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繁花——荷花池
□ 周 庆(区作协会员)
2020年7月26日,忘年交朋友、国家一级剧作家严西秀先生知道我是莲花君子周敦颐的后裔,便将著名剧作家、辞赋家魏明伦写的《荷花池联》通过微信推介给我,此联这样写道:
荷花高洁,无人超越爱莲说;
蓉市繁华,有景追随望海潮。
魏先生这副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却用典巧妙,将荷花池写得妙趣横生。他借用宋人周敦颐美文《爱莲说》和柳永佳词《望海潮》来形容成都荷花池的文化底蕴和它的商贸气息。上联说:人们都爱咏荷高洁,而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杰作《爱莲说》却是咏荷的千古绝唱,无人能超越,这里借指荷花池是个高雅之地;下联提到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写的《望海潮》,这首词赞美当时的钱塘,既杭州宋时商贸的繁荣。联中“蓉市”指蓉城,亦指市场商场。它借指荷花池商贸的繁茂景象胜似钱塘潮一般可观。《望海潮》词中有“市列珠玑,户盈绮罗”的形容,也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名句。读到这,我为魏明伦先生的文采叫绝,也为他对荷花池的赞誉称道!
说来有缘,我不仅是莲花君子的后裔,也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入住荷花池的铁路居民,见证了近七十年来荷花池一次次的蝶变与辉煌。
近些年来,对荷花池由来的说法比较多,其中说法最多的是:四川军阀刘湘手下有个师长叫陈国栋,民国初军阀混战后便解甲归田,在成都北门外肖家碾的林盘中修了一座府邸,并在门前挖了口池塘,用来养鱼和种植荷花。陈将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文人雅士的喜好,喜欢收藏文人字画,尤其喜欢在客厅的神龛两边挂荷花图,用以言明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于是,有人便将这里喊着了荷花池。
其实不然,在20世纪50年代当地老农民的口中:还没修成渝铁路和火车北站之前,这里是肖家村八队,它的东面小沙河那边是红花村,河这边是肖家村。以前,肖家村这边和北面五块石、邱家坡、王家店子一带是连一片的,全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千百年来,这里受着都江堰水系的灌溉,到处都是沟沟渠渠,其间也形成了不少堰塘。当时堰塘有两种作用,一是可以泄洪蓄水,二是可以养鱼养虾。而在靠城较近的堰塘里农民喜欢栽种荷花,一来可为城里人提供些时令菜蔬莲藕,二来也可为城里人提供郊游观赏的好去处。五、六月间这里碧波荡漾,点缀着略施粉黛随风摇曳的荷花,煞是好看!1952年,随着成渝铁路和火车北站的建成和宝成铁路的开建,以及1957年成都铁路局在成都的成立,肖家村八队这块地方便拔地而起了不少建筑,成了成都铁路分局及下属站段的所在地,它和人民北路、西一环路、沙湾一带成了“铁半城”的组成部分。因当年修火车北站和其它铁路设施时在这里填了一些荷塘,也为了便于进住这里工作、生活的两三万吃商品粮人区别这个地方的叫法,就干脆将肖家村八队这块区域叫着了“荷花池”。当地老百姓为了证明这个说法,还指了指火车站站前那条横向公路(就是今天二环路北三段,当时这条公路也是配套铁路建设而修的,它西起火车北站站前的街心花园,一直沿铁路线内侧往东走到达二仙桥地区,沿途勾连着一系列铁路单位——车轮厂、车辆段、八里庄东站货场、铁路修配厂、铁路材料厂、铁路防腐厂、机车车辆厂、机务段等)和西面(今天的人民北路二段)路边残留的几处荷塘。这些荷塘都不太大,基本呈狭长形顺在路边,明显感觉得到这是修道路时被挤占了的。
当年的荷花池并不大,它北起成都火车站往东走的铁道线,南达原成都八中(后来的成都大学)门前的那条土路(今天的肖家村三巷),纵向长度约1000米左右;它西挨人民北路二段,东到老成彭路(今天的北站东二路),横向长度约600百米左右。总面积大概在0.6平方公里。下面,就让我们来回忆回忆荷花池的平面布局:
荷花池在当时火车站站前那条横向配套公路形成后被划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公路外侧(北边)部分,它西起站前道路的左侧,东到“进军皮鞋厂”和“五一乐器厂”所在的老成彭路位置。这块区域内分布着火车站行包房、售票房、火车站联合诊所(1956年由个体医生组建的中西医联合诊所,兼具铁路系统与地方医疗特色,规模虽小,但服务更基层,尤其以“肖小儿”的中医儿科最为百姓推崇)、建筑段、工务段、车务段、电务段、生活段、铁路卫生所等单位和铁路家属宿舍的一至九分会,以及幼儿园、荷铁小、粮站、煤店、蔬菜店、肉店、饭店和生活供应站,以及合作社的一个架架车厂(也叫人力板板车)等。这些铁路配套设施建成后,当地老百姓的房屋已所剩无几,只剩下这条公路和老成彭路的交叉路口转角处的几间茅屋,其中开有一间茶铺,一个小杂货铺、一间娃娃书出租店(兼卖印花、娃娃吃的炒豌豆胡豆、小泡菜)、一间小饭店和一个修车铺。而在北面这片区域的中间,也就是铁路家属宿舍七分会和八分会之间还有块空地,留有一口堰塘和少量的农田。
而在这条公路的内侧和人民北路二段东侧这片区域(南边),则分布着成都铁路分局机关(现在叫成都铁路局第二办公区)和调度所、铁路公安分处、客运段,以及荷花池铁路地区食堂、分局俱乐部、图书馆、灯光球场、客运段俱乐部、澡堂、理发店和家属宿舍第十分会(而十分会32栋应该是铁路公房排序的最后一栋,就是说20世纪50年代铁路分局在荷花池共建了32栋房屋)。在铁路分局西侧隔着灯光球场,保留了一处居民大杂院,看规模应是新中国成立前一户大户人家的旧宅,土改后分给了十余户人家居住。再往西走一点就是站前街心花园边的环型小商业区,这里有水果店、糖果食品店、酱园铺、国营食堂和面店。顺着人民北路往南走的街沿边有六、七十米长的一排老门板房,依次开着杂货铺、小饭馆、面馆、茶铺、香蜡铺、修车铺和中药铺等,看得出这是过去一处小乡场遗留下来的街面,再往南走就是农田和残留的部分荷塘。在南边这片区域除了西北面这一块集中了这些建筑设施外,剩下的就是阡陌纵横的农田了,其间散落着四处林盘农舍,住着十来户农民。而在它的东南角上,就是高墙围起的成都第八中学。这所学校应该算当时成都市最好的学校,它建设于中苏友好时期,两栋教学楼全为清一色高大庄重的苏式建筑,院区内树木参天,整洁优美。学校大门前有条土路,直通到人民北路二段上,这里便是荷花池的最南端,翻过土路那边就叫肖家村了。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分局大楼平移过去约百米处的田坝中又建起了一座成都市无轨电车处,就是最早由火车北站开往盐市口的二路电车总站(今天宏正广场和大正鞋城的位置)。这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荷花池的整体布局了,一座因铁路兴建而兴起的北城一隅。
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了八十年代初,一部分人嗅出了改革开放春风里那股地道的“味道”,在大多数人思想尚未解放的当口,有27户敢于“吃螃蟹” 的人率先在火车站街心花园边的环型地带摆摊卖起中药材。因为紧靠火车站,交通方便,随之带起的地摊式经营如火如荼。然而,这种无序经营,导致人员复杂,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混乱,给市政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市政府要求整治。区政府和工商部门没有简单粗暴地予以取缔,却是以极大的勇气,冒着政策的风险,于1984年前后在荷花池十分会30栋以南的菜地里,由工商部门出资,建起了一座大棚市场,最初专营中药材批发零售。
市场建成之初,也曾走过一段艰难历程。由于当时人们对专业市场还没有概念,只会对春熙路商圈青年路兴起的传统零售业感兴趣,而轻视这里的商机。于是,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并从政策力度上加以扶持,积极宣传动员商户进场。当然,其中还是有不乏独具慧眼的人,他们嗅到了这种市场的潜在价值:第一,它靠近成都最大的火车站(当时西站还没有,东站是货运站,南站也只是成昆线上的一个三等小站)和城北长途汽车站,拥有便利的交通和旺盛的人气;第二,它远离市中心,地价低,适合批发业的低成本运行;第三,城北自古以来(金牛道是最早的商贾之道)就是交通要道,主要通商口岸和货物集散地。后来,这种理念逐渐被人接受,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里就火了起来,每天顾客盈门,经营户应接不暇。
这种示范效应,让工商部门看到了前景,于是他们又加大投入,在荷花池十分会的东面和南面的土地上又开建其它市场。1986年,一座集服装百货、床上用品、小家电、玩具、学习用具、皮革、中草药的大型综合批发零售市场初步建成,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营品类,多种管理服务功能和多地区客商并存经营理念,吸引了湖北人、下江人和四川各地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挥洒汗水,发挥智慧,追逐梦想。
荷花池十分会32栋东边的那座小山包在这会儿也被夷为平地,改成了出入市场的一条路(今天的北站东一路)。30栋和32栋房子亮出来后,有些精明的商人租下了很多住户人家的窗台,摆起了童鞋一类的小商品开买,后来甚至连房子一块儿租下。有意识的人家有样学样,干脆自己也学起了经营,自己当起了老板。
到1998年,荷花池市场注册商家3万余户,市场经营人员日达8万多人,市场年交易额近百亿元,雄居全国百强综合性贸易市场第7位,主要经营服装、鞋类、纺织少品、饰品、玩具、塑料制品、成衣辅料等12大类3万余种商品,不仅面向省内各地的二级市场批发,而且还辐射到西藏、云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区,部分商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欧亚,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方便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名声极大。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原有市场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国资开始慢慢退出,民企则不断跟进,形成大成、蓝光金荷花、荷花金池、大正鞋城、西部鞋城、青龙鞋城、宏正广场、盛世荷花酒店等一批新型市场,在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的几个超大市场,形成城市的商业中心,与春熙路的零售商业中心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在荷花池商业效应的带动下,到2017年底,金牛区全区范围已有各类商品市场65个,从业人员达数十万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金牛的腾飞,有它们浓墨重彩的元素。
时光如梭,斗转星移,从曾经“铁路崴壳”为铁路运输抖擞精神的地方,到无数人追逐财富梦想的商品集散地,到“老成都”们津津乐道的时代传奇。荷花池市场也迎来它诞生的第40个年头。前不久,我又故地重游,它已不是当年0.6平方公里的“小荷花池”了,而今的荷花池街道下辖5个社区,面积达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9万人,成为北门枢纽和商贸的要地。故居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大正鞋城的几个商区。而在故居对面拔地而起的却是“金牛之心”时尚女装品牌中心和斜对面的高端大气的“HHC”荷花池国际服饰时尚中心,这让我感叹不已!
在金牛政府的构想中,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火车北站的改造升级,在车站东西两侧将出现5大立体广场群,将形成“综合枢纽,超级广场”之势,荷花池市场将伴随再次提升,融入到人北中央商务区中一起腾飞。此时再读魏明伦先生的《荷花池联》,让我思绪万千,我想象随着成都这座城市在向国际化大都会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荷花池这朵北城繁花的再次开放,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