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闪电的头像

闪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6
分享

算盘珠上的商海春秋

族谱的灰烬早已散入尘埃,唯有那本边角磨损的田步清册,至今仍带着奶奶掌心的温度。泛黄纸页上墨迹斑驳的宅地图,像一张古老的藏宝图,无声诉说着祖辈在商海浮沉的往事。每当指尖抚过那些模糊的字迹,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褶皱里,藏着的家族密码。

听老辈人讲,刘家祖上曾经营着油坊、酒坊和金银器店。想象中,春贵油坊里木榨吱呀作响,金黄的菜籽油汩汩流出;汉泽坊御贡老白干酒坊内酒香四溢,陶坛上的红绸在风中翻飞;兜率金银器店里,匠人手中的錾子敲出细碎的光。这些场景如今只能在记忆的碎片里拼凑,四清时期那场大火,将所有详尽族谱化为灰烬,只留下这册田步清册,如同暴风雨后幸存的孤舟,载着家族的记忆漂流至今。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爷爷刘子桥是最鲜活的商海传奇。他与兄长刘子林自幼在大奶奶娘家习得算盘技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能在算盘上织就数字的经纬。上河工挖河的岁月里,当众人在泥泞中挥汗如雨,爷爷却因一手精湛的算盘功夫,被委以会计重任。清晨薄雾未散,他已坐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噼啪的算盘声与远处的号子声交织,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独特的韵律。

后来乡里成立社办厂,爷爷凭借"铁算盘"的美誉,掌管全厂财务。记得他总爱擦拭自行车,这是他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爱如至宝,临近春节用毛笔写对联和双手打算盘时的眼神里透着文人的正直与商人的精明。三个承包者中,他是唯一不肯耍手段的人。当其他人在账目上做手脚时,他总是固执地坚持一分一毫都要清清楚楚。那些因坚持原则而受的闷气,最终化作一声长叹,他主动退出了这个日渐腐朽的集体。多年后社办厂轰然倒塌,反而印证了他的远见。

退休后的爷爷依然名声在外,青兰棉站派专人登门聘请。最难忘的是他双手打算盘的模样:骨节分明的双手在算盘上翻飞,像极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你只需不停报数,他的双手上下翻飞起落,最后算盘两边拨得数值一样精准无误。那一刻,他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满意的笑意。即便病重去石家庄就医,他仍坚持让家人带上干粮,"省得城里东西贵,省着点好"。这句话,成了他简朴一生的注脚。

父亲的从商之路,则带着更多命运的偶然与坚韧。遇见常庄科陈庆忠叔叔那年,正值家中翻盖新房,积蓄耗尽,经济捉襟见肘。这个自幼丧母、父亲常年在外的男人,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找到父亲。“我不认字,你有文化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咱们一起跑业务!”两人就这样踏上商海征程。从爷爷处借来的本钱,既带着长辈的期许,也压着沉甸甸的责任。

跟着父亲跑业务的日子,住的是最便宜的小旅馆,被子带着潮湿的霉味;进的是街边的小饭馆,一小碟花生米,一碗阳春面就着咸菜便是一餐。为了省钱,常常换乘几趟车,在站台间拖着行李奔波。父亲总是谨慎地计算着每一笔开销,他常说:“咱们起点低,输不起。干小些,不要贷款,你睡觉时,利息也在不停地转针。”那些在列车上度过的夜晚,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灯火,年幼的我渐渐懂得,商海行舟,靠的不仅是勇气,更是精打细算的智慧。

如今,爷爷的算盘早已蒙尘,父亲也已白发苍苍,但那些关于商海的记忆,却如陈酿的老酒,在岁月中愈发醇香。田步清册里的宅地记录,祖上先辈们的事迹,爷爷算盘上的精准计算,父亲商路上的精打细算,共同编织成当仁堂刘氏家族的商海基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祖辈留下的田宅,而是那份正直入仕经商的品格,那份为官为民的“仁德”,那份勤俭持家的智慧,那份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勇气。这些,才是最珍贵的家族传承,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商海密码。

作为刘氏当仁堂的后人,牢记“仁义礼智信,仁字为核心”的家训,凝聚着千年的道德智慧与家族精神。践行这一训言,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淬炼,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修身为本,以仁心立世。

“仁”始于对自我的省察与克制,以恻隐之心观照万物。后人应将仁爱融入日常,从细微处践行:如对家人多一份包容体谅,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相助;在面对利益抉择时,以利他之心权衡取舍,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成为行动准则。这不仅是对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传承,更是塑造正直人格的根基。

推己及人,以仁德济世。

“仁”的境界不止于独善其身,更在于兼济天下。当仁堂刘氏后人可将仁爱精神延伸至社会:在职业中坚守良知,如医者以仁术救死扶伤,商者以诚信服务大众;积极参与公益,关注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回应社会需求。正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让家族仁德化作温暖世道的力量。

以仁为纲,统摄新五常。

“仁”作为五常之首,犹如树根滋养枝干:以仁爱之心待人,自然生发出义之担当、礼之恭敬、智之明辨、信之真诚。践行时,后人应将“仁”贯穿于处事原则中——坚守正义时不忘悲悯,恪守礼仪时饱含温情,运用智慧时心怀善意,履行承诺时出于真心。如此,方能让新五常互为表里,构建完整的道德体系。

薪火相传,以仁风立族。

家训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刘氏家族可通过家族祭祀、家风讲堂等形式,将“仁”的精神具象化:讲述先祖以仁行善的故事,制定“日行一善”的家规,鼓励后人记录仁爱事迹。通过言传身教,让“仁”不仅是文字训诫,更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使家族在传承中凝聚力量,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初心。

刘氏当仁堂的“仁”字家训,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南,也是家族绵延不息的纽带,更是回馈社会的精神灯塔。当后人以仁德为舟、以善意作桨,必能在人生长河中书写无愧于家训、无愧于时代的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