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读季羡林大师的哪一本书,上面有一句张元济老先生说过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句话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内心总渴望着把书读好,可事实上都读成了一锅浆糊、一锅粥,也因此特别羡慕读书好的人,更妒忌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我最最佩服的人里面,作家三毛便是其一。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读《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读遍市面上所有的世界名著,即便“当年逃学也不是为了别的,逃学为了是去读书”。然而,她把书读成什么样子呢?她说:“在一次一次的顿悟中,那沉重的大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和思想,突然发觉,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又说:“想到雨夜看书的享受,心里又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和欢欣,夜是如此的美,黑夜淋雨,更是任性的豪华。”哇哦,这是何等的境界?把书本上的东西吃进去,内化于心,又变成了自己的智慧,“那沉重的大书架”慢慢地化作了虚无,可真是一个奇才!
其实,第一次被她吸引,还是读高一那会儿,学校旁边的书店里摆着一排她的书,简装版的,浅蓝色的封面,哪个出版社已经忘记了。那个时候穷,只得隔一段时间来买一本,迫不及待听她讲万水千山走遍的故事。她的字也蛮有意思,仿佛是“回形针”折出来的,有棱有角,统统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活脱脱的像一个个压扁了的“比萨斜塔”,里面折射着她的倔强和执着,也就更加让我敬佩了。
三毛的书就是她走的路,她把一路的风雨和风景都写进了书里,只是这一路走得艰辛。她说,“我的功课不行,数学考零分,唯一能做得好的只有国文”。这是真的。因为数学考不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可恶的女老师在她的两个眼眶上用毛笔画了大大的“零蛋”,让她受了极大的创伤,为此还专门看过心理医生,也一直不见好转,在初二年级就辍学了。那样的日子是苦闷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去不掉的自卑,在初初探出触角的时候,便打败了没有信心的自己”。可怜天下父母心,耐心辅导她诗词古文,也教她英文。不久,拜师学画,还获了奖,渐渐地走出曾经的阴影。十九岁那年,处女作《惑》在白先勇先生主编的《现代文学》上发表,叫她欣喜若狂,更好似人生第一次拥抱了明媚的阳光。日后,她能写出优美的散文,她能叽里咕噜讲几国的外语,她能到大学教授写作和哲学,不得不说是得了父母的爱,是父母的爱成就了可爱的三毛。
可爱的三毛是惜时如命的。在她那儿,不舍一丁半点儿的浪费。她说:“我不能休息,不教书了,写作就来,不写作时,看书也似拼命。”只是世上的书太多,又将如何读呢?“自然明白看书不能急躁,细细品味最是道理。问题是生而有涯,以百年之身,面对中国的五千年,急不急人?更何况中国之外还有那么一个地球和宇宙。”是啊,书是读不完的,除了惜时、除了拼命,又有什么法子呢?何况,她还有一半的时间在旅途。
假如没有过人之处,那她就不是三毛了。读书、写作、教书、演讲、旅行,忙得不亦乐乎。但这些还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率真也会触及困惑,她的情感也会遭遇痛苦,她的辛劳也会碰到无助,那又将如何看待和突破呢,听听她怎么说?
“每一天,活得踏实,将分内的工作,做得尽自己能力之内的完美,就无愧于天地。”
“我以为,不断地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
“磨炼这回事情,就如同风雪中的梅,愈冷它愈开花。逆境,由这个角度看过去,也产生了意义和光辉。”
这就是三毛,总能吹开生活的迷雾,探清前行的路,而且会说,“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更丰富了”。接着,她又把生活搬到了自己的一本本书里,尽管她只承认说“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欣赏一支笔,只做生活的见证者”,“绝对不敢诠释人生,让故事多留余地,请读者再去创造,而且,一向不用难字”。的确,读她的书,好像在听邻家大姐唠家常,分明是享受的。不过,她又是极其谦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无时不在洞穿生活、诠释人生,把美好和祝福一点不剩地献给读者。
所以,读书,读三毛的书,犹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沿途并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快意,不知道会经历什么样的刺激,也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当然啰,每次都少不了收获。
三毛,是当代中国一位了不起的极有个性的作家!也正如此,贾平凹老师在得知三毛去世的时候,望着三毛生前寄给他的书,呆在了那里,久久不能自已,然后一遍遍地放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