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风》的头像

《上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7/21
分享

漫步茶文化公园

漫步茶文化公园

 

赵春风

 

 

成都不愧为公园城市,公园数量达1500多个,面积有大有小,最大的要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面积达1910000亩。小的称之为“口袋公园”,也就是几亩十几亩,有800多个。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小公园,面积56亩,它就是茶文化公园。

茶文化公园位于金牛区茶店子街道育仁西路31号,南接茶店子小学北校区。

在育仁西路北侧,一块耸立在绿草丛中的白色巨石,上面阴刻着“茶文化公园”5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人们纷纷入园游览。一踏入公园,就被各种茶文化符号所吸引。水泥路面上,每隔十来步,就刻画着有关茶的文字或图案。你看,那把活灵活现的茶壶,正冒着热气,袅袅而飘,似有一股茶香扑鼻而来,游人赶紧让开,唯恐撞翻了那壶滚烫的香茶。

路边,叠立着一块装饰精美的玻璃墙,上书“茶园,四川人的生活,成都人的态度”。让我这个在成都居住的外乡人沉思良久,成都人和茶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原来,成都茶文化,经历了从周初的茶贡记录到西汉的茶叶交易,再到唐朝,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清末民初,茶馆茶园的普及,使得茶文化深入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交、娱乐、民间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就更为广泛了,它不仅改变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丰富了社交空间,也增强了文化认同,同时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成都茶文化的地域特色,如盖碗茶的饮茶方式和茶馆茶园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成都人对茶的独特情感,也展示了成都人悠闲乐观的生活态度。

说起茶和茶文化,不能不提起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茶祖吴理真,一个是茶仙陆羽。

在茶文化公园广场南侧,伫立着11米高的汉白玉吴理真雕像,他身裹披风,头束发带,面目清瘦,棱角分明,表情坚定。他左手深情搂抱茶树,右手紧握劳动工具,一看就是辛勤的劳动者的形象。

前年,我去过蒙顶山,参观了吴理真两千多年前留下的历史遗迹,了解了一些茶祖的动人故事。吴理真是西汉今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劳动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病弱的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吴理真便没黑没明地跑遍蒙顶山有野生茶的地方,研究气候、土壤,经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尝遍了千辛万苦,终于培育出了更多的人工茶树。他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

设计者有心,在茶文化公园北侧,吴理真雕像的对面,堆了一座小山,被冠以"茶山”,种植着蒙顶山茶。吴理真如果九泉有灵,看到他心心念念的茶树,如今在热闹的成都落户,出现在自己眼前,定会欣慰的。

在茶祖对面15米开外的地方,也还有一尊坐在石案前的塑像,正是茶仙陆羽。他衣袖宽松,面容和蔼。一手执壶,一手端盏,两眼微微低垂,似乎给他的茶友讲述茶经,传授茶道。

陆羽是唐代今湖北天门人,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行走天南海北,识茶偿水,集前人智慧,立己学说,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对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一度他的文学成就大于他的茶学成就,《全唐文》《全唐诗》存有他的诗文。《茶经》广泛流传后,淡化了他的文学才华。

在陆羽塑像右侧的铜板墙上,书写着“茶文化说”,摘要了《茶经》的精华内容。“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条条简明扼要,一看便懂,如“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既是茶文化公园,怎能没有饮茶之处。在茶仙塑像不远的地方,建有一茶馆,名曰“宽和茗轩”,其瓦房人字形顶面设计,极像蒙顶山形。茶馆以经营“理真蒙顶山甘露”为主,虽然内部设计既现代又典雅,但又不失传统。门外几尊持长嘴壶表演茶道的铜像,或“前弓后箭”,或“侧身下腰”,或“金鸡独立”,动作潇洒,栩栩如生,既是艺术,又是招牌。不管制茶、茶具、煮茶、饮茶的技术和方法如何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陆羽和《茶经》所提倡的茶文化精髓,一直延续至今。你看,几桌年轻人“围炉煮茶”,或是聊天,或是谈事,或是学习,茶屋充满和谐的气氛。

这里还是“四川省茶艺研究会”所在地,承担茶艺培训和组织香道、会议等。从这里走出的学员,了解了中国茶的历史变迁、茶树的基本知识,掌握六大茶类的分辨、茶艺的基本技能,懂得饮茶与健康的关系,正确选用泡茶之水、泡茶用具,掌握茶席的最佳设计等等。

在茶文化的链条上,茶叶的运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茶文化公园的草坪上,一组马驮人背茶叶的塑像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内心为我们的雕塑艺术所赞叹。就拿那群马匹来说,有昂头嘶鸣的,有低头吃草的,有扬蹄飞奔的。虽然身驮看起来有几百斤重的茶叶,但个个鬃毛飘逸,肌肉发达,精神头十足,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勇当先的力量感。比起马来,人的表情更为丰富。几个人背着超过人头的茶摞子,行走的,手拄棍子,腰躬前倾,背驼腿圈,步履蹒跚。暂时休息的,用棍子支撑茶捆,显得精疲力尽,无可奈何。这群人雕,个个衣袖高挽,敞胸露怀,肋骨凸出,青筋暴起,汗珠一滴滴流下来,冲洗着消瘦的脸庞。额头的皱纹刻写着他们生活的艰辛。更为生动的是,那个坐在担子旁石头上的汉子,衣服搭于光身肩背,脱下的草鞋置于小腿上,让走累了脚暂时缓解一下。草帽下,一双无神的眼睛望着远方,他是心里的话要倾诉,还是想家了。他的神情,让人产生怜惜和无限的遐想。

作为公园,茶文化公园和成都多数公园一样,植被茂盛,四季花开,榕树如伞,杨柳依依。三角梅似火,芙蓉花绽放。小桥流水,步道幽静。每到早晨和夜幕降临,随着音乐,公园广场上的大姐们,翩翩起舞,好不热闹。茶祖和茶仙可没见过这阵势,大饱眼福了。白天大哥大叔们,遛鸟下棋,健步练拳。男男女女,晒太阳,玩纸牌,但谁也没忘记,不时喝一口手边的那杯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