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碑的故事
万郁文
金牛区的城北是北上的通道,从这条路一直下去,就是新都、青白江、广汉、德阳、绵阳、广元,翻过秦岭就出川了。自古以来,有句老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城北连接着的就是北上之路,一条秦岭当道的难行之路。
在成都之北最远的边界就是天回镇,天回镇距成都城区20里。据传,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西逃亡成都,行至天回镇时,传来郭子仪收复长安的捷报,唐玄宗决定返京。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天旋地转回龙驭”,后来将此地改名天回镇。
天回镇的故事还很多,我这里主要讲讲距离天回镇几里路有个地名叫“将军碑”。
将军碑的来历主要与两位不同历史时期的武将有关:一是明代有一位因受封赏激动过度而死亡的将军,根据民间传说和地方志记载,明代初年有一位成都籍将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一次出征凯旋时,他因突然接到朱元璋的封赏过于激动,大笑身亡。朝廷遂就地厚葬,并立碑纪念,此碑称为将军碑。
另一个将军碑的来历的故事是,乾隆年间,一个很有名的文武大臣阿桂,他是清代的皇族,是清王朝中领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参加过新疆、西藏、四川的战役,立了很多战功。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时,起初清军平叛很不顺利,后阿桂接替战死的温福指挥战役,打了胜仗,乾隆皇帝高兴之极,特赐御粥以示奖励。四川军民为了感恩阿桂的功绩,便在成都城北(现在动物园附近)修建了祠堂并立碑纪念阿桂,此碑称为将军碑,地名也因此而得名。后祠堂毁掉,民国时期碑还在,现在碑已不知去向。
将军碑这个地方早些年属于金牛区管辖,那时候,因我家的祖坟在那里,还请了一位当地的老人家帮我们看坟。每年扫墓时给他带去一些钱物,他将我们的祖坟打扫得干干净净。后来当地拆迁,我们将祖坟迁移到了公墓,还常去看望那家人,就像走亲戚一样。前几年,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进行了搬迁,迁到熊猫大道白莲小区去了,老人已经去世,是老人的儿子、儿媳住在那里。我们去看了他们的新家,是一楼一底的两层楼房,楼底出租,楼上住人,一个小院子,喂点鸡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上门总是给她娃娃一些压岁钱,临走时主人家还给我装了好多个玉米馍馍,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她家里,我还听到一个关于将军碑的故事:将军碑的豌豆尖要送到北京去办国宴。将军碑周围是坡地,不适宜种水稻,适宜种旱地作物,特别适宜种豌豆。将军碑的豌豆尖特别的好,又嫩又肥,北京办国宴时如需要豌豆尖,通知四川,四川就派人来将军碑收摘豌豆尖送去,你说这个将军碑出不出名。
以前去将军碑路远又不好走。五十年代,我记得母亲带我去上坟都是坐的鸡公车,因为农村不通公交车,路又烂,很难得去一次。后来可乘中巴车到将军碑站下车,走进去。有很长一段小路,一边是东风渠,顺路上去就是磨盘山。再后来墓地那一块修成了停车场和修车厂,也没有规划好。这些年,将军碑有了大的变化,将军碑社区现在位于青龙街道蓉都大道东侧,辖区面积约48.41亩,常住人口650余人。因为紧靠熊猫大道,那一片打造得焕然一新,在公共空间内,安置了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墙面美化成彩墙,融入“大熊猫”“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元素,经常举行趣味运动会,儿童主题活动等,组织文艺活动,开展民主协商议事会,活动多多,丰富多彩,当地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这就是北城将军碑,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渊源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