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提到修身,总会想起《大学》开篇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即是《大学》的“三纲”。紧随其后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令人津津乐道。能说不奇妙吗?天下大事,从修身开始,那是两千多年前就定了的事儿。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愣将《大学》从《礼记》里面抽出来,单独成书,也不无道理。朱熹狠下心来,呕心沥血多少年,将它跟《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作“四书”,弄了个《四书集注》,更是名垂千古。其实,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从来就绕不过修身这个话题,荀子怎么能例外呢!
接下来,老先生又会怎样讲修身,真是期待得很。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尤其是语言风格,荀子依旧咄咄逼人。从嘴里蹦出这个“善”之前,他的情绪早就酝酿好了。他说,看到善良的行为,最好谨小慎微地拿它来审视自我;遇见丑恶的呢,务求心怀恐惧,随时反省一下子;善良的品行操之在我,那就满怀信心、好好地珍爱自身;相反,就得从厌恶自己的言行当中赶快惊醒过来。再者,别人指责我又恰到好处,这该是我的老师;有人赞美我也属中肯,那该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一定是害我的死敌。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讨厌贼人,更加钟爱善良的品行,得到劝告便会警惕,他不想进步,可能吗?
说着说着,横竖就有了对比。言下之意,小人不一样。他们昏乱,却恼火旁人对自己的责备;他们窝囊,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他们心如虎狼、行如禽兽,却记恨人家揭发自己的罪恶。他们亲近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的人。这些人,听不进善良正直的话,看不惯忠诚耿直的事,老以为有人在讥笑自己、戕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自取灭亡,又可能么?
老夫子啊,咱们姑且不论君子和小人有别,也不说古时小人跟今日小人在语义上的出入,单单这话,说的是不是有些过了?熟料,先生不假思索,立刻反驳,“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呦,果真如此严重。或许,他并不觉着自己的话有多么狠,但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所以,换了个说法,自顾讲下来。
礼义是无往而不善的。用它修身养德,能叫人在显赫的时候处世,在窘困的低谷立身。人,一旦动用了感情、意志和思虑,若是遵循了礼义,就会通达和顺,不然只能颠倒错乱、懈怠散漫。生活当中,穿衣吃饭,一动一静,越过礼义,只会触犯禁忌,闹不好还得生病。当然,容貌态度、进退行走,合了礼义,就属文雅,也能远离庸俗。此时此刻,好的赖的,都叫他一个人说了,仿佛还不过瘾。
这不,只见他从袖筒里面掏出一摞“尺子”,林林总总,啥都有。抽了一把,名“谄”,意思是说卑贱地讨好巴结别人。又抽一把,名“谀”,是说为着迎合别人,光讲一些别人爱听的话。忽然,许是先生乏了,没有抓牢,手里的“尺子”撒落一地。哦,这个“是是,非非”,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知”,是智慧;那个“非是,是非”,否了对的,信了错的,叫“愚”,是愚蠢。拨弄来拨弄去,“盗”,“诈”,“诞”,好似求签解签的竹片片,太多了,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在先生看来,人有缺点,犹如得病,有病就得治。怎治?莫急,他早已备下方子,照方抓药便是。方子写着四个字,叫“治气养心”,背后的道理仍然是礼义,这是亘古不变的;若要治愈,更离不了良师的开导。好比说,对血气刚强的人,就得让他心平气和下来;像那胆大勇敢又凶猛暴戾的人,得叫他循规蹈矩地安稳做事;假如行事轻率不够慎重,需用举止安详的法子教他节制;又如心志不高却贪图利益的人,最好是用高远的志向去激励和启迪他……
一口气讲下来,老夫子的确累了。但是,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正如他自己说的,“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可见,圣贤之为圣贤,无不教化人心,而又身体力行。凡事较真儿,一点一滴,从我做起,推己及人,颇有些固执,更可爱极了。荀子讲“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是明证。
所以,圣人的内心常常装满忧虑,言语近乎哀求,是那么的苦口婆心,就渴望人们相信他、跟随他,一心践行礼义。话到此处,荀子似乎又来了精神。他讲,骏马一天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能到达。只是,执意去走那无穷的路途、追赶那无尽的终点,这劣马就是跑断骨头,扯断了筋,也不可能赶上骏马。换句话说,要是有一个终点,那千里的路程即使再远,无论先后快慢,说什么也能抵达。然而,忽左忽右、时进时退,就是六匹骏马也到不了想去的地方。看那瘸腿的乌龟,一步一步,也能爬出千里之外,何况人呢!人的天资纵然有别,可也没有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的悬殊大呀?没有其他的理由,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做罢了。
做什么呢?当然是崇信礼义,研习礼义。终身修道,尽管成不了圣人,甚至君子,也要做个钟爱礼法、诚心效仿的学士。实在是,人没了礼法,就会迷惘而无所适从;唯有无限地接近它的准则,才能遇事不慌不忙,处之泰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礼法固然重要。可就在此时,荀子又卖起了关子。“师者所以正礼也”,这后半句话才是真传。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帮着学生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便没了依据;没有老师,从哪里晓得礼法是这样的呢?照着礼法去做,人的性情就能从容;为师这般说,我也这样说,这是理智上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成圣人了。如此看来,无视礼法、漠视老师,就如同让瞎子分辨颜色、让聋子辨别声音,除了胡说乱来,又能干出什么好事呢!一言一瞥之,学习嘛,学习礼法不假;可那老师,才是安奉礼法、以身作则的人。
安奉礼法、以身作则,这是老师的角色扮演。反观学生,无不是紧紧靠近老师。如果有一天,学生成了君子,那可不得了。为啥?君子是智慧德行的化身和象征。在现实里面,君子对求取利益显得漫不经心,可对避开祸害是早有准备的、对避免耻辱是诚惶诚恐的、对奉行道义是勇往直前的。君子虽然贫穷却志向远大,那是他要弘扬仁德;身处高贵但体貌恭敬,为的是减少威势;居于安逸又不精神懈怠,不过是他选择了合礼的法则;即便劳累也不会无精打采,只因是他忠诚于礼义。再者,愤怒的时刻不过分处罚人,高兴的刹那也不过分奖赏人,这是他奉行礼法的观念超越他的私情,一直善用道义来战胜个人的欲望罢了。
这一讲算是讲完了,先生起身离去。
堂下回味,我好像有点儿听明白了。礼义道德,事关修身,更关乎长远,着重是亲近良师,守住内心的洁净和安宁,日复一日,学得谨慎、行得真诚,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诚意正心,砥砺前行。修身养心,有心动有行动,是知识更是智慧!
只不过,瞬间又有些迷糊,大概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缘故吧。还有,这毕竟是两千二三百年前的人说的话,时移世易,很多规矩都变了。变和不变,织成一张网,穿越时空,那叫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