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的那些地名
静 怡(区作协会员)
成都的地名都有来头,深埋着历史,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平日里不多于关注街巷地名的由来,只是偶尔在手机上刷到一些短视频看看,读过一些有关街巷地名的文章才晓知一二。
西门这边的通锦桥、通锦桥路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的串串脚印,美好回忆,且现在的万达七中(通锦校区)是我的母校,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虽然熟悉这座桥,这条路,但通锦桥和通锦桥路的来历却是一知半解,还是通过看了一段短视频才略有所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多次轰炸成都,城内的居民为了能尽快出城躲避,就把西城角街的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且在饮马河上修了一座简易木桥,这座木桥便成了跑警报的救命桥。后来桥被洪水冲毁,便道就此中断。1952年,中铁二局进驻通锦桥路,为方便交通出行,将这座无名木桥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桥,命名为通锦桥,取意“方便群众进出锦城”的桥。自然而然,通锦桥就衍生出了通锦桥路。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在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中,又将通锦桥改造成了钢筋混凝土支梁构造的一孔桥。今天的通锦桥,不仅储存着抗战记忆,还见证了“铁半城”的过去和现在。而今的通锦桥路,不仅发现了历经六朝至清代的万佛寺遗址,延续着铁路发展史,还丰富了该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而我的母校万达七中(通锦校区),不仅是金牛区重点中学,还位于四川省30所重点中学之列,的确引以为傲。
记得疫情前,我徒步锻炼时喜欢从家门口的老西北河(现统称府南河)顺河而下,走到3公里外的北门大桥后再折返回家。近期看了一段短视频,讲的是这座横跨了三百年的北门大桥昔日周边的烟火气。认真看完了这段视频,感觉这座藏着老成都沧桑岁月的桥非常有代入感,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情不自禁地走进短视频里的美食,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品味。北门大桥的一碗面,一锅肉,一座楼,为什么会让一代代成都人魂牵梦萦?只有跟随短视频里讲述人的脚步踏上这座桥,去感受不一样的百年烟火气,一口老成都,才能真正品出它的滋味。
北门大桥在明清时期名为迎恩桥,又称大安桥,是成都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从陕西进四川的重要通道。作为老成都北面重要的集市庙会所在地,这里茶铺酒肆食摊密集,堪称商贾林立,市井繁荣。那里的青石板路泛着年代的青光,浸透着麻辣鲜香,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说到美食,不得不提到那些年爽口丝滑的“师友面”,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北门大桥的招牌面。据说“师友面”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三个师兄弟合开的一家面馆,主要以宋嫂鱼羹面、牌坊面、海味煨面为主打,据说非常好吃,是老成都北门舌尖上永恒的记忆,还吹捧成了北门面食的活化石。遗憾现在已成为老食客口耳相传的回味,难得吃到,也看不到了。既然无法亲自体验一碗令人垂涎的“师友面”,也就对这碗面不敢妄加评说。
听说北门大桥原来四周都是吊脚楼,比较有名的是大安茶铺,卖珍珠园子、小笼包子、海带鸡丝汤的临江楼。还有近邻卖得火爆的钟牛肉,小店里的夫妻肺片、清炖牛肉汤远近闻名。成都典型的冷酒馆,醉翁亭里的卤豆腐干、杯杯酒,以及竹枝词里说到的“火神面前一小摊,油光莹莹就卖汤圆”的郭汤圆等美味佳肴,当时也名扬锦城,现在也不见了踪影。由此而论,北门大桥的味道,已不再是老成都人口中简单的味蕾刺激,里面蕴含的是饮食文化,文人风骨,还有市井温情。如今,这里遗存的百年烟火,已汇聚成了让人终生难忘的味道地标。
我的一生,基本与西门的“铁半城”休戚相关,难舍难分。别看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小到老,成都市的许多地方都很少涉足,也无从知晓不计其数的街巷楼宇姓什名谁,确实有点儿孤陋寡闻。恰逢住家楼上一层之隔的邻居吴老师,原是位于花牌坊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的一名教师,现已退休。正因为这层邻居关系,又都是在学校工作,平日里碰面聊天时就聊到了花牌坊的逸闻趣事。
她告诉我,成都花牌坊的来历有点儿说头,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的片段,同样是划肚皮自证清白的事情,电影里的六子,是为证明他只吃了一碗粉。而道光年间,成都西门的一位刘姓女子,则是为证明她在丈夫去世后腹部隆起,其因是伤心过度生病所致,并非与他人有染。足以见得旧时代崇尚的贞女和烈女,在她身上完美诠释。由此官方树立牌坊表彰,只因牌坊上雕刻了很多纹饰,民间就叫这座牌坊为花牌坊。关于花牌坊的来历,众说纷纭。不过,这个故事见之于“成都文化地标”,算是一种官方说法了吧。
花牌坊据说在40年代前就已消失。查资料得知,抗战时期,上海立达中学随众多机构内迁,先落户隆昌,1944年在成都石灰街西段,也就是花牌坊街开办了立达中学成都校区,1951年成为川西高级工业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也是陈毅老总的母校。为此,花牌坊又多了一份荣耀的记忆。自1913年创办的四川甲种工业学校,校址、校名几经变更,叫过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高专等,现在叫成都工业学院。而今,学院新校区移址郫都区,我的老邻居吴老师退休后也搬到了新校区,说是新校区的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花牌坊老校区经过重新打造,从老校名中取掉了“甲高”二字,打造成“甲高工坊1913”。“甲高工坊”的西边有一家三江布鞋厂改造的“无里”创意空间,新潮的装饰伴随着新的价值观,使花牌坊又有了新的内涵。在“甲高工坊”的西侧,还保留着一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它的主人是三四十年代成都袍哥老大徐子昌,后被新政权镇压。说起徐子昌,总伴随着恶霸、特务头子等评价。但据说当年开办立达中学的土地,就是这位恶霸提供的,不管徐子昌出于什么目的,客观上总算是为教育做了点事情。
成都的地名历史源远流长,数不枚举。成都因织锦业兴盛得名“锦城”,因五代十国的花蕊夫人喜爱芙蓉花,成都城遍植木芙蓉而得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故而,地名不仅是历史符号,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