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路的传说和变迁
□ 李宗明
时光飞逝,晃眼间大半年就过去了。话说去年10月底去沙河边赏秋,路过三洞古桥附近一座古香古色的长亭之际,听几位退休老者就成都马鞍路的来历争论得不亦乐乎。向来对地名起因感兴趣的我,悄悄走进亭子坐在一旁侧耳倾听。
“照我看来,你们几个的说法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全面。”离我最近的那位面堂红润头戴呢帽,看上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翁显然是这群老者中最有学识的,他拿起保温杯呷了一口茶后,打总结似的缓声道:“据我所知,这马鞍路的起名,不仅和成都的铁路、建工两大系统的建设有关系,而且还和它旁边的马鞍山、工人村有牵连。现在的成都市区一马平川,请问这马鞍山烈士陵园和马鞍山路从何而来?你们不晓得了吧?据史料记载,这马鞍山路的诞生,的确是因为早年成都北郊有过的一座状似马鞍的小山包……”
这位被同伴们叫做段大哥的老翁一番高论,让我好似醍醐灌顶,却原来马鞍路之所以出名,不仅在于它每年端午节期间展销各种口味的粽子,吸引远近买家纷至沓来的盛况,还因为它有很多历史故事和亦真亦幻的传说。段大哥颇有些学究派头的讲述,使我对马鞍路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悠悠岁月中的变迁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知道了全国好几座城市都有马鞍路。然而在全国所有的马鞍路中,最有说道的还是成都的马鞍路。未曾想到,这条如今连接着成都市区东南西北方向的大马路,其由来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
话说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期间,曾令其麾下的司马费祎率两千军士和工匠驻扎在今马鞍路这片区域里,日夜打造军械兵器以为征战之需。几年下来,作坊里的那许多废弃之物,还有军士们的生活垃圾,就在附近堆积成了两个既像骆驼的双峰,又似一个巨大马鞍的小山包,后有秀才将这座山包起名为马鞍山。
斗转星移,时空更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1年。为了纪念为解放大西南,保一方平安而牺牲的41名英烈,人民政府在位于北郊的马鞍山兴建了一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马鞍山烈士陵园”,马鞍山路也随之诞生。在同一时期,成都火车北站和成渝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巨量的建筑材料就储存在马鞍山路周边,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就蜗居在马鞍山路附近。两年以后,伴随着由26栋红砖红瓦,3层结构楼房组成的建筑工人村的诞生,马鞍东路、南路、西路和北路,还有那条连接外曹家巷的马鞍街相继问世,从此将成都市区的面积扩大了将近3平方公里。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这几条冠名“马鞍”的街道几经扩建改造,方才形成了今天这方比邻成都中心城区,人间烟火味十足的繁华街市。
说起来我和马鞍路早就结缘,而且多年来我对它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其理由很充足:我居家的正通顺街距马鞍路不过400多米,我曾经的工作单位四川省商务厅就在其附近。在过往的40多年里,我在这条路上留下的脚板印当以亿计数,我对马鞍路及其周边街巷这些年来的变迁历历在目。然而,在现今马鞍路上的所有建筑物中,我印象最深刻最有亲切感的,是马鞍东路21号那个小小的邮电所。
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业余写作以来,发表文章的稿费绝大部分都是在这家邮电所领取的。最难忘的是1991年12月,国家外经贸部以我国对外援助成果为主题开展全国征稿,在我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工作了4年多回国不久的我,就自己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题为《卢瓦普拉大桥,中国人的骄傲》投出,1个多月后文章在《国际商报》第二版刊出。又是大约1周后,我收到报社邮寄来的稿费单(半年后收到二等奖获奖证书),取款地点依然是马鞍东路邮电所。
那天下午我兴致勃勃地去了这家邮电所,接待我的是那个约莫20来岁一脸稚气,我已经见过她几次也姓李的女营业员。这小李接过我的稿费单瞥了一眼后,轻声赞叹道:“哦哟,360元啊,差不多是我半年的收入了!”小李的赞叹引来另一个窗口那个男营业员,还有店里几位寄件取款顾客对我的注目。也难怪小李们会对我这笔稿费表示羡慕,就连我自己那会儿也有些所谓的成就感,这毕竟是我写稿10多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奖金。世人都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人民币的含金量很高,那时候月收入上百就可以过得很滋润,360元可以买到起码两大箱书籍,购置不少物品。打那以后,我对马鞍路及其东路口这家邮电所竟又增添了几分莫名的好感。
自从成都市区实施北改工程以来,马鞍路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那条古老的曾经流水潺潺穿街而过的砖头堰,10多年前就被深深掩盖在地下;大路的两旁先后有“成都北门爱情里”、“匠人里”、“有道茶楼”等网红打卡处面世,与之相伴的是在往昔棚户区上拔地而起,挺拔伟岸的电梯公寓区,和充满童趣的幼儿园以及旧貌换了新颜的工人村。18路、28路、53路、65路等公交线路连同邻近的地铁3号线,为这片街区居民的出行和孩子们的上学放学提供了极大方便。一旁穿越时空数千年的锦江之春花秋月,还有夏日的熏风和冬天的斜阳,更为这条既古老又年轻的道路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多风采。我作为马鞍路的老相识,定会更经常去这条生趣盎然的大路上漫步,在舒心的徜徉中追忆往昔,享受当下,畅想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