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溪的头像

山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7
分享

童年桐事

童年桐事

文/刘强

阳春三月,当四野繁花盛开,装点着城市乡村时,我便想起老家乡下的油桐花,以及与桐树相伴的童年往事来。

老家地处川东,桐树花期较长,每年的 3 月末到4月中旬为盛花期。此时,桃花、李花、杏花、梨花以及田地里的油菜花已然凋谢,青涩的小果子和嫩绿的夹角爬满了枝头。而每年的桐树开花之前,似乎都有几天降温降雨的“倒春寒”天气,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冻桐子花”。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和刺骨的冷风,在低温寒潮的威逼利诱下,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含苞怒放,傲立于枝头。桐花的花瓣呈白色,花蕊粉红,看上去艳而不妖,恬淡素雅,在枝头上迎风轻舞,仿佛在应和着春的旋律,跳着欢快的舞蹈;又恰似夜晚浩瀚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把乡村的山岭沟壑装点得如梦如幻,为春天披上了最后的盛装。

桐树,在我童年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那时的粮食产量低,供求缺口大,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除油桐树外,其余杂木果树铲除后,全都种上了粮食作物。所以,一到清明前后,万千桐树繁花似锦,惊艳了乡村四野。暮春时节,桐花纷纷飘落环绕于树干的周围,宛如一张张绚丽多彩的彩色地毯,格外引人注目。这时,我们会在父母的催促下,身背背篓,手持竹筢,收集桐树下的落花,然后交到生产队过秤记工分,最后将其倒进冬水田中发酵腐烂,以作肥田之用。后来,从百度上得知,桐花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晒干后泡水喝有清热解毒的效果,不仅能治疗咽喉肿痛和皮肤炎症,而且桐花还含有降血糖的成分,对高血压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如果当年我们知道它有这些药用价值,拿去卖给乡场上的中药铺,还可贴补家中称盐买油等日常生活开支。

桐树的生命力极强,无需人工栽培,果实落地便能发芽生长。它耐寒、耐旱、耐贫瘠,无论是悬崖边、沟壑旁、石缝中,还是田边地角都能生长。金秋十月,是油桐果收获的季节,成熟后的油桐果透着乌红,在桐叶间时隐时现,宛如玲珑精致的小苹果一般。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全队的男女老少便来到油桐树下,用竹竿敲打树上的桐果,随后将其拣拾进背篓或竹筐之中,运至生产队保管室的储物间。待桐壳发酵霉烂之后,用镰刀剥开变软的桐壳,挑出里面圆润饱满的桐籽,交由保管员过秤计分。桐籽晾晒干后,队长便会安排劳力挑到公社的供销社去卖,将换回来的钱用于购置种子、化肥、农药,添置农用器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的油桐与花生、青麻一样,是生产队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正因如此,队上对油桐的生产培育极为重视。

每当油桐收获完毕,村小学的勤工俭学活动也随之开始了。老师发动每个学生去捡拾遗落的油桐果上交。于是,我们利用中午、下午放学时间和星期天,将一根长竹竿的顶端划破织成蔑笼,如发现树上有桐果,把竹笼套住桐果用力垃扯,桐果便落在了竹笼内,减少了攀爬摘果之苦。我们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树上到树干周围十米内的草丛内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遗藏桐果的地方。第二天上学,我们把拣拾的油桐果带到学校,老师会逐一清数登记。谁上交得多,寒假时学校还会颁发一个勤工俭学奖状,以示鼓励。不得不说,一个班拣拾的桐油果剥壳晾晒后,也算得上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用于购买粉笔、乒乓球、羽毛球等学习和体育用品,以弥补班上经费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油桐树也是我们儿时嬉戏玩乐的绝佳场所。盛夏时节,无论是放学还是上学途中,同路的一帮小屁孩,只需一个眼神,便心领神会地放下书包,迅速爬上路旁的桐树,玩起“拉树猫”的游戏。我们在桐树丫上,用红领巾蒙住其中一个人的双眼,让他在树上摸索着去拉扯他人,接着再将被拉着的人蒙上眼睛去拉其他人,如此循环往复,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由此,因无数次在上学路上“拉树猫”耽误了上学钟点,被老师“罚站”在教室门外,写下保证书后才允许进教室上课;也因无数次“拉树猫”压断了桐树丫,被生产队“看青”的人逮到,导致家中工分被扣减;更因无数次爬树拉猫而撕烂了衣裤,被桐叶上的“八角丁”毛虫蜇伤了手脸,甚至从树上掉下摔伤了手脚,回家后被父亲用“斑竹苗炒肉丝”饱餐了一顿。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对桐树“一往情深”,想方设法地去攀爬玩耍。没办法,那时的童年生活丝毫没有“现代”娱乐辅助元素,除了滚铁环、抓石子、打纸板、藏猫猫、挤油榨等玩乐外,没有更多可供嬉耍的选择。经年之后,每当我想起这些儿时过往,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老师和父母那责备的眼神,一种深深的愧疚感在心中油然升起。

桐树全身都是宝。果皮中含有一种黏稠胶液,当我们不小心撕烂了书本,就去树上摘一个桐果,用刀子削去一块皮,将渗出的胶液涂沫在书纸上粘接,其黏性不亚于现在的办公专用胶水。用桐树叶包裹嫩玉米面泥蒸出来的粑,吃起味道格外香甜;桐壳燃烧成灰后不但可代替肥皂洗衣去汗,还能与草木灰混合作为农家肥施用;桐籽压榨出来的油不仅仅是工业原料,还可用于粮食拌种防鼠防虫。农家打制的油篓、水桶、粪桶等家具涂抹桐油后,既防漏、防霉烂,还能增强木材硬度,延长使用年限。在上世纪的1970年代前,人们用“桐油灯盏”照明时,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燃料。

桐树生长速度快,十年左右便能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而且材质轻便柔软,非常适合打造木箱木柜等家具。当树龄达到一定年限老化,结的果子会越来越少,加之树冠遮蔽范围大,吸收土壤养分多,严重影响周边田地里的禾苗生长。生产队便计划将这些桐树砍去。倘若砍伐的桐树数量多,便按照户头人口把树的优劣搭配均等,以抽签“拈号”的方式进行分配;倘若砍伐的数量少,则以质论价,谁家想要谁给钱,以此作为队里的一笔收入。人们把这些桐树运回家,经过风干处理,请木匠师傅进屋,斧劈刀削、拉线锯板后,制作成箱子、柜子和其他家具,盛放粮食和物品,家有女儿的还可作为陪嫁的嫁妆。正所谓:“寸木寸石都有用”。在木材稀缺的年代,桐树着实算得上是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集体生产已成为遥远的历史。曾经漫山遍野的油桐树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与桐树相伴的旧时光,却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成为了我生命中最温暖、最纯真的回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