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劼人
王 果
众所周知,李劼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实业家,还是一位美食家。20世纪40年代后期,李劼人写有系列随笔《谈中国人的食》,先后部分发表于1947年的《四川时报》副刊和1948年的《风土什志》,全文37节,谈中国人的饮食以四川成都为主,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其中提到当年的一样新食材和一种新炊具,颇有趣味,值得与各位朋友分享。
一样新食材是番茄,亦即西红柿,原产南美洲,19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今天已是家喻户晓的食材。但番茄传入四川成都,时间似乎还要更晚一些,李劼人写道:
又如出产牛角红辣椒的丘陵地带,便非常适合于栽种番茄,这东西的入成都,不过二十六年,为大众采用,更只八九年的光阴,但现在已保有三十几个优良品种。
如果李劼人先生所说不错,据此推算,番茄传入成都仅仅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成都人普遍食用番茄,更晚至20世纪的40年代初,距今天甚至不到100年,这不能不令今天的成都人有几分惊讶,原来成都人餐桌上几乎餐餐离不开的番茄,飞入成都百姓家才只有短短不足百年的历史而已。
李劼人又提到了一种当年还在试验推广阶段的炊具:
最近,报上曾载美国正在试验之雷达炉,据说:煮鸡蛋七秒钟即熟,以纸裹包饺入之,三秒钟熟,而纸仍完好!
这种当年被称为“雷达炉”的炊具,不就是今天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微波炉吗?微波炉的发明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1939年的某一天,美国一名雷达设备研究专家正在工作,他站在雷达旁边,忽然发现自己衣服口袋里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他便因此萌发了借用雷达电磁波来制作食物的想法。他的第一次试验是将一个鸡蛋装进茶壶,然后将茶壶放在雷达下,结果鸡蛋在壶里爆炸了。
随后,这位专家用电磁场产生器和一个金属盒子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微波炉,原理非常简单,就是磁控管发射电磁波,在金属盒子内形成高密度磁场,电磁波被食物中的水分吸收转化为热能,从而达到加热的效果。
到了1947年,美国一家公司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量产型微波炉,当时这个高1.8米,重340公斤,售价高达5000美元的大家伙,对于大众百姓而言还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很显然,李劼人提到“最近报载”的微波炉试验报道,与第一台商品微波炉的诞生,时间上十分吻合,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李劼人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资讯的关注和敏感。
不过,李劼人对“雷达炉”的前景并不看好,他接下来写道:
科学诚科学矣!然而未必艺术,亦唯美国人能发明之,能利用之,何也?因其距吃的艺术之宫,尚有十万八千里途。
李劼人认为,这样的炊具毫无“美食艺术”可言,除了加热快捷以外,别无长处,只有美国人这样的“美食门外汉”,才可能对这样的炊具有兴趣。
这一点当然是李劼人先生的误判,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成都人几乎家家都有一台微波炉,微波美食也不断推新,有了自己的菜谱,如微波炉蒜蓉金针菇粉丝虾、微波炉豆皮肉卷、微波炉咸蛋黄娃娃菜、微波炉香菇炒莴苣等,光看名字,就知道其美味是非常接近“美食艺术”的。
文中,李劼人还专门提到了中国人对外来饮食的接纳吸收,这也是成都这个城市的特征,对外来客、外来物持开放包容、一视同仁的态度,就是几千年来成都不变的城市性格。李劼人举例道:
自对日战争以来,与洋国交往日频,由洋国传入的食品和做法,被采纳而融会贯通的也不少,例如鸡鸭清汤煨露笋,蒜薹烩“马喀洛里”(原注:即意大利通心粉),番茄烧海参,咖啡炒虾仁等,岂但已经成了中国的固有菜,而且实在比其原有作法还好吃得多!
时间又过去了将近一百年,今天,成都人的餐桌比起当年又不知丰富了多少倍,就算海外传来的异域烹饪方式,也层出不穷,被成都人接纳,不信可以看看满街的餐饮广告,单烧烤一项,似乎就囊括了世界各地的不同烤法,还有印度的咖喱、泰国的火锅等。面向世界,开放包容,正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