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踏上太原这片满是历史辙印的土地,晋祠,无疑是一座无法绕过的文化丰碑。它深深扎根于并州大地,犹如这座城市的灵魂中枢,稳稳地托举着太原千年的兴衰沉浮,是太原文化生生不息的核心所在。
回溯那些举世闻名的地标:西安大雁塔,以古朴厚重之态,在关中平原坚守千年,默默凝视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与朝代更替;北京天安门,历经岁月的磨砺,见证国家的荣辱兴衰,每一寸砖石都铭刻着民族的奋斗史,承载着中华儿女的荣耀与梦想;天水麦积山,凭借石窟内慈悲庄严的佛像,沉淀陇右地区悠悠不尽的佛缘与禅意,成为艺术与信仰交融的精神高地;桂林漓江,以灵动秀美的山水为墨,勾勒出八桂大地的绮丽山水图,每一座峰峦、每一缕波光都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杭州西湖,于潋滟湖光间,借断桥残雪、雷峰夕照这些经典景致,诉说千年的浪漫传说,将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与诗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而晋祠,恰似它们一般,以独特的风姿,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闪耀着无可替代的夺目华彩。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历经风雨雕琢,铭刻往昔的沧桑与荣耀;一草一木,饱览四季轮回,蕴藏岁月深处的动人故事,它们静静伫立,满怀期待地等每一位到访者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聆听时光深处传来的悠悠回响 。
实不相瞒,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踏入晋祠的大门了,然而,独自背着双肩包,以纯粹而自由的姿态探寻这片圣地,却是人生头一回。回想起从前,要么是领着亲朋好友,在晋祠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间匆忙穿梭,为他们介绍眼前景致;要么是热情地为远道而来的外地友人充当向导,满心都在安排各种行程。那时,我的心思全被下一个行程规划和就餐地点占据,拍照时只是机械地喊 “来,摆个耶的手势”✌ ,整个旅程仓促得像走马观花,眼前的绝美景色如缥缈云烟,匆匆掠过,几乎没在心底留下多少深刻印记 。
而这一次,我决然卸下满身疲惫与尘世纷扰,轻装上阵。每至一处景点,都宛如缓缓翻开一部被岁月尘封的古老史书,我逐字逐句,如饥似渴地研读文字介绍,用心品味其中蕴含的每一段人文典故。此时此刻,时间仿佛定格,周遭的喧嚣渐渐隐去,我缓缓伸出手,似乎就能真切触摸到历史那粗糙却温暖的纹理,与往昔岁月促膝长谈,沿着先辈的足迹,一步步回溯家族根源,探寻深埋心底的根脉 。
晋祠,这座饱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建筑群,北宋时期曾是皇家专属的游玩御苑,处处彰显宫廷独有的典雅与华贵。刚踏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难老泉,它作为晋祠“三绝”之首,清澈见底的泉水潺潺流淌,终年不息,水温常年恒定在17℃左右。“水是晋祠的灵魂”,这源源不断、奔腾跳跃的泉水,恰似晋祠那颗永远鲜活有力的心脏,世世代代滋养这片神奇土地,孕育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 。
沿着清泉旁蜿蜒曲折、布满青苔的小径徐徐前行,一座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大殿便赫然入目,这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它飞檐斗拱,犹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尽显古朴庄重。殿内供奉唐叔虞的母亲邑姜,43尊宋代彩塑环绕四周,每一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这些侍女像形态各异,有的嘴角微微上扬,绽出一抹温婉动人、摄人心魄的微笑;有的眉头轻蹙,似乎陷入深深沉思,满心都是不为人知的心事;还有的两两相依,仿若正在低声诉说心底的隐秘话语。她们的服饰纹理细腻逼真,每一道褶皱都尽显宋代服饰的精致典雅;面部神情栩栩如生,每一个眼神都仿佛藏着无尽故事;举手投足自然流畅,或持物、或侍立,每一个动作都尽显生活的真实气息。这些彩塑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准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再往前走,便能看到那座造型奇巧、令人称奇的鱼沼飞梁。这座十字形的桥梁横跨在鱼沼之上,远远望去,恰似一只即将振翅高飞的大鹏,又宛如一道绚丽长虹卧于水面,气势非凡。它的结构独一无二,在我国现存古桥梁中仅此一例,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盛赞为“海内孤例”。桥的四周环绕着洁白如玉、温润细腻的汉白玉栏杆,凭栏而立,微风轻柔拂面,晋祠的绝美风光尽收眼底。春日里,古木抽出嫩绿新芽,处处洋溢着生命活力;秋日时,枫叶被霜染得火红,层林尽染,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不同的季节,在这里都能邂逅截然不同却同样震撼人心的美景 。
近两年,我终于静下心,全身心深入探寻晋祠背后错综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脉络。它原名晋王祠,最初称作唐叔虞祠,后来简称为晋祠,是西周时期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精心修建。这一座建筑,承载的不只是后人对两位先人的追思敬仰,更是周王朝分封制度在地域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生动写照,是华夏早期政治格局与宗法制度相互交织的历史见证。
唐叔虞,身为周成王姬诵的胞弟姬虞,当年受封于现今的山西晋阳,在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战略布局下,肩负巩固周室统治、传播中原文化的重任,宛如一位无畏的开拓者,在周王朝的版图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起初国号为唐,后来改为晋。在古代,弟弟被尊称为叔叔,故姬虞又被称作唐叔虞。他的封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领地,更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宛如一颗文化的种子,在漫长岁月中生根发芽,发展成为山西地区独特文化的滥觞,堪称山西文化的根系,从千年前的时光源头蜿蜒而来,至今仍枝繁叶茂,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滋养着后世子孙 。
鲜有人知,西周成王与唐叔虞皆来自陕西岐山县。我,一个漂泊异乡多年的岐山游子,此番踏入晋祠,恰似漂泊在茫茫大海的船只终于找到温暖港湾。我怀着十二分的虔诚,来朝拜老祖宗,找寻那份源自血脉深处的归属感。毕竟,无论走多远,根都在脚下,来时的路是心底最温暖的方向,不能忘,也不敢忘。
得知山西历史上如此关键的人物竟是岐山人,晋祠中供奉的尊神亦是我的岐山老乡,这个发现如同一束强光,瞬间照亮我知识的盲区,让我对这片土地与先辈多了几分敬畏,更多了许多自豪。咱岐山人当真了不起,曾经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成为一方主宰!这份感慨,或许只是时光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它激起的情感涟漪,却在我心间久久回荡。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可精神世界绝不能荒芜,倘若浑浑噩噩地度日,那可就有负先辈的赫赫威名。
告别晋祠,我的下一站是蒙山。我将怀揣着一颗虔诚之心,耳畔萦绕着《心经》的梵音,仿若踏入一片超脱尘世的净土。我要放下世间的纷纷扰扰,让心灵在这片宁静中得到彻底的洗涤,为在尘世中奔波已久的自己,觅得一方心灵的栖息之所……
甲辰年八月三十午于蒙山大佛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