汤鸡”。我把这个真实的场景写成一篇纪实散文《土马路换貌记》,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当参与修路的村民围着报纸,听我念着他们自己的故事时,每人脸上都露出自豪的神情。就是从那时起,我忽然明白,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在沾满泥土的生活里。真实的生活,才是写作最肥沃的土壤;而歌颂,不只是唱赞歌,更是把普通人的悲欢与时代的变迁写进字里行间。

后来,我离开了村小学,几经辗转,先后到镇文化站、县广电局、县委宣传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有了更多机会走遍汝南的山山水水。我见过宿鸭湖的渔民凌晨撒网的身影,听过南海禅寺的钟声在清晨的薄雾里回荡,也见证了在故乡金灿灿的麦海中,“中原第一镰”开割时,乡亲们敲锣打鼓的热闹场景。记得2017年脱贫攻坚期间,我到一个镇里采访,听到这样一个故事:镇里要建一个文化广场,征地的时候,有位姓陈的老党员主动把自家的菜地让了出来,有人劝他:“这地种点菜够你吃大半年,让出去多可惜。”老陈却摆摆手说:“咱这辈子没做过啥大事,能让镇上的孩子们有地方玩,老人有地方遛弯,比种啥都值。”

我把老陈的故事写进一篇散文里。在文章里,我没有刻意拔高,只是如实记录了他在菜地里移栽最后一棵白菜时的不舍,以及看到广场建成后孩子们在滑梯上欢笑时的欣慰。文章发表后,老陈拿着报纸找到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你把我写得太好了,我就是做了点该做的事。”可我知道,正是这千千万万“该做的事”,才拼成了家乡变化的全貌。从土路到柏油路,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村里没有一本书到建起农家书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是乡亲们自己干出来的。我的笔,就是要把这些“干出来”的故事记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家乡,正在一步步变好;我们的祖国,正在一天天强大。

这些年,我写得最多的,还是身边的普通人。有扎根农村三十年的农技员宋启明,他带着乡亲们种大棚蔬菜,从选种到施肥手把手教,让曾经的“望天收”变成了“稳稳的幸福”;有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李猛,他用电商平台把汝南的松花蛋、烤鸭蛋卖到了全国各地,让家乡的特产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写他们的汗水,写他们的坚持,也写他们的梦想——因为我知道,强国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由这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梦想支撑起来的。

2020年疫情期间,我被困在家里,却没有停下笔。我看到村干部穿着防护服挨家挨户排查,看到志愿者为隔离户送米送面,看到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支援武汉。有一天,我隔着窗户看到村口的值守点,几位老人裹着军大衣,在寒风里举着“外来人员禁止入内”的牌子,一夜没合眼。我把这些感动写成了系列随笔《疫情里的家乡温度》,发表在省报的副刊上。有位读者在评论里说:“看了你的文章,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们能打赢这场仗——因为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强国复兴,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担当。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笔,把这份担当记录下来,传递出去。

随着创作的积累,我的作品渐渐得到了更多认可,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近千篇文章,还出版了《亲近你,汝南》《远逝的乡韵》等四部个人散文集。2023年,当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有人问我:“现在,你已是‘国家级’作家了,是不是要写点更‘宏大’的题材?”我笑着摇头:“对我来说,最宏大的题材,就是家乡的变化;最动人的故事,就是乡亲们的生活。”

如今,我觉得,手里的这支笔有了更加沉甸甸的意义。三十多年来,我从一个记录者,慢慢变成了参与者、见证者——我见证了故乡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而我的写作,也从最初的抒发个人情感,变成了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的自觉行动。我知道,我的力量很小,但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写下去,就会有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美好,看到祖国的强大;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强国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窗外,和煦的阳光正洒在汝南大地上,金色的光芒铺满了田野和河流。我拿起笔,又一次写下:我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每一个人,爱这个正在复兴的伟大祖国。强国复兴的路上,我会一直用我的笔,为时代歌唱,为家乡喝彩——因为,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