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我非常欣赏这首北宋诗人潘阆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的词。读过这首词后,我多次去观看过钱塘潮,每次观看都会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激励。那整齐划一的浪线,洁白闪光的浪花,汹涌澎拜的潮头,排山倒海的气势,无一不让我为之倾心。但我没有一次是在农历八月十八观潮的,所以总认为自己没看到过最壮观的钱塘潮。乙巳年八月十八(公历2025年10月9日)是钱塘大潮日。于是我又赶赴浙江盐官去欣赏这一大自然的奇观。
一
来到盐官观潮点尽管是秋季,却依然是烈日当头。可能是八月十八看大潮的缘故,观潮点的江边已是人山人海。为了防晒人人又都撑着遮阳伞,于是面积有限的观潮点几乎都看不见地面了。八百多年了,依然是如潘阆诗中所说“满郭人争江上望”。
离潮水到来的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我便在离人群稍远处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歇息。来到阴凉处一个老者已先我在这里坐着,我便与他闲聊了起来。老者告诉我他是盐官人,老来闲着便几乎每天潮涨的时候都来观看。老者说,他常年居住在这里,对于潮涨潮落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了。接着老者便打开了话匣子给我讲述了当地人所知道的潮涨潮落。
现在人们都会到盐官来看潮水,其实自古海潮涨到钱塘江来对于我们当地都是一个灾难。以前看潮水都是在萧山那边。每当潮涨时,我们盐官这边便被潮水冲击得一塌糊涂,因此古人会说潮水一来“万人退却如兵溃”了。我们的祖先都怕涨潮,哪有心思欣赏潮水。后来江边做起了海塘,海塘里面的田地才不会受到潮水的冲击了。由于当时海塘做的不高,涨潮时潮水冲击海塘的浪头会比海塘高,所以也没有人到海塘上去看潮水。再后来海塘做高了,又建了栏杆,人们才开始到盐官来看潮水了。
我对他说八月十八的钱塘潮水是最大的,所以来看的人特别多。老者说是的,人们都这么认为,其实八月十八的潮水不一定是最大的。我心里好奇的说,潮情部门预告都说八月十八潮水最大呀。老者说那是预报,实际上潮水大小是会变化的。许多第一次看潮水的人总认为潮头有十几米高,其实除了回头潮撞击堤坝会有十几米的浪高外,一般潮头高度很少超过两米。所以不少来看潮水的人往往看过以后会有“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听着老者的话,我忽然想起了苏东坡老夫子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倒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这首诗是否是苏老夫子所作存有争议,但我觉得这或许会是苏老夫子禅悟人生的心语。这首诗与盐官的一个土著老者话语如出一撤,确实有许多观潮者在观潮后会有“倒得还来别无事”的感觉,
潮水快要来了,我要去江边观看。临走老者对我说,潮水看得多次后,就会知道看潮水就是看潮水的气势。老者的话给了我一个新的观潮认知。
二
虽然烈日当头,气温很高,观潮人仍然喧闹不止,兴致也很高。下午1点06分,有人大声喊着潮水来了,喧闹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屏住了呼吸,全都转头翘首遥望着水天相接处。只见天边隐隐约约的一丝白线把水天一色的远方分割开了。当我一看见这远方的一丝白线时,诗句“素练横江”中的意境立刻在我大脑中显现。随着素练的渐近,江心的潮水冲在了前面,那平直的一丝白线慢慢的成了弯月形。有人叫起来了,白虹,白虹……随着这一声叫喊,我的心开始激动起来了。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评论家在评论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诗时说过,如果在钱塘观潮当潮水来时你喊一句“白虹来了”,人们会不约而同的认为你是有学问的人。“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这样的诗句,恐怕连李白杜甫都会自叹不如啊。
“乍起闷雷疑作雨”。一丝白线出现后不一会,远方传来了沉闷的隆隆声,这声音跟随着潮头的移近而似闷雷滚地而来。“惊涛日夜两翻复”,观潮的俗话说“白天看潮,晚上听潮”。我听着这渐渐增大的隆隆声,心里想白天岂止是看潮,分明潮水滚滚而来的涛声也是美妙的。潮头快到面前时,潮水堆起的水墙越来越高,轰鸣的潮声已有点震耳了。潘阆诗中还只是说“梦觉尚心寒”,可是我发现本来有些拼命往江边拥挤的观潮人,在潮水即将到眼前时,却脸现畏惧之色开始往后退缩了。
这时江中在潮水的前面行驶着两艘快艇,这两艘快艇似乎在引导潮水前行。这让我想起了传说中钱塘潮中的弄潮儿。之所以说是一个传说,那是我从未真正的看过弄潮儿的表演。“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描绘的弄潮儿是对着潮头而行的,他们冲浪,他们戏水,他们借着浪头抬高自己。手中拿着的红旗竟然不会被浪潮打湿。潮水有自然的气势,而弄潮儿能人为的驾驭这股气势、这能说是“人定胜天”吗。我看着江中先潮头而行的两艘快艇真的感觉有点茫然了。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诗句,说明他观钱塘潮的感受太深了。震天响,吼地来。当潮水来到眼前时,拥挤得非常紧密的江边观潮人堆开始因不安而骚动起来了。这时震天的涛声让人们听不见任何其他的声音,吼地的白浪让人们因脚底地面的抖动而有点站不住了。有的往后退,有的为拍照却往前靠。带小孩的大人对着小孩张着嘴拼命拉住小孩,根本听不见他在叫喊什么。这时我看见那潮水轰涌而至,钱塘江水满到快淹没海塘了,是大海的水全都涌进了钱塘江了吗。“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我竟然觉得自己此时的心境和潘阆有了共鸣,这时我的内心在惊呼,大自然的魅力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啊。
潮水灌满了钱塘江,原来浑浊的江面现在翻滚着一片雪白的浪花,真如故人所云“江心瀑布横”了。这“江心瀑布横”出现在观潮人的眼前仅仅只是一瞬间。潮头的后面就如将军统率的千军万马,像是在紧跟着将军前行,又像是在簇拥着将军前行。随后的潮水虽没有潮头汹涌,但也有着狂奔向前的气势。潮头震耳的涛声连着雪白汹涌的浪花过后,波浪慢慢平静下来了,涛声也渐渐的飘向远方。骚动的观潮人开始欢呼起来,莫名其妙的“啊啊”狂叫声延续了滚滚潮水的轰鸣声。人们已激动得不能自控了。
三
潮水过去了,人们又如潮水般的涌向出口。看着人潮如流,听着人们观潮后的交谈和表情,我感觉到了一股瞬间而过的浪潮激起的人们不同感悟。不少人还是“倒得还来别无事”的感受,也就是“不过如此而已”。家常人的观念谁识庐山烟雨,谁识钱塘潮水。烟雨是烟雨,潮水是潮水。自然界的存在告诉人们轮回日月,咸淡人生就是人们的日常。
这时我来到了“天下奇观”牌坊前。一幅孙文先生的题词展现在我的眼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先生也来观看过钱塘潮,虽然这幅题词不是为观看钱塘潮而题,但显然孙先生也是赞美潮流气势的。凝望着牌坊上的题词,我想起了传说中的弄潮儿。弄潮儿在大潮面前逆潮流而上,他们正是掌握了顺势潮流的规律才能做到不被潮头淹没。接着我又想起了当地老者先前对我说的“看潮水就是看潮水的气势”。老者的话语间透露出一股对钱塘潮磅礴气势的赞赏。老者也谈到了弄潮儿。他说古人说的弄潮儿嬉水他没看过,但是在以前我们当地确有渔民驾着小船逆潮流而上的表演。这是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才能做到的。渔民要掌握好潮水的规律,将小船正对着潮头才能冲上潮头,如果小船没有正对着潮头,哪怕偏一点点船就会被汹涌的潮水打翻。
走出了观潮点,我忍不住回头望了望身后牌坊上的四个大字,“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景色,更是大自然的戒律。
